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志輝
本來,我對于各種從制度架構和從法律條文方面進行政治制度比較的研究并沒有多少好感,但是,讀了彭宗超博士的《公民授權與代議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選舉制度比較》之后,這一想法有了動搖。我開始考慮這種比較研究的做法及其限度。
首先,彭著不是僅僅對幾個國外的選舉制度做比較,而是大膽地將中國與英國、印度作比。在一些對中國現有政治制度中一些缺點十分不滿的學者那里,中國的選舉制度并不民主,也就沒有將其拿來與其他民主的選舉制度作比的資格。而彭著將中國納入與國外的選舉制度比較的范圍,給人一種更強的現實感,給人們認識當下中國的選舉制度提出了新的視角,使人們不僅僅再從中國的特色來認識中國自己的制度,而是開始從與其他選舉制度的共性來理解和關懷自己的政治制度。事實上,僅僅從認知的角度來講,突出自己與別人的區別并不見得就會認清自己,看不到自身與別人同處在一種制度發展邏輯的制約之下,有時候可能就會將一些細支末節當作了自己的本質,于是故步自封,或抱殘守缺,或干脆在沖擊和交往面前手足無措。相比那些把國外政治制度拿來比較一番,自以為這樣國人就能體會出我們能夠怎樣認識自己或改造自己的著作,彭著沒有偷懶且不狹隘,果斷地切中我國人民代表選舉制度與國外選舉制度的相同取向“直接選舉制度”進行研究,這讓那些想從書中獲得真知的讀者感到不虛一讀。但是,僅僅這一點就能讓人滿意嗎?
那些想要獲知的讀者并不是僅僅想知道中國的選舉制度是怎么回事,它們更想洞明中國的選舉制度進行改革的方向。在這點上,彭著的追求是極為自覺的。在導論中,他開誠布公,“本書主要探究的是全國人民代表直接選舉制度的理論基礎、歷史發展模式、社會條件、運行與管理、功能與效應等方面的問題。其中自然涵蓋了許多子命題。同時,既然本選題主要是從中國現實及未來政治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的,那么研究的落腳點就是要對中國現今及未來人民直接選舉制的發展進行戰略構想。”這種理論追求甚合我意,但讀完全書,彭著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的進展及不足,使我不由得懷疑起這種研究追求的正當性及其策略的有效性。由于引發我這樣的一些思考,使我覺得閱讀彭著確實是一次彌足珍貴的閱讀經歷。
對于中國直接選舉制度的發展,作者分幾步進行了論證,每一步結論的提出都有在這之前進行的直接選舉制度比較中得出的理論結論的支撐。細細考量,我不由對這些我也很容易持有的想法提出了疑問。
作者首先提出,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中國的直接選舉應該向上推進,因為已具備各種條件,這些條件涉及商品經濟、基本政治制度、基層直選經驗、公民利益意識、國際安全環境、物質技術保障等方方面面,但也有歷史文化方面的不利條件。這些條件論證都基于作者在比較視野中對直接選舉制的社會條件的分析。這里姑且認可從理論分析和分g,j比較中得出的條件及其具體指標確為直接選舉制推行所必需。但是,這些條件是否在實際的構建過程中必然都能服務于直接選舉制的構建,相互之間有無互相掣肘,卻是作者所不曾論及的。但是由于有比較歷史經驗得來的對社會條件的分析,作者提出的應加快推進直接選舉制的論斷自然不是僅憑價值喜好的善良意愿。
接著,作者又提出“漸進加優先”的提高直選層級的最優戰略。何以需要“漸進”,作者除了提供中國已經進行的改革的漸進經驗上的類比之外,還提出了激進的直選制改革有可能削弱強大的中央政權從而危及復雜的轉型和發展過程。這應該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分析。作者提出具體的戰略設計,分五步,每一步涉及的選民、直選層級等均不相同,且給出每一步大致的時間是5-10年,平均應該是7-8年。設計非常具體。但我有點不太明白作者如此設計的依據。細究其理由,發現與前面比較研究的結論聯系不大。
