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筱梅
何光岳先生的新作作《北狄源流史》近期
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這是何先生《中
華民族源流史叢書》中的又一項重要工程,
是一部較全面系統研究北狄族源流的史學
著作。
<北狄源流史>如同已出版的諸本源流
史一樣,旨在論述中國古代各民族自身的
發展道路、文化特點,更重要的是闡述該民
族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相
互融合的過程,從而肯定各個民族在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貢獻。
歷史資料表明,所有中國古代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由于自然條件、社會因素等原因,他們分布在不同區域,創造著自己的文化。也基于上述原因,他們經常遷徙,過著艱苦的生活。源流史叢書就是闡述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如何聚集、如何融合的曲折過程。
北狄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它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近百年來研究北狄的文章很多,而且各有所長。
何光岳的〈北狄源流史》第一次對北狄的源和流作了縱向梳理,填補了該領域研究的空白。
北狄歷史古老而悠久,很早便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過著以游牧和狩獵為主的遷移生活。他們來源復雜,但都屬炎黃族系,與漢族等兄弟民族均有親密的血緣關系。最早出現在華北一帶的長狄、白狄、赤狄,在春秋時曾馳騁于黃河中下游。赤狄曾建立過庵咎如、皋落、潞氏、留吁、甲氏、鐸辰氏諸部落或小國,后被晉國所滅。長狄叟瞞則被齊、魯、宋等國次第滅亡。而白狄曾建立鮮虞、肥氏、鼓氏、代、仇由、中山等國,后為趙、魏、晉等國滅亡。殘存的狄人由華北北遷至蒙古大草原。戰國后期,匈奴興起于漠南,北狄被趕向蒙古以北、貝加爾湖周圍,以后逐漸散布于南西伯利亞的廣大地區,分成數十個眾多支派的部落,其中既融人了土著的“古亞細亞民族”,也融人了許多東夷、漢人、東胡、鮮卑、烏桓等族。由此演變為丁令,到南北朝又稱為鐵勒、高車。其中一部分鐵勒人南遷歸附晉朝和北朝,翟氏曾建立魏國。南遷漠北的鐵勒諸部,先后建立過薛延陀汗國、回紇汗國,臣服于唐朝。回紇余部曾西遷天山南路及甘州一帶,分別建立過甘州回鶻、西州回鶻、沙州回鶻、龜茲回鶻、于闐回鶻等小國,還于中亞及喀什一帶建立過強大的東西喀喇汗國。其后裔形成今天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而昆堅部曾建立戛黠斯汗國,即今之吉爾吉斯,一部分成為今天的柯爾克孜族。而可薩部及突騎施汗國、乃蠻汗國、葛邏綠汗國融合成為今天的哈薩克。葛邏祿人還在阿富汗一帶建立過加茲尼(哥疾寧)王國。鐵勒的一支都播,以后形成烏梁海部,即今天的圖瓦人,被前蘇聯所并。因此,北狄是一群人數眾多,遷徙分布范圍廣,影響深遠的古老民族,是構成中華民族的重要骨干。何先生以數十年的積累,完成了對北狄族的源流、遷徙、分布、融合等的研究,其功不可沒。
何光岳的《北狄源流史》還在博采眾家之言的前提下,抒己之創見。
例如:關于狄的名義,歷史解釋不一。《說文解字》曰:“狄,北狄也。本犬種。狄之為言,淫辟也。”《史記·周本紀·正義》、《漢書》注《匈奴傳》引赤狄本犬種,故字從犬……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認為狄“假借為翟”。馬長壽則認為:狄可能是后世所謂“狄歷”或“丁零”的簡譯。何光岳經過反復考證,認為“狄”源自打獵。他指出:從文字形上分析,犬旁從火,猶如秋冬狩獵時,在草原上放火燒草叢,把野獸從草叢中趕出來,然后縱犬追逐,將野獸驅向一狩獵埋伏的目標,而后聚而捕獲,取得較好的效果。蒙古草原上歷代游牧民族都用此方法狩獵。吹燒草原時發出響聲“狄瞅!狄!”因此作為狄音。
