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彩耀
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及全年預測
(一)經濟運行從調整型增長向新一輪加速增長周期轉折
今年以來,盡管受非典疫情的影響,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的態勢,前三季度國 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5%,比去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呈 現“四高兩低”的特點,“四高”即高增長、高投資(投資增長率高及高投資率)、高出口和 高失業,“兩低”即低通脹和低消費(消費增長偏慢及低消費率)。四大動力支撐經濟快速增 長。一是在新型工業化帶動下,結構調整大力度推進,汽車、電子通信、機電產品等行業進 入快速增長期,極大地促進了工業發展,進而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二是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 積極效應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外貿出口持續大幅增長;三是民間投資全面啟動,經濟自主 增長動力明顯增強;四是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對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總體來 看,經過多年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經濟增長正由政府主導型向政府和企業共同拉動型轉變 。在全球生產能力加速向我國轉移以及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等因素作用下,在以消 費結構升級帶動下的新的高增長行業的拉動下,我國經濟開始從調整型增長向新一輪加速增 長周期轉折。
(二)經濟總體尚未過熱,但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發展存在局部過熱傾向
目前經濟總體尚未過熱。第一,根據生產要素可利用情況,目前經濟增長率仍低于9% -10%的潛在增長水平,也沒有偏離1978-2002年我國經濟9.4%的長期均衡增長區間。第 二,物價總水平面臨回調壓力。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前8個月累計上漲0.6%,低于“理想的 價格調控區間(0-3%)”,也在年初計劃“1%左右”的范圍之內。第三,有效需求增長 動力依然不足。在推動經濟強勁增長的三大需求中,只有投資和出口“兩駕馬車”增長強勁 ,消費增長依然偏弱,尤其是農村消費品市場非常疲軟。第四,城鄉失業壓力繼續增大。如 果不能持續保持8%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我國面臨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
但是,局部領域的確存在結構過度失衡和投資沖動的問題。一是房地產投資局部過熱的 問題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是導致鋼鐵、建材等相關行業大規模產能持續擴張的一個重要原 因。二是政府換屆后來自地方政府行為的投資擴張勢頭很猛,一些地方政府不切實際地大搞 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等,違規大量圈占土地的行為明顯抬頭;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工程 為代表的“高新”項目成了各地競相爭奪的焦點和招商引資的重點,造成高科技領域重復建 設和惡性競爭加劇;一些城市不顧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需要,盲目攀比,不惜鉆政策空 子,越權審批或分拆項目審批,一些耗資巨大、勞民傷財的“城市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 ”仍在進行。對此亟須引起高度警惕,以免導致經濟“虛熱”。
(三)對全年經濟增長的預測
根據前三個季度國民經濟發展情況,初步判斷,全年經濟呈“V”字型增長,經濟增長 率有望超過去年,預計達到8.5%左右。
工業生產在外需和內需強勁增長的拉動下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估計全年工業增加值 增長15%左右,且企業效益比上年明顯提高,達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最好水平。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將有所放慢,但全年仍將達到199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預計全年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左右,其中國有及其他類型投資增長22%左右。
非典對外貿出口的滯后影響可能比估計的要小的多,后幾個月外貿出口增速即使有所放 慢,但回落幅度也不會太大,全年預計增長20%左右。進口在國內需求強勁增長拉動下繼續 保持高增長,貿易盈余將比去年明顯減少,1-9月貿易順差為91億美元,全年預計為100億 美元左右;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可望達到620億美元,增長18%左右。
“國慶”黃金周以來,消費增長強勁反彈,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8%左 右。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預計為0.5%-0.8%。
2004年宏觀經濟環境分析及增長趨勢預測
