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人類的生存之源、衣食之母、道德之父。沒有自然的恩澤和自然的完美,人類 的 一切都無從談起。自然是人類最大的財富。既然自然是人類的衣食父母,我們就應該去保護 它、回饋它。這是環境倫理最基本的內涵。
然而,人口的增長、城市的崛起與擴張、欲求的增加使人類離文明的本質越來越遠。當 一種文明的價值取向是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主人 和擁有者,人的使命就是征服和占有自然,這時,自然的報復就極為正常了,環境污染、生 態危機的出現就是必不可免的。
環境問題古已有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個階段的環境問題有所不同。產業革命以后 ,生產力極大的發展,特別是上世紀中葉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從自然界提取的資 源越來越多,排放的廢棄物也與日俱增,全球平均每年排入環境的工業廢渣達30億噸,各種 污水5000億噸,各種氣溶膠10億噸等等。這些污染物的排放,最終以公害形式或各類環境問 題給類的生存帶來嚴重的危害。這危害主要表現在危害人類健康;耗竭不可再生資源存量及 環境對廢物的消納容量;破壞自然景觀;危及后代的生命與發展。在我國,雖然各級政府保 護環境的力度不斷加大,但生態惡化加劇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環境污染程度仍處于 相當高的水平。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生存的環境吸收人類排放廢物的能力也是有限 的,自然環境自凈能力更是有限的。當人類為自然環境敲響喪鐘之時,也為人類自己敲響了 喪鐘。因此,人類必須選擇一種與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生存與生活方式,不斷促進 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不斷調整和建設人類與自然關系,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保護環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兩個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務。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 發展的前提;也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無論是從全球 范圍,還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人類文明都發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即保護生態環境, 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要實現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從環境倫理的角度看,我 們需要同時調整好三對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以及當代人之間 的關系。
藍天白云,空氣清新,鳥語花香,風調雨順,山河變得更加美好,環境變得更適宜居住 ,這是全人類對生存環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