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金融領域的政策接連不斷,但是似乎總感覺各監管機構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協調,讓投資者和經營者缺少必要的準備
周正毅事件帶來的震動肯定超出了監管層的意料:商業銀行開始大幅收緊房地產貸款,檢查違規入市資金,一時風聲鶴唳;證券市場這邊是引起幾只著名股票高臺跳水,幾十億市值瞬間消失,富友證券被宣布托管,傳言又導致某著名券商重倉股票大幅下跌。
幾乎同時,央行規范房地產貸款的121號文件出爐,房地產界對此反映激烈,過去幾年來重要的經濟增長亮點漸失光芒;證監會要求券商自查國債回購的消息也在坊間流傳,而作為扶持政策的券商發債卻遲遲不見下文;保監會則始終堅持呼吁拓寬保險資金使用渠道,在6月下旬的保險監管會議上,保監會提出了10萬億存款中保險資金至少分流40%的宏大目標。
新一屆金融監管高層已經陸續亮相,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三駕馬車”,加上以貨幣政策調控為主的央行構建出中國未來金融監管體制雛形。從過去的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到現在轉軌為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進一步推進銀行、保險、證券三大行業的市場化也成為“三駕馬車”的天然使命,可以說體制的改革框架已基本完成,真正考驗監管能力和水平還僅僅只是開始。
眾多金融專家在年初就認定今年將是中國金融改革極其重要的一年,也關乎未來20年中國經濟高增長能否持續。而金融改革又是風險很大的事業,稍有不慎就會影響經濟全局。遠的有金融壞賬和日元升值導致日本經濟10多年一蹶不振,近的有東南亞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大退步。海內外研究金融問題的專家都坦陳中國的金融問題不能絲毫掉以輕心,尤其是體制框架正在搭建之時。
正因如此,今年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22%,這種快速增長立刻引起了中央銀行的高度重視,提出要適度放慢貸款速度,防止經濟可能出現的過熱。海外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是另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一旦升值,中國出口將受到沉重打擊,就業壓力將會更趨嚴重,統計數據表明,已經有數百億計的美元熱錢流進國內等待人民幣升值進行套利。
面臨的新情況,如上述兩例就可以感覺出金融運行的如履薄冰。而解決起歷史問題就更需要時間和大智慧,這些歷史遺留問題是環環相扣,牽一發動全身。在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領域,巨額銀行不良資產、國有股減持和流通、保險高息資金是各自難以解開的頑疾。
就舉銀行巨額不良資產一例,周正毅事件似乎只是全國銀行不良資產的冰山一角。幾年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出1.4萬億不良資產,國際幾大著名投資銀行也對此表現出濃厚興趣,但是準備處置的資產始終找不出有效的定價方法,再加之缺乏足夠的透明度和規范性,不良資產處置推進緩慢。與此同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又出現了新的巨額不良資產,討論各大商業銀行的壞帳比例有多高并沒有什么意義,是不是已經形成技術上的破產也不值得討論,必須承認的是國內商業銀行資產的低運行效率,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國有商業銀行只有進行體制改革才可能走出困境。
不良貸款問題不能久拖不決,日本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曾創造出全球經濟奇跡,后來的經濟衰退持續至今,主要原因就是在高增長期間沒有很好地解決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問題,同時又由于幾次日元升值,造成競爭力下降。時至而今,我們似乎又面臨同樣的問題和選擇。
前面有不斷出現新變化的金融和經濟形勢,后面有歷史遺留的眾多難題,這就是我們金融改革所處的真實環境,任何一項改革都不可能封閉進行,必將會觸動其他利益集團。每一項措施或政策的出臺,后果都會出現多種可能性,也有可能出乎政策制定者的本意,引起2001年、2002年兩年證券市場大跌,不就是一種政策的意外嗎?
近來有關金融領域的政策接連不斷,但是似乎總感覺各監管機構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協調,讓投資者和經營者缺少必要的準備。畢竟,要用市場化的辦法管理市場才會更有效。新的金融監管體系已經搭建完畢,新的金融監管高層已經就任,如果大家都能夠從國家金融體制改革大局出發,統籌安排,舍棄部門之間的利益得失,協調一致,謹慎操作,不僅能一舉化解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在金融體制改革上也會有巨大的成功。
(作者單位:上海申銀萬國證券公司投資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