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超市法規出臺后,超市向供應商收取的數以百萬、千萬計的“進場費”即將面臨重新審定
“連店慶也要收費”
一件商品擺到超市的貨架上需要交納多少費用?曾在北京一家超市擔任采購部經理的任女士向《財經》透露了該超市向供應商收取的費用清單:
按照約定,每種新品上架,供貨商需向每間分店交納500元到2000元不等的新品上架費,并無條件返利3%;春節期間向每間分店交納贊助金1500元、國慶1000元,新店開業最低折扣3%、損耗補償0.5%,此外還有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最低店慶贊助金等近30項費用。除此以外,供貨商在合同期內,還需在每間分店舉辦四次促銷活動、同時向每間分店提供1000元落地陳列廣告費、1000元媒體廣告費以及節日廣告費。甚至連上架費、堆頭費、裝修費這些本應由超市承擔的成本也都要攤消到供貨商頭上。
所有這些費用有一個總的名稱就是“進場費”,它是超市的利潤保險單,也是令供應商叫苦不迭的榨油機。自20世紀90年代初超市連鎖業在中國落地生根以來,超市向供應商收取名目繁多的“進場費”就成為了行業內不成文的行規。據了解,《財經》采訪的這家超市供貨商多達數百家,僅此一項,超市每年可從中獲利數千萬。
然而,這數千萬收入的合法性即將面臨重新界定。國家經貿委市場貿易局局長黃海11月底在接受《財經》采訪時明確表示,政府即將針對超市的信用制度出臺新的法規。新的超市法規要抬高超市注冊資金門檻,并將在超市進場費和信用制度方面約束超市的不規范行為。黃海稱,盡管超市“進場費”是由零售商和供應商雙方和市場情況決定的,但“如果連店慶也要收費則是明顯不合理的,政府將會針對這些費用出臺一些相關禁令。”
華榕事變
雖然在超市與供應商之間由“進場費”引發的各類糾紛由來已久,也早已在業內爭議頻仍,但是主管部門在是否介入的問題上一直言行謹慎,此次主管官員明確表示整頓超市收費可說是第一次。很多業內人士相信,這與今年年初倒閉的華榕超市頗有淵源。
成立于1995年的福建華榕超市集團公司一度是福建省最大的連鎖商業企業,但就在今年1月上旬,為追回被華榕超市集團違約長期拖欠的貨款,近500家供貨商曾聯手全面停止對華榕在福州所有超市的供貨,引發華榕超市集團破產危機,被福建商業界稱為“華榕超市事變”。時至今日,危機仍遠未解決。
幾乎是針鋒相對——11月底黃海公開引用媒體報道稱,中國的連鎖超市已經被人們稱為套錢的“經濟黑洞”和 “毒瘤”。“類似的話,國務院領導同志都已經看到了,很關心,而且還做了批示。”
“黑洞”和“毒瘤”都與“進場費”密不可分:商業資本通過“進場費”大量占用供應商資本來完成自身的擴張。目前中國連鎖超市大部分都不是通過銷售產品賺錢,而是利用收取各種費用的方法從供應商處賺取利潤。
華榕超市正是登峰造極之作。華榕成立時注冊資本金為3000多萬元,大股東香港華榕(集團)有限公司和華榕財務公司投資1050萬元,其他22個自然人小股東投資1975萬元。但在公司開業不久,大股東即變相抽逃注冊資本金1200萬元,小股東也紛紛抽走資金,注冊資金3025萬元最后只剩1000萬元。由于前期投資大,華榕公司成立前三年虧損近1000萬元。
奇怪的是,1999年華榕雖然實際上已經資金告罄,卻同時進入到擴張最快的時期,公司一度發展到近百家連鎖店。而華榕超市得以如此迅猛的擴張,靠的就是暫時挪用從供應商處“圈”來的錢。
據悉,目前連鎖商業通行的貨款結算方式一般為月結60天至90天,供貨商將貨拿進商場來賣,一般要兩、三個月后才能拿到貨款,而這些貨款可以被商場無償占用兩個月的時間。據業內人士估計,在這60天中,如果每月產品銷售額1000萬元,則其滯留于商業企業的資金就會高達2000萬元,而這筆放在銀行可以有10余萬元利息的資金卻可以被商場“順理成章”的無償使用。
開店變成了華榕融資的工具,但開店的同時也可能產生新的虧損,在資金的壓力下,華榕走上了一條以擴張來填補資金缺口的不歸之路,然而資金的缺口卻在擴張中日益拉大。華榕集團總經理林越后來透露:“幾年來,在沒有一分本錢,而且虧損額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華榕還能做生意,主要原因就在于超市的貨款可以延期結算。到了2001年,資金實在周轉不過來,我們壓供貨商的錢周期更長,甚至拖半年時間也無法結算貨款。華榕超市集團凈債務達5000多萬元,其中拖欠供貨商貨款就達4200萬元。”
