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揚
近年來企業的經營體制逐漸從以少品種、大批量生產和經營為主的大眾營銷階段轉向多品種、小批量為特征的差異化營銷階段,即從推測型經營體制轉向實需對應型經營體制。實需對應型體制要求放棄原來以規模經濟為核心的經營策略,采取以消費者群體的細分化和市場對企業經營的及時反饋和指導為主要內容的經營戰略。推測型經營體制是建立在市場預測基礎上的商品生產經營體系。它利用規模經濟的優勢即通過大規模集中生產、大規模物流設施和流通庫存而實現批量商品處理和運輸,達到單位成本的降低。實需對應型經營體制是建立在及時反饋、調整和配送基礎上的生產經營體系。它強調將銷售時點的信息同步地傳輸給商品策劃、設計、生產以及在庫地點,通過銷售時點的信息實現產銷供等決策的一體化。即在適當的時期、以適當的數量、向適當的顧客提供適當的產品。經營體制轉變的原因
1、風險規避。推測型經營體制利用規模效益的同時,伴隨著由于市場預測失誤而產生生產浪費、產品滯銷或供過于求的商品儲存和維持費用,以及為促進商品銷售而不斷增加的商品促銷費用。這種巨大的風險已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2、市場環境的變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沖擊下,產品的界限劃分日益模糊,產品的融合和經營網絡的形成使企業由單一的生產方式逐步向混合型生產轉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單依靠生產方式的改進和產品的不斷創新而產生的邊際效益將越來越小。因此,企業從原來的以內部職能管理和生產商的渠道控制為重點,轉向構筑渠道企業間垂直的合作關系和長期的伙伴關系。此外,消費者需求行為中的不確定性趨勢日益增大。為了杜絕缺貨和商品的滯銷,必須正確迅速地了解市場信息,盡快應對消費市場所顯現的趨勢和變化。
3、汀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應用。隨著汀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通信技術的應用、ERP系統不同程度的上馬和供應鏈管理的實施,為企業建立效率化的經營網絡和有效的顧客維系提供了物質基礎。電子商務、客戶服務器(C/S)體系結構和分布式數據處理技術、電子數據交換(EDl)、Internet和局域網的應用,為實需對應型經營體制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持。
實需對應型經營體制的特點
1、以規模為主——以速度為主。推測型經營體制下企業利用規模效應來有效地降低單位生產成本和市場交易費用。企業資源的獲取和應用以及生產的計劃和運作都以此為中心。但是隨著不確定因素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和市場環境的變化,規模經濟的收益在遞減。因此企業逐步轉向以速度為主的經營機制,即在占領巨大的市場份額和保持顧客忠誠度的前提下,盡可能縮小從生產計劃、物料供應到消費者得到商品所經歷的時間。
實需對應型經濟所產生的速度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對市場反饋的及時獲得、對生產方式的迅速調整、物流的高效配送。因此除了技術支持外,企業的作業流程、組織形式以及整個企業的經營理念都需要大的變革。這種變革主要表現在企業必須明確一個企業所擁有的戰略資源除了人、財、物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資源便是以先進觀念為基礎、技術為手段、速度為表現形式的時間資源,即擁有在最短的時間向市場提供所需產品和服務的能力,適應效率化顧客溝通的潛力。
2、交易伙伴的分割——信息共享與合作。經濟全球化環境中企業間的依賴越來越強。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單獨依靠企業內部的職能增強來改善投資收益已越來越困難。在傳統合作模式下,作為生產商的企業得到的僅僅是基于對消費者需求預測上的用戶訂貨,而不能正確地掌握適時正確的市場動向,以及相應的庫存量和庫存策略。而作為供應商的企業也無法真正對終端市場的發展動向和供應階段的庫存量和庫存策略做出合理的決策。這是一種缺乏信息共享、沒有合作和協調的作業流程。這種流程無法實現及時化的生產,而且會喪失大好的市場良機。
