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15日,志愿軍空軍領導機構在安東(今丹東)正式成立。經過短暫的突擊訓練,即開始參加了實戰。根據毛澤東“采取穩妥辦法好”的指標精神,決定先由空四師以大隊為單位開赴前線,在蘇聯友軍的帶領下進行實戰鍛煉,以揭開空戰序幕。
隨著空戰規模的增大和美空軍戰術的改變,志愿軍空軍在集中兵力、編隊協同、空地指揮等方面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劉震想,在這種情況下,我軍迫切需要有一套適合客觀情況的作戰方法。他認為,我空軍屬參戰初期,以小編隊、多梯隊和多層配置作戰為宜,采取多批小編隊,多層次進入戰區,集中兵力于一個空域,并力求保持四機或雙機協同作戰。這樣就靈活得多,也容易爭取主動權。
1952年4月,劉震草擬了“一區兩層四四制”空戰戰術原則,并對這一作戰原則做了具體、全面、系統的闡述。隨之,各參戰部隊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并在實戰中進行檢驗,不斷得到完善,其名稱也最終確定為“一域多層四四制”。它的基本含義是:同批同梯次機群,以四機為單位,按不同間隔、距離、高度,采取層次配備,構成小編隊、大縱隊的戰斗隊形,按照統一的作戰意圖,以長機為核心,在目視聯系或戰術聯系的范圍內,保持一致,相互協同作戰,體現了在空戰中以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的原則。
在劉震的大力倡導下,各部隊掀起學習戰法、戰術的熱潮,戰斗能力不斷增強,仗越打越精,并涌現出諸如“英雄的王海大隊”等先進集體和擊斃美國“王牌”飛行員戴維斯的張積慧等戰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