而華榕的案例在目前的中國絕非個案。今年以來,國內超市倒閉的消息不絕于耳,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全國就已有超過150家的超市倒閉,而期間伴隨著供貨商哄搶,法人代表不知去向的新聞也不時見諸報端。
行規與法規
其實,“進場費”本是舶來品,早在20年前,隨著計算機的大面積使用,美國的一些大型超市公司就開始向供應商,特別是向一些中小批發商和廠家收取“進店費”或者“通道費”(slotting fee),早期的進場費主要針對供應商利用超市的銷售網絡和信息化服務所收取的費用,也包括與商品促銷直接相關的費用,如廣告費、店內商品宣傳費用等。
1997年后,隨著家樂福等外資零售業進入中國,收取“進場費”的做法被國內超市連鎖企業作為管理經驗引入并迅速實踐。但正是這種已被看作“合法化”的收費項目在中國企業的實際操作中卻逐漸演變成了一種融資工具。與此同時,以沃爾瑪為代表的一些國際超市巨頭卻正在放棄收取“入場費”。
面對變味的“國際慣例”,政府是否應當介入?行政法規是否要替代行規?這正是在“進場費”問題上政府一直面臨的兩難困境。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黃國雄教授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應商與零售商的關系靠市場調節,是一種市場行為。進場費可以收,因為“它提高了小供應商產品進入超市的門檻,從而杜絕了一些假冒偽劣產品”。但隱含在此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收取的費用應該公正化、透明化、合約化。負責起草超市法規的貿易市場局改革指導處長張蜀東則告訴記者,相關法規的制定是一項艱難的任務,此前各地商委雖然作出了一些諸如設立舉報電話等措施,但目前這些規定均不具有法律效力。不過張蜀東亦強調,相關規定應該本著“不干涉市場經濟行為”的原則制定。
超市立規在國外并非沒有先例。美國超市也曾在1936年出現過類似情景,從而出臺了《連鎖商店價格限制法》。法案對有可能壟斷市場的商家,不許它向供應商收取進場費,不許向供應商要求特殊折扣等不合理費用。
據《財經》獲悉,在今年一系列惡性事件之后,國家經貿委現正委托中國商業聯合會起草超市信用制度法規。具體負責起草法規的商會副秘書長孔慶泰告訴記者,這部分法規將在年底前后出臺。
據了解,新法規將從“法人信用”、“環境信用”和“信用交易工具”三方面考察超市信用。在三個考察項目中,最重要將是對信用交易工具的考察。實際上是從銀行了解超市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和風險保證金支持正常經營,排除超市惡意套取供應商貨款。信用制度法規出臺后,通過評估,有關部門將對信用等級最低的超市給予警告,并通過特定渠道發布“預警”。銀行則據此給予被預警超市相應的警告,如降低信用額度等。
權威人士透露說,在相關法規出臺后,一些符合國際慣例的費用,如上架費、通道費、廣告費、條碼費和促銷費,超市要和供應商通過合同確定收費的項目和金額,沒有寫入合同的費用不能收取。至于店慶費、贊助費等與營業無關的費用則肯定要取消。至于商品的賬期,則由商品的銷售情況決定,政府不做具體規定,但要求超市嚴格按照合同規定的付款期結賬。
事實上就在全國性法規尚未正式啟動之前,10月22日,上海市商委和上海市工商局已率先下發了《關于規范超市收費的意見》,從中人們可以窺見即將出臺的全國性法規的輪廓。
該《意見》規定,超市向供貨商硬性推銷商品或其它物品,或要求供貨商給予各種與商品銷售無關的贊助和捐贈等,屬于變相攤派,必須堅決予以制止。《意見》還規定,超市確定的收費項目,必須和用途相符,收費后提供的服務必須與收取的費用相當;收費的項目、用途、標準,必須事先向供貨商公開,并由雙方訂立書面合同;不得隨意在事后或合同以外再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