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彩云 樊富貴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從總體上說是供給約束型經濟。經濟的持續增長對于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目標至關重要。經濟增長不僅涉及資金、勞動、教育、科技等要素,而且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生產要素。本文是在既定制度和體制下側重從自然資源供給方面闡述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制約性。
一、自然資源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制約
經濟增長離不開自然資源的供給,因為它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要素。土地資源為農業提供勞動對象,為經濟增長提供食品和原料,礦產資源為經濟增長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環境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清潔的地面、潔凈的水源和新鮮的空氣不僅有益于健康,還能使經濟增長在特定環境容量所設置的限度內有效地實現。
我國自然資源在總量上可稱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人均資源相對短缺,是資源小國。特別是我國目前正在經歷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經濟結構顯著轉換的過程:一方面由農業為主的結構轉向以工業為主的結構,另一方面在工業結構中消耗能源、礦產資源較高的重工業部門顯著增長。這種結構轉換對自然資源形成巨額需求,從而使本來就相對不足的自然資源更為緊張。
就土地資源來說,一方面由于人口增長過快,另一方面由于在工業化過程中興辦工廠和建設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的需要,使可耕地的面積日趨減少。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由1949年的27畝減少到目前的13畝,只及世界水平的25%。更為嚴重的是由于長期不注意改良土壤培植能力,使土地資源質量下降,這種土資源的危機已經成為困擾我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如不注意解決,農產品的供給將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農產品日益增加的需求。
就礦產資源來說,礦產品消費的增長率快于經濟增長率是工業化時期的一般特征。盡管目前我國人均礦產品消費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但礦產消費量卻增長迅猛,許多礦產品消費量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在另一方面,我國人均主要礦產資源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受礦產資源儲量制約,勘探和開采能力限制,礦產品供給的增長十分緩慢,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就環境資源來說,環境吸收污染容量是有限的,現在環境的惡化已經成為人類文明進程的最大障礙,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水資源危機、土地沙化、森林銳減、有毒化學品污染、垃圾成災等,是環境惡化的主要表現。環境污染主要來源于發達國家,但在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不能不受影響。特別是在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為了追求經濟增長,常常顧不上環境保護,在引進投資項目時,往往忽視保護生態環境。如不加以重視,最后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當人們慶賀經濟這棵大樹結出累累碩果的同時,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卻被破壞的十分嚴重,百孔千瘡。
總之,經濟發展長期實行的基本上是大量消耗資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致使資源利用率不高。我國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5倍,美國的3倍,耕地每年減少500萬畝,水資源浪費更為嚴重。這種以大量資源消耗支撐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使我國已經面臨著資源嚴重短缺,國民經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由于許多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必須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依法保護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永續利用。
二、改善自然資源的供給條件
面對由自然資源供給不足造成的要素供給不均衡,人們不是無能為力的。自然資源供給對經濟增長設置的界限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借助投資和技術進步,劣等地可以成為優等地,沙漠可以變成綠州,低品位礦產可以提高其品位和利用程度,通過發展科技還可以發現新材料和替代品,借助價格機制,可以用相對豐裕的資源替代相對稀缺的資源。
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可依賴其充裕的資本和先進的技術克服自然物質不足,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自然資源稀缺的緩解受到資金和技術的很大限制。一個國家越是不發達,資金供應越是困難,自然資源供給的數量和質量便越是重要。就目前來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不能不考慮由自然資源供給條件設置的自然界限,不能不考慮資源的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以期實現經濟的均衡增長。但是,即使是在資金總供給不足的條件下,國家也應引導各個經濟主體調整投資結構,增大對自然資源的投資比重,改善自然資源的供給條件,實現經濟增長要素的均衡供給。
長期以來,我們和其它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共同性問題是對自然資源投資重視不足。這固然同資金總供給不足有關,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發展中國家開發較晚,其土地及其它自然資源暫時相對較多,因此,有限的投資在各種要素間配置時往往偏重機器設備的投資而忽視對自然資源的投資;二是發展中國家實行速度型發展戰略,因此投資在產業間的配置上偏重于加工業,導致了加工工業高速增長,因而自然資源供給的缺口越來越大;三是自然資源投資是長期投資,行為短期化的投資者沒有向自然資源投資的積極性,所有這些都表明經濟增長要素供給的不均衡,歸根到底還是由投資的不均衡所致。
要向自然界取得資源,首先就需要向自然界投資,根據自然資源的特點,對它的投資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通過投資開發新資源,另一方面是通過投資改良土壤和其它自然資源的生長條件,使其產生人工肥力或提高其品位,增加優等資源的供給,從而提高自然資源的生產率。因此在目前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條件下,不僅要增大財政資金投向自然資源的份額,而且還要采取有效的刺激手段調動各方面增加對自然資源投資的積極性,如確定由投資產生的自然資源級差收益歸投資者;保證投資者能較長期經營他所投資的自然資源,以便得到長期投資的效益;通過調整農產品、礦產品的價格,使投向自然資源的投資能體現等量資金得到等量利潤的要求等等。
節約自然資源消耗也是克服自然資源瓶頸,協調要素供給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們資源消耗率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低,其中既有體制原因,又有技術上的原因。因此,一方面要經過經濟體制的改革,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益,以克服自然資源的體制性浪費;另一方面要引導固定資產投資較多地投向旨在降低自然資源消耗的技術改造項目,特別是重視對資源使用較多部分的技術改造,克服資源的技術性浪費,使急劇增長的自然資源需求得到適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