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予魚僅夠一餐之用,授之予漁能供一生之需。”英國皇家空軍學院把這句古老的中國格言做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加以貫徹。在該院的教學訓練中,時時處處注重對學員能力素質的培養。
悠久的歷史是最亮的“看點”
英國皇家空軍學院,位于倫敦西北300多公里的克蘭威爾鎮。我乘飛機到達倫敦后,隨即轉乘汽車向學院進發。汽車進入校區,徑直開到院長官邸——我在學院下榻的地方。院長史密斯將軍熱情地迎出門,并把我引進屋。放下行李寒暄幾句之后,便領著我樓上樓下地“熟悉地形”,如數家珍般地介紹官邸內的藏畫、藏品和擺設。當走到掛在墻上的一塊木板前,他停住了腳步,詳細地介紹起官邸的歷史。原來,“克蘭威爾”在當地語中是指“有水有鶴的草原”。皇家空軍學院的所在地,很早以前是一個牧場。院長官邸是座古香古色的兩層樓,建于1846年,起初是牧場主的住宅。1910年牧場被英國皇室收購并在此建軍營,這座樓作為辦公樓使用。1918年英國皇家空軍學院組建后,辦公樓改作院長官邸至今。墻上的那塊木板上,記錄著在樓里住過的每一位主人的名字,史密斯將軍是第35位。
根據日程安排,第二天史密斯將軍在辦公樓向我介紹學院情況。開始前,他再次領我參觀了樓內的設施。一樓的大廳和走廊陳列著學院很多歷史文物,天花板上懸掛著皇室和皇家空軍授予的軍旗、獎旗,陳列柜里擺滿了皇室和皇家空軍頒發的榮譽證章、證書、嘉獎令以及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飛機的模型、教材和教具,墻上掛的都是英國女王、親王和學院歷任院長、優秀教員、學員等人物的畫像。史密斯將軍重點介紹了兩位從該院畢業的學員。一位是英國的“無腿飛將軍”道格拉斯·巴德,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敵機打斷一條腿,裝上假肢繼續駕機作戰,屢建奇功;一位是查爾斯王子,1971年在該院學習飛行,現在每逢母校院慶,他總要發來賀電、賀信以示慶賀。
后來我發現,學院下屬單位,也都在其辦公和生活場所的醒目地方陳列本單位的歷史資料、照片。在空軍學院所屬的克蘭威爾機場飛行人員休息室,墻上掛著的航空機槍和螺旋槳引起了我的好奇。據介紹,現駐該機場的55飛行中隊,前身是一支有著赫赫戰功的部隊,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那機槍和螺旋槳就是從參加過大戰的飛機上拆下來的。在皇家空軍學院參觀的日子里,我始終處于這種濃濃的歷史文化氛圍之中。悠久的歷史是他們的驕傲,也是供人們參觀的最亮“看點”。
新學員中有“爸爸媽媽”
由于英國人口相對較少,為了盡可能地網羅人才,英軍學院采取了不少放寬招生條件的措施。年齡18~31周歲的大學畢業生、高中文化程度的社會青年、在役士兵均可自愿報名,男女婚否不限。
利用在軍官餐廳就餐的機會,我就生員方面的一些問題與英方進行了交流。在輕松的氣氛中,我問基礎訓練部主任鮑文曼上校:“30歲上下的學員,有可能已經結婚,甚至做爸爸、媽媽了,你們對他們怎么管理?是否允許學員和家人團聚?”鮑文曼上校說:“我們對新學員的管理是很嚴格的,新生入校后的前4周不允許回家,從第5周開始,才允許他們在周末與家人團聚。”
看到我對學員管理問題感興趣,鮑文曼上校反問:“中國初級軍校招收已婚學員嗎?”“不招,”我回答。“為什么?!”他驚訝地追問。我思考了一下告訴他:“中國人口眾多,人力資源十分豐富,軍隊院校選材余地大,即使不招收已婚青年,一樣可以招到很多條件很好的學員。”鮑文曼上校聽后先是眼睛一亮,顯得十分羨慕;繼而攤開雙手、聳聳肩,流露出無奈的神情。
不發文憑只授軍銜
英國空軍的軍官無論是飛行軍官還是地面軍官,都統一由皇家空軍學院負責基礎訓練。也就是說,皇家空軍學院是進入空軍軍官隊伍的唯一通道。英國皇家空軍學院與其他軍隊院校一樣,只實施專業訓練,不搞學歷教育;雖是正規的軍事院校,但不給學員發文憑、授學位。
學員被錄取到學院后,先進行為期6個月的隊列、體能、基本技能和領導才能等軍官基礎訓練。合格的大學與高中文化程度的學員,分別被授予中尉和少尉軍銜。然后,根據培養方向,部分地面專業學員離開學院,到其它地方繼續學習;飛行學員留下學習飛行,經過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的飛行訓練,3~4年后真正成為一名能夠升空作戰的飛行員。
為了提高軍官的文化程度,英軍把軍隊院校教育與國民高等教育緊密結合,采取“借雞下蛋”的辦法提高軍官學歷層次。高中文化程度的學員入伍后,按空軍培訓計劃進行專業訓練的同時,通過參加地方大學的遠程教育取得大學文憑。現役軍官的研究生教育,也主要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實施,或者是皇家空軍學院與地方高等院校聯合培養。
