人均10.5平方米,10年增長了50%
房地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十幾年里,中國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條件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繁華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大都市相媲美。過去中小城市里隨處可見的紅磚平頂樓房,正逐步被外表裝飾漂亮的樓房所取代。中國農村的住房變化同樣令人吃驚。
住房條件改善的不僅僅是大城市或者沿海發達地區,身處甘肅省蘭州、嘉峪關這樣中國經濟欠發達的西北城市,看到那里繁華的鬧市區,你很難把它與想象中“貧窮”的中國西北聯系在一起。
1991年中國人均住房面積7平方米,2001年已經達到10.5平方米,10年的時間增加了50%。到2001年底,中國城鄉住宅竣工面積已經達到13億多平方米,房地產業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重要產業,去年房地產業為中國GDP增長率的貢獻率約為2個百分點。
住房制度改革后,住房消費從集團轉向個人。2001年全國商品房銷售中,個人購買增長36%以上。全國房地產投資增速近年來一直保持在30%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32.9%。
在中國實行計劃經濟的時候,民眾根本不用自己花錢買房子,城市居民住在單位分配的房子里。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興起了中國房地產業的熱潮。1998年起,國有單位全部停止實物分房,實現住房貨幣化分配,培育和規范住房交易市場。住房制度的改革,使住宅建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消費熱點。
從1990年到2002年中國土地經歷了兩次制度改革。第一次改革實現了地產商品化,今年7月1日開始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改變了土地商品化但沒有市場化所出現的不公平競爭和腐敗滋生的現象,使中國房地產走向更加健康的道路。
專家分析,中國房地產業的高速發展可以概括為轉制、轉軌、轉型三個轉變。首先是轉制,房地產業發展進入了高利運營階段,從1999年開始使用住房公積金以后,中國房地產投資、竣工面積、銷售面積都保持20%以上的增長,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仍然保持32%;其次是轉軌,是指中國房地產市場邁入一個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空間;第三是轉型,中國住宅產品跨入了產品更新換代的時代,百姓正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方向邁進,過去買房子買的是面積,現在買的是環境、文化和服務。
為使中國城市建設更趨于合理化、規范化,中國政府今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強城鄉規劃的監管。同時,中國的住宅建設更加注重人性、生態和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