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快速增長 國家有能力辦大事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持續穩定高速增長。13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伴隨著經濟的高增長,我國財政稅收發展異常迅速。政府手中有錢就能在保證吃飯的基礎上搞建設,解決事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
“這些年,我們手里的真金白銀多了,日子比以前好過了!”一位老財政工作者這樣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財政收入不斷增長的數字,印證了他的話。1989年財政收入2664.90億元,2001年已經達到16386.04億元,是1989年的6.15倍。
1978年,我國的財政收入只有1132.26億元,1993年達到了4348.95億元。1994年,財稅體制改革為財稅收入增長奠定了制度基礎。從1994年開始,我國的稅收平均每年增收1000多億元。繼1999年全國稅收收入突破10000億元大關后,2000年和2001年稅收又先后增收2350億元和2501億元,從而使得全國稅收收入進一步邁上了15000億元的臺階,達到15166億元。這個數字是1994年——財稅體制改革第一個年頭全國稅收收入5071億元的3倍。財政收入水漲船高。1997年財政收入8651.14億元,1999年突破10000億元大關,達到11444.08億元,2001年達到了16386.04億元。
從1998年起,我國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債項目投資總規模近3萬億元,集中力量辦成了許多大事。包括加固大江大河大湖堤防3萬公里,長江沿岸移民建鎮200多萬人,增加行蓄洪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加快“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和西部開發八條通道建設。建成國家儲備糧庫倉容350多億公斤。對1895個縣進行了農網建設與改造。
有了財政資金的支持,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大工程進展順利,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社會保障投入繼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2001年,中央財政用于社會保障性支出完成982億元,是1998年的5.18倍。據統計,截至2001年底,全國共有4700多萬社會保障對象得到國家預算的社會保障資金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