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娟
鄂傖春自治旗地處大興安嶺林區腹地,嫩江中上游右岸,全旗總面積59880平方公里,建旗之初森林覆蓋率達743%,是松嫩平原的綠色長廊和天然屏障。林區開發40年來,自治旗境內森工企業累計向國家提供木材7000多萬立方米,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與此同時,也導致了自治旗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可采森林資源已接近枯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為使自治旗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恢復和改善,近年來,鄂傖春自治旗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實施“生態立旗”戰略,堅持以生態建設為切入點,大力發展特色經濟,通過培育壯大優勢生態產業促進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廣泛宣傳,提高對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的認識
幾年來,自治旗通過宣傳教育活動,使全旗上下認識到堅持生態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思想上的共識和實踐上的一致,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1996年1月23日,旗委、旗政府頒布實施了《關于嚴禁獵捕野生動物的布告》,在全旗范圍內實施禁獵,為保護大興安嶺生態環境做出了貢獻。2002年,旗委、旗政府在組織開展春秋兩季生態建設大會戰前,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激發了干部群眾參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熱情,所有這些都為自治旗建設生態經濟強旗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二、狠抓落實,全面實施生態立旗的戰略構想
2002年,旗委、政府根據呼倫貝爾市第一次黨代會精神,認真審視旗情,做出了“生態立旗”的戰略決策,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學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的基礎上,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力爭用5至10年時間使自治旗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恢復,把自治旗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生態相互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強旗,使之成為北疆綠色屏障。為切實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的領導,旗委、政府成立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旗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成立了生態辦公室,并將生態建設納入各鄉鎮、有關部門領導班子實績考核中,促進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的開展。
自治旗在堅決貫徹國家有關環保法律、法規基礎上,還積極制定地方法規以保護生態環境。《鄂倫春自治旗環境保護條例》于2002年7月1日正式公布實施,標志著自治旗走上了依法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軌道,保證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措施的順利實施,走在了全自治區旗縣環保立法的前列。自治旗政府始終嚴格執行國家環保法律法規,要求各有關部門對開采礦產資源、開發荒山、荒坡、荒地和新建、擴建、改建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區域開發建設項目和其他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的項目依法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制度,堅決執行“三同時”標準,對有明顯污染的新建項目堅決不予審批。對現有存在污染問題的企業,責令限期進行治理,治理合格后方可生產,對治理不合格的堅決關停。
三、以生態工程建設為切入點,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天保工程實施后,自治旗在國家沒有退耕還林(草)資金和補助的情況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退耕還林,堅持“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不反彈”的工作方針。1998年到2001年,全旗已累計退耕16.5萬畝,還林2.3萬畝,還草13.2萬畝。2002年以開展生態大會戰為突破口,全面推進退耕還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態移民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共完成退耕還林6萬畝。農田小流域治理2.5萬畝,封育7.l萬畝。同時草原建設工程、生態移民工程、嫩江中上游防護林保護工程、節水灌溉工程等生態建設工程都獲得了積極進展。
自然保護區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來自治旗積極致力于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利用資源優勢,打造綠色品牌,按照市場規律,對自然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經濟。目前我旗已建成旗級自然保護區2個,總面積16973平方公里;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自治區級森林公園1個。此外,自治旗還積極協調旗內林業局在江河源頭建立保護區,現已建立阿里河源頭保護區和甘河源頭保護區。
四、抓投入加快進程,打造協調發展的生態平臺
堅持生態立旗戰略,發展生態經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自治旗除財政預算投入外,還積極引導、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生態建設,努力形成多渠道投入、多元化生態建設的格局,加快自治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步伐。
在實施生態立旗戰略中,始終堅持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堅持走區域經濟一體化道路,積極協調旗內森工企業扎實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2002年圍繞生態建設,大力開發水業、綠色產業、農畜產品加工業、資源轉換業四大立旗產業,使生態經濟逐步成為自治旗的特色品牌。大力推進了生態農業建設工程、綠色食品工程、生態旅游工程的發展,特別是生態畜牧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2年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由年初的11.35萬頭只猛增到20萬頭只,同比增長76.2%,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建設的發展。
(作者系鄂傖春自治旗人民政府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