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佳
公司怎樣才能承受賺錢的風險?這是現代企業家或工商管理人士在現代營商環境下給自己提出的新課題。舉個例子,香港百富勤原是一家只有3億資本的小經紀行,但在1990年代短短10年間發展成為一家擁有240億資產的跨國金融集團,是除日本以外亞洲最大的投資銀行,其業務覆蓋了投資銀行活動的全部領域包括股權承銷、債券融資、資產管理和衍生產品交易。在1998年1月倒閉之前,其業務全部都有高盈利,但卻倒閉了。企業家和工商管理人士,都希望自己的企業越做越大,不希望自己的企業面臨減產、破產或清算的局面。一般認為,做企業的最基本目標就是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如果涉及到資本市場,還應追求資產的最大價值。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和資產價值的最大化依賴于企業的管理是否有效。但在進入全球化的今天,企業所面臨的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充滿了不確定性,因而企業的前景也充滿了不確定性。比如亞洲金融危機就讓不少經營有方的企業如百富勤走上了破產之路。在市場不確定性日漸增大的情況下,營商風險管理,就成了每一個進入全球市場企業的必修之課。
傳統的企業風險管理方法很多,但無論使用哪種,總是有一些值得推敲之處。實際上,完美的風險管理在現實世界里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和產品進行較為全面的風險管理。但對于其他企業來說,要找出一種適合的方案來進行類似的風險管理則很困難。曾幾何時,大多數企業都奉“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只籃子里”為圭臬,并據此廣泛開展多元化經營。從理論上說,多元化經營可以將各個不同方向的風險相互抵銷,從而達到風險分散的目的。但是,成功實現了多元化經營但卻倒閉的例子也并不鮮見,比如日本八佰伴集團,不僅實現了涉及飲食、食品加工和娛樂事業的多元化經營,還實現了一定地域的分散布局,但卻未能逃脫營商環境變化帶來的破產命運。
鑒于風險管理對企業存亡之重要性,香港理工大學鄭子云博士和香港樹仁學院司徒永富博士在《企業風險管理》一書中對全新營商環境下的企業風險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見解。按照他們的看法,風險應定義在對商業社會更為重要的“投資風險”范圍之內,即“公司在投資活動中承受損失或得益的風險”。這種定義方法決不同于一般從純風險角度對企業運作進行評估的方法,它更為實際、更加貼近于現代企業在開拓市場或融資方面所面臨的風險。‘因此它區別于根據風險的對象、成因、性質及承受能力等來分析風險的教科書式研究。該書以這一定義為基礎,使用傳統的風險理論來分析全新的投資風險,并據此討論現代企業在全球化條件下,由于營商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而出現的新的風險,以及應用傳統的風險管理工具來確認、評估和控制風險并在風險發生過程中,將風險導致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的方法。
該書的價值不僅在于將企業的風險放在全球化的營商環境中進行討論,而且在于按照可操作性,將企業應對風險的,步驟一一列明。書中還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以同處于1997金融風暴后相同營商環境下的不同企業為例,對百富勤、八佰伴的失敗,以及匯豐銀行及香港期貨交易所的成功做了分析。應該承認,書中所提出的全面風險管理主張,充分反映了香港人以解決問題為要旨的一貫務實傳統。
(《企業風險管理》,鄭予云、司徒永富著,商務印書館2002年。12丹版,1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