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謂三
其一是看冷鋒過境時間。早春的風,時好時惡,誠如王安石詩云:“春日春風有時好,春日春風有時惡,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挾帶著寒流的惡風,吹落了初綻的花,也吹病了匆忙減衣的人。每當寒流過境時,感冒、心臟病、中風、關節痛,便會出現一個發病高峰。開始,雖然我也曾小心翼翼地捂,但常在冷空氣來臨時覺得冷了才捂,猶如雨后送傘。后來體會到,春捂的成敗,關鍵在于“早”字。若在冷空氣過境前24~48小時便開始捂,將極少閃失。這是指導我春捂的時機“指數”。
其二是看春捂指導溫度。我們耳熟的春捂諺語說:“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可是,面對“孩兒臉”樣多變的早春氣候,總不能從農歷二月到五月都棉衣厚裹,起碼得有捂與不捂的溫度指數。我覺得,醫學氣象學家推薦的以15℃作為春捂的指導溫度是可行的。只要日間氣溫高于15°。風和日麗,就可適當減衣,若低于15℃且寒風颼颼,就不忙去掉厚衣。這是指導我春捂的溫度“指數”。
其三是看捂得是否到位。春天常有接踵而到的寒流。捂著的厚衣,什么時候該脫下來,是很有講究的。并非一到15%覺得熱了便可以匆忙減去的。我曾有過多次熱了就減,減出病痛的教訓。后來從一篇氣象與人體的研究論文中得知,人體原本得有7~14天的適應期,即使氣溫漸漸回升,也不忙匆匆減衣。再捂7天以上,等氣溫無大的起伏就算捂到了位。此后再以身體感覺微熱為準漸漸減衣,才不會“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這是我捂得是否到位的參考“指數”。
其四是看溫差變化程度。早春的氣候,日間溫差有時較大。這從每天的氣象預報可以得知。我的體會是,日間溫差在5℃左右時可以維持衣著,8℃左右時要小加小減,10℃左右時則應有大的加減。為此,我著衣有個習慣:明天穿什么?在天氣預報中找答案。這是我春捂的程度“指數”。
醫療氣象學給我們提供了科學春捂的依據。只要結合自己的體質靈活地運用這些“指數”,我們就可以告別早春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諸多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