又如匈奴名稱的來源,《說文解宇》云:“匈,膺也,象形,或從月者,但作胭,今別作胸。”其意以匈即胸。《說文通訓定聲》云:“《玉篇》:匈匈,沸撓聲。”《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曹人兇懼。兇,聲也。”《管子·任法》:“匈以聽其上。”注:匈,恐懼貌。《漢書,高帝紀》:“天下匈匈。”注:匈匈,喧擾之意。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匈,假借為兕。又假借為洶。”魯實先認為兕所以從兇,即《說文》,訓惡之兇。他根據商卜辭兕字,認為兕乃像二人相斗之形,猶斗。也像二人相向搏擊之形。何光岳進一步闡述道:兕像二人摔跤之狀,摔跤為草原牧民的體育運動,今蒙古族的摔跤運動聞名于世,乃起源于匈奴。可見匈奴原系善于摔跤而得名。在摔跤中氣勢洶洶,互相吆喝擾嚷以助威,故衍生為匈匈,即洶洶。與兇兕同音義。何先生這些解釋令人耳目一新。史料豐富翔實,這是何光岳《i匕狄源流史》的第三個顯著特點。
《北狄源流史》全書分上、中、下三編,共28章134節,將北狄系、匈奴系和突厥系的幾十個親族支系全部列出,并對它們的來源和演變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為了全面展示北狄族及其后裔遷徙、流變,何先生幾十年如一日,遍搜有關北狄族的歷史資料,不論是二十四史,還是歷代筆記、札記、文集等等,甚至歷史地理、考古、天文、姓氏史、古文字、古民俗、民族學、地名學、動植物學、古農史等方面的資料,都廣為搜集為己所用。這部源流史近五十萬字,其中絕大部分是摘抄的史料,可見何先生的史料是豐富的,也是翔實的。何先生對北狄族及其分支搜集之完備,論述其源流之長,研究視野之開闊,探索其分布范圍之廣闊,都是空前的。
,
《北狄源流史》的重要貢獻,還表現在作者解決了多年來學術界一些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
比如匈奴西遷路線問題,史學界存在不少分歧和疑問。齊思和先生認為,北匈奴從公元91年離開漠北單于庭,到四世紀七十年代出現于東歐,其間經過了二百八十多年的漫長時間,共經歷悅般、康居、粟特、阿蘭四個時期,通過一萬二千里的長途跋涉,終于到達歐洲境內。公元374年攻打黑海北岸的東哥特王國,將東哥特人趕到德聶斯特河濱,又占領西哥特人故地,接著征服了北邊的日耳曼部落,奪取了匈牙利平原。肖之興對齊思和的匈奴遷“悅般時期”提出否定,認為悅般是匈奴后裔在南北朝時期建立的政權,烏孫和悅般先后在同一地區,漢代匈奴西遷首先經過并留下“羸弱”之人的地方當時屬于烏孫;而粟特地區在澤拉夫善河,粟特等于阿蘭。所以齊思和的四階段論應修正為烏孫——康居——阿蘭三個階段。郭平梁對肖之興提出的不存在悅般時期的觀點,又提出新的看法,認為悅般在東漢時期就已存在,匈奴西遷路線是經咸海、里海之南,到達波斯北境,由此向西北到達亞美尼亞,而不是經咸海、里海之北到達歐洲。著名的匈奴史研究專家林干先生認為,匈奴西遷第一站即遷往烏孫的游牧地區,第二站為康居,第三站為阿蘭聊(奄蔡)。何光岳認為林說基本上符合北匈奴一部分西遷的路線。他進一步指出:東漢時,西域已被東漢政府牢固控制,北匈奴故地為鮮卑人占據,丁令也向南向西南威逼北匈奴,北匈奴走投無路,惟一的出路只有西遷。加之漠北、北疆及錫爾河以北草原發生輪替式大旱災和蝗災,使得北匈奴西遷者只得向中亞北部草原轉移。當中亞北部又遭大旱,他們再向里海北部、黑海以北遷徙。西遷中,部分人帶著老弱者留居烏孫,建立悅般國;部分精壯者則西征奪取康居,后又占領阿蘭聊、東哥特和西哥特的草原地區。北匈奴逐漸西遷的長條地帶,都在北緯43‘-50‘之間的亞洲北部廣闊的大草原地帶,正是二至四世紀古氣候輪替由東向西分段大干旱的大自然規律造成的。這是很有價值的論證,揭示了匈奴西遷路線;又破解了西征的真實原因。
總之,《北狄源流史》是—部關于北狄族研究的承上啟下的新論新著。作者勤于搜集史料,善于選擇史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勇于探索,不拘成說,不少研究成果超出了前輩民族史家。書中某些見解雖然是一家之說,但在學術界提倡百家爭鳴的今天,應該是有可取之處的,也便于學術界今后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北狄源流史》,何光岳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