在具體完善直選制的構想與營造良性的社會環境的論述中,作者更是表現出了他對直接選舉發展戰略思考的深入和細致。這里,提出了要自上而下層層成立既專門又綜合統一的選舉工作機構,提到了怎樣完善選民登記長期有效制,提出了建立層級分明又動態平衡的小選區制,提到了改革和完善候選人的提名制度,提到了改行相對多數當選制,提到了允許單位競選和個人競選,但不搞多黨競選。在營造良性社會環境的論述中,作者提出的有關積極推進政治體制配套改革的措施,尤其使人重視。如:改變傳統任命制的黨管干部模式,一方面在推薦國家機關領導人和人民代表候選人的過程中加強黨內民主化建設,另一方面逐步讓地方各級黨代表及黨委書記也由黨員直接選舉產生,這應該是國內較早的對黨內民主化的具體制度設計。又如:提出了逐步實現和提高中高層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人大代表的專職化,這在不久前閉幕的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已經成為事實,彭的建議是時代的先聲。又如,推行縣鄉行政首長的直接選舉,這在實踐中也已經在逐步試點。從這些具體的對中國直接選舉制度發展戰略的設計中,我獲益頗多。但是,我的疑問是,這與前書中多數章節進行的從歷史發展模式、社會條件、運行與管理、功能與效應方面對直選制的比較分析有什么聯系?如果這種聯系不夠直接的話,那我們又該如何科學地提出我國直接選舉制的發展戰略呢?就我的理論直覺來講,以下的問題是我們在研究中所必須注意到的。
第一,提出直接選舉制的發展戰略是一個社會工程設計的問題,確保其科學性恐怕是邏輯一貫的理論思維所難以承擔的。
發展直接選舉制正如彭書所盲,涉及一國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諸多方面,在其過程中,不是僅僅一個選舉制度的要求在起作用,即使歷史主體僅僅盯住選舉這一維目標。事實上,歷史主體有多重目標,而且,實踐進程中有多種主體和多種客體都要參與其中。這就要求直接選舉制的構建要能兼顧多重道理,而正是這多重道理決定了直接選舉制發展的目標和方式。但這又絕不是邏輯上統一的所謂“合力”之說就能揭示。其實,各種道理之間是非邏輯地組合在一個實踐過程中的。這是社會工程的一個特點,由此也就決定了理論思維對此的愛莫能助。而如果我們僅是單方面地從構建直接選舉制的要求看待社會所應提供的條件和我們在這樣的條件中的行為方式,那么可能設計越具體,就越會偏離即將到來的社會進程的實際。
第二,別國已經進行完的歷史進程中的所謂經驗,對于我們正在展開的社會改造工程可能沒有必然的可借鑒性。
別國的經驗由于是已經過去了的實踐,可借我們細致地加以分析歸結。但同時我們也無法深入理解當時的人們在其中的需要、采用的策略與對各種具體情況的處理及其后果。而我們要進行的直接選舉制的構建是一個我們將要投身其中的過程,我們的欲求和現實的遭遇都無法在別人的經驗中找到原型,也無法采用和別人一樣的策略,因此,我們當下實踐的惟一性決定了比較策略只能居于次要價值。我們從別國經驗中所能獲取的只能是行動的必要性和行動的方向判斷,但對于具體怎么做,比較研究提供不了多少實際的幫助。如果將我這種想法擴展的話,彭著中這種在比較基礎上提出自己發展戰略的想法可能并沒有必要。對此,彭著的感覺是對的。書的最后一章提出的發展戰略設計沒有更多地從參照別國的經驗的角度提出,可能正因為如此也就避免了很多錯誤。
與別國的比較研究和提出自己的行動策略可能本應該是兩本書的內容,但由于彭著在這兩部分的內容中都多有創見,引發了我對這兩者研究方法的不同和兩者關系的思考。政策研究究竟應該采取怎樣的做法,比較研究究竟是提供知識還是社會改造方案,這些問題不僅僅是直接選舉制度研究所要碰到的問題。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本書對于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以及所有中國政治改革的思考者和實踐者,都不失為一本好書。
(《公民授權與代議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選舉制度比較》,彭宗超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21.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