教室中掛著的中國格言
在初級軍官訓練系參觀時,我發現該系有的教室墻上端端正正掛著的木牌上寫著:“Givingoneafishisonlyforameal,butteachingonetofishcanbenefitoneforalife.——Chineseproverb”。在場的幾位既懂英語又懂漢語的朋友經過商量后認為,應該將其翻譯成“授之予魚僅夠一餐享用,授之予漁能供一生之需。——中國格言”。在異國他鄉讀到外語的中國格言,親切感、好奇感油然而生。于是,圍繞這句格言,我們熱烈地討論了起來。
陪同參觀的系主任格拉姆·博韋爾曼上校解釋說:“30年前,我在這里當學員的時候就看到這句格言掛在那兒。恐怕它還要一直掛下去,因為再也找不到哪句格言能像這句中國格言那樣準確地表達我們的教育理念。”他指出,對于一個人而言,院校教育是短暫的。因此要在短暫的教育中留下更多一輩子受用的東西,既要給學員“魚”吃,更要教會學員“打魚”的方法。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皇家空軍學院在培養人才中,把專業訓練與提高領導管理能力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既打牢技術和戰術基礎,更注重全面提高能力素質。
聽了格拉姆·博韋爾曼主任的話,我想起前兩天在參觀基礎訓練室外課時看到的一幕。當時我一走進練習場,就遠遠看見十幾名學員在一名女教官的組織下進行訓練。只見那教官口令洪亮清晰,手勢干凈利落,指揮井井有條,顯得很自信,儼然一個老教官的作派。走近一看,那女教官原來是一位只有19歲的女學員,入伍還不到一個月。
據英方人員介紹,他們在培養學員領導管理能力方面有一整套的措施。除了在基礎訓練階段向學員系統傳授領導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外,他們還大量運用“事先訓練法”,由教官確定任務和條件,學員擔任“指揮官”組織實施,分專題練習基本的領導管理能力。平時學員自我管理,并輪流在所屬訓練機構中代理一定的領導職務,組織管理訓練,在實踐中鍛煉提高領導管理能力。我在練習場看到的那位女學員,當日代理小隊長,由她組織本小隊的訓練,并管理日常事物。
校園彌漫著“火藥味”
盡管皇家空軍學院在英軍飛行人才培訓中主要承擔基礎訓練的任務,但在參觀過程中,我還是感受到了貼近實戰的濃濃“火藥味”。學院把“為提高皇家空軍戰斗力服務”作為自己的辦學宗旨和目標,每個訓練階段都緊緊圍繞提高戰斗力、緊密結合實際對目標進行具體化。校方在基礎訓練階段提出,要使飛行人員具有軍官基本能力、素質和共同專業基礎;在飛行訓練階段提出,要使飛行人員具有扎實的技戰術基礎、作戰意識、戰術素養、決策能力、管理才能和團隊精神。
學院在飛行人員培訓的不同訓練階段,都相應安排了戰術基礎和戰術訓練的內容。在軍官基礎訓練的6個月中,校方安排了作戰研究課程。通過研究本國空軍近年參加的馬島之戰、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等典型戰例,培養學員關注戰爭、研究戰爭的興趣、能力。在飛行訓練中,戰術訓練安排得比較早。學員在初級和基礎飛行訓練階段,就開始進行少量的戰術基礎課目訓練。越往后面的飛行訓練,戰術課目占的比重就越大。
皇家空軍學院使用“鷹”式飛機進行高級飛行訓練,其戰術課目占一半以上,其中使用機載武器進行空戰和對地攻擊訓練占三分之二。我到“鷹”式飛機訓練基地參觀的當天,他們正在組織對地攻擊訓練,靶場就設在跑道外側。訪問團剛一下車,就看到3架“鷹”式飛機以密集隊形起飛,像離弦的箭射向蒼穹。它們很快又從遠方呼嘯著撲來,在接近靶場的剎那間,閃電般地做了大角度急轉彎俯沖、投彈、躍升等一連串動作,扔下炸彈迅即揚長而去。空中滾動著一聲聲震耳欲聾的巨響,地面騰起了一柱柱濃煙,空氣中彌漫著火藥味,那氣氛真有點讓人窒息。
英國皇家空軍學院的訓練考核,也是采取近似實戰的方法。基礎訓練結束時,學員雖然入伍僅有半年時間,卻被送到駐德國等歐洲國家的軍事基地參加“維和”演習。演習的課題和方案根據世界上的熱點問題擬定。我到學院訪問的時候,2003年的第一次“維和”演習正在進行。課題是伊拉克問題,任務是營救跳傘后被俘的飛行員。所有“指揮官”都由學員擔任,考官根據各人的表現評定成績。學員在學院的整個訓練結束后,一般還要被安排到沙特、馬爾維納斯群島等海外軍事基地,一方面在一線檢驗訓練質量,一方面進一步提高其戰備意識和戰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