在實需對應型經營體制下所有市場主體緊密聯系,為實現高水平服務和低成本經營的共贏目標而謀求長期、新型、高效的合作模式。這就要求讓關鍵信息在整個供應鏈中保持透明。合作伙伴之間信息共享,發展基于合作水平的數據分享戰略。更有效的分割數據并且安全地有選擇地展示給合作伙伴,使整個業務流程成為新型的、貫穿虛擬企業的供應計劃。任何參與者不僅得到訂貨信息,還知道需求趨勢、商品流動階段的庫存及在途情況,有效地消除經營中所存在的不確定性。
3、推廣式經營——對話型經營。推測型經營機制競爭下,企業產品間的相互區分主要依靠銷售人員和媒體將企業的產品信息直接傳遞到顧客手中。這只是單向的信息流動過程。作為消費者而言,因為巨大的“廣告轟炸”和毫無吸引力的推銷而對企業的信息溝通方式產生不滿。在實需對應型體制下,顧客溝通采用雙向、互動的形式,運用顧客關系管理的理念向不同需求的顧客傳遞針對性的信息,同時將顧客信息及時反饋到企業生產經營系統,及時地對生產經營流程加以調整,這樣既保持了顧客忠誠度,又有效地增強了企業的敏捷生產、經營能力。
4、固定的生產模式——敏捷制造。實需對應型經營體制下經營的靈活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精益生產LP(LeariProduction)”即企業把客戶、銷售代理商、供應商、協作單位納入生產體系,同他們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關系,進而組成一個企業的供應鏈。另一方面就是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lng)。當市場上出現新的機會,而企業的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滿足新產品開發生產的要求時,企業組織一個由特定的供應商和銷售渠道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應鏈,形成“虛擬工廠”,把供應和協作單位看成是企業的一個組成部分,運用同步工程(SE)組織生產。在充分利用資源的前提下用最短的時間將新產品打入市場,時刻保持產品的高質量、多樣化和靈活性。
5、大量配送——多品種少量配送。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和消費者消費個性化的發展,客觀上要求企業在商品生產、經營和配送上必須充分對應消費者不斷變化的趨勢,從而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將恰當的商品傳遞給恰當的顧客手中,這已成為推動多品種、少批量、高頻度配送體系的動力。在流通形式多樣化的情況下,各經濟主體都在構筑自己富有效率的物流體系,因而在流通渠道中必然會積極推動有利于自身的物流活動和流通形式,這無疑會產生經濟主體間的利益沖突,使物流機能不能充分發揮。同時一些小規模企業由于資金和技術的限制,不可能擁有物流服務的能力,難于適應如今多頻度少量配送的要求。面對上述問題,作為企業物流戰略發展的新方向,協同或一體化物流戰略打破單個企業的績效界限,通過相互協調和統一,創造出最適宜的物流運行結構,對資源優化組合,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同產業或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就物流管理達成協調、統一運營,或者流通渠道不同階段的企業相互協調,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物流管理體系。近年來,作為一種新型的物流方式,第三方物流通過協調企業之間的物流運輸和提供物流服務,把企業的物流業務外包給專門的物流部門。這種集成作業模式,使小批量庫存補給更為經濟,并且比供方和需方采用自我物流服務更為快捷和安全。實需對應型經營機制的績效
首先,實需對應型經營由于實現了對現實需求的及時把握,以及適時的調整和生產,因而不存在產品滯銷的問題,也相應地減少了流通在庫、生產在庫等為了保證生產的緩沖存貨,從而有效地避免推測型經營所產生的風險。其次,實需對應型經營通過對市場信息的及時把握以及內部的整合和外部的合作,實現了從設計、生產、庫存到銷售過程的整體成本降低。最后,實需對應型經營機制通過及時的反饋和調整、資源優化和高效率配送,提供了有差別的產品和服務,不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立足之地,而且掌握更多的發展良機。
實現實需對應型經營僅有技術支持遠遠不夠,還需要有變革的勇氣、信息化的建設、先進的管理理念以及整體的合作和協調。總之,實需對應型經營機制帶來的不僅僅是內部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實現價值增值的機遇和途徑。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