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遙
按照是否“廉潔”和“勤政”的標準,我將領導干部大致分成四種:不寅不懶的,懶而不貪的,貪而不懶的,又懶又貪的,其中“不貪不懶”的干部,又可據其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分為兩種:一是“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二是“做官當老爺;凡事我做主”。這?五種干部”,哪種算得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真正做到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呢?顯然,“又懶又貪”和“貪而不懶”與執政為民毫不沾邊。那么,另三種干部是否做到了執政為民?這就涉及到男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如何正確理解執政為民,或者說執政為民的實質是什么?
對執政為民的實質,往往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執政為民等同于執政不為己。執政不為已當然是對的。中國共產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這決定了黨員干部手中的權力只能用來為人民服務,而絕不能用來謀取自己或少數人的特殊利益,否則,僦喪失了先進性,也就不成其為共產黨。但是,不謀私利是對黨員干部的起碼要求,并不是執政為民的全部要求,執政僅僅靠此是遠遠不夠的。現實中,有一些“懶而不貧”的黨員干部,不謀私利卻不思進取,甚至尸位素餐,得過且過,久居一地卻山河不變,面貌依舊,老百姓根本得不到實惠。這樣的黨員
二是把執政為民等同于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毫無疑問,執政為民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必須體現在實際工作中,落實到為群眾辦事情上。共產黨依靠人民的支持打下了江山,執政之后,如果不去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的各種事務,不去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執政為民就無從談起。但是,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同樣只是執政為民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不是全部要求。就那些“做官當老爺、凡事我做主”的領導干部而言,雖然他們自身廉潔,也為群眾做了一些實事,卻覺得這是對群眾的恩惠,習慣于以主人自居,常常在群眾面前趾高氣揚,專橫跋扈。他們算不上是執政為民,充其量是一個充滿特權思想的“官吏”。就那些“貪而不懶”的領導干部而言,他們根本不配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領導干部,其行為更談不上執政為民。
簡言之:不貪不等于執政為民,不懶也不等于執政為民,不貪不懶是共產黨執政起碼的、基本的要求,執政為民的要求和標準比不貪不懶要高得多。只有那種“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的干部;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才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楷模。
認識共產黨執政的本質,或者說正確理解執政為民,必須解決兩個基本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全國各族人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證。能否正確認識和自覺堅持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
其次,要搞清楚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人民群眾的忠實代表和主心骨。但作為執政黨,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又是公仆與主人的關系。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離開了人民,黨就將一無所有、一事無成。因此,一方面是先鋒隊、主心骨和忠實代表,另一方面是公仆、勤務員和受委托者,這就是黨與人民群眾的“雙重關系”。對此,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中國共產黨作為“三個代表”,不僅是被無數實踐所證明的,更重要的是被中國人民所接受、認可的。常常有人把地方領導干部比作“父母官”,而一些領導干部也樂于接受這個稱號。其實這個比喻很不恰當。如果從積極方面理解,是說干部對待群眾要像父母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認真負責。但問題是,它顛倒了干部和群眾的關系。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群眾是黨員干部一切權力的授予者,是黨員干部的“衣食父母”。因此,、作為人民的公仆和代表,黨的一切執政活動都必須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代表不代表,由誰說了算?人民,億萬支持、擁戴共產黨,授權共產黨又被共產黨所服務的人民。
正確認識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正確認識了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執政為民的本質也就一目了然。共產黨執政,說到底就是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具體說,共產黨執政,就是黨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應該強調的是,共產黨執政的廣項重要工作,就是教育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其實現自身利益的主體角色,團結和帶領他們不斷實現和發展自己的利益。因此,共產黨執政包括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這三大要素。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由此可見,讓人民當家作主與執政不為己和執政只是做事,有顯著的不同。不謀私利、做實事只是為官從政的本分,而時時處處視百姓為主人才是執政為民的精髓所在。
現實中,黨員干部是怎樣理解和實踐執政為民的呢?雖然大多數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把握,但無庸諱言,也確實有少數人不僅忽視了“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這兩大要素,而且把“堅持黨的領導”變為“官本位”甚至“家天下”,忘記了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顛倒了人民群眾與黨的主仆關系。于是乎,產生了“又懶又貪”、“貪而不懶”、“做官當老爺、凡事我做主”等干部,出現了貪圖虛名、勞民傷財,脫離群眾、脫離實際,貪圖享受、以權謀私,欺壓百姓、做官當老爺等現象,嚴重損害了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這些現象如果不加以糾正和解決,任其發展蔓延,必然會喪失民心,喪失政權。
領導干部應該如何貫徹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如何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對此,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了明確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必須落實到黨和國家制定和實施方針政策的工作中去,必須落實到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去,必須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中去。
這三個“必須落實”盲簡意賅,實實在在。“方針政策”對百姓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各級領導干部”即掌握了各種權力的人,亦即制定和執行方針政策的人,他們的所作所為,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但是,領導干部的行為受其思想的支配。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核心問題:能否正確處理公仆與主人的關系,能否真正把人民群眾當家作主作為從政的神圣職責和最高使命。如果解決了這個核心問題,關心群眾生產生活,關心下崗職工、農村貧困人口和城市貧困居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等等,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既然共產黨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黨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務員,那么,作為代表,怎能不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愿意呢?作為公仆,怎能不關心主人的疾苦、體察主人的情緒呢?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得民心者得天下;順民意者固天下;背離人民利益的公仆會被辭退,違背群眾意愿的代表會被罷免。
當然,要使領導干部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一要靠教育,二要靠制度。從某種意義上說,制度更重要。因為制度是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但這屬于另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