2004年國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國內外宏觀環境繼續向好,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進一步趨 強,明年經濟仍將保持8%以上的增長。
(一)環境因素分析
1、體制和政策環境將更加有利于經濟發展
首先,最近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政策,加 上明年3月修改憲法工作的進行,這兩件大事都會對明年乃至長期內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 發展產生重要而積極的影響。特別是民營經濟的地位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發展環境更加寬 松,從而更進一步激發民營資本的活力、促進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其次,政府職能轉換步伐 加快及國資管理體制正在醞釀的深刻變化,將會為企業提供更加穩定和寬松的宏觀體制環境 。其三,政策環境更加寬松。明年國家仍將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宏觀經濟政策在總體 上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但會在微調中完善相關政策,使政策操作體現“三性”特點,即 “積極性、穩健性和協調性”,具體是:在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時將會強 調操作的穩健性,由“偏擴張”向“雙穩健”微調;另外,政策上將更加注重社會經濟發展 各方面的協調,更加強調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東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協調 發展、城鄉間的協調發展、城市及鄉村各收入群體間的協調發展等。政策的這種“三性”特 點,將會為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2、外部環境趨暖,為外貿“大進大出”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
明年是我國加入世貿后的第三個年頭,根據加入世貿的承諾,明年關稅稅率將進一步下 調,其他有關政策將會加快調整到位,估計明年加入世貿的正效應將有所減弱,相應地對國 內企業的壓力將會增大,一些負效應會逐漸顯現,這對我國外貿出口增長將會形成一定的壓 力。但是,國際經濟和貿易環境的逐步轉暖則又為我國擴大外貿出口及吸引更多的外資提供 新的有利條件。美國經濟近來已經顯示出復蘇加快的跡象。預計2004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至 少將增長3.75%。日本經濟由于與中國的貿易大幅增加開始逐步走向平穩。歐盟經濟出現 了明顯轉機,據歐洲央行預測歐盟經濟將于今年走出低谷。而亞洲國家隨著非典影響的減退 經濟有望提速。亞洲開發銀行認為,東亞國家和地區(不包括日本)今年全年經濟增長率可 達5.6%,明年可望進一步上升到6.3%。以上“一減一增”的變化,將使明年的出口形勢 依然比較樂觀,不會出現外貿出口和外商投資增長的大幅波動。
3、內在增長動力繼續增強將推動明年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經過實施持續六年之久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 已明顯增強,我國經濟自去年開始出現了周期性回升趨勢,2004年經濟將繼續在新的上升通 道中運行。這是由內在增長力量的推動,也是一種增長的慣性。新的內在加速增長的動力主 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民間資本(包括外資)的高成長及其在全社會資本中的比重不斷上 升將使投資增長繼續呈現“雙拉動”,即國有大企業的拉動和民間企業的拉動。二是消費結 構升級為消費需求的新一輪擴張提供強大動力。三是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蓬勃 發展,通過輻射作用和示范效應將會促進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明年主要經濟增長指標預測
明年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不會改變。首先,固定資產投資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但 增幅與今年相比會有所回落。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在起步階段必然表現為投資推動型的特征 ,而且由于新一輪增長的主要動力在于結構升級,結構升級必然需要大量的新投資,因此, 明年投資增長的動力依然較強。但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投資增長偏高的局面估計會有所改變 ,這將導致投資增長適度回落。初步預計明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左右。其次,明 年的消費需求在各項政策刺激下增長速度將比今年有所加快。在整體消費環境繼續改善的作 用下,明年汽車、住房、電子通訊、旅游等新興消費熱點仍將保持旺盛增長,特別是旅游和 餐飲的消費將會繼續呈現恢復性增長,預計農民收入也會在近幾年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化和完 善及增加農村基礎設施等措施下,增速有所加快,從而對農村消費增長產生積極影響。因此 ,明年消費增長將會比今年明顯加快,估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5%左右。三是 盡管明年外貿出口難以保持前兩年的高增長水平,但“一減一增”的效應并不會使出口增長 大幅回落,而是保持一個適度快速增長水平。初步預計明年出口將實現15%左右的較快增長 ,貿易順差與今年持平或略有結余。在三大需求共同拉動下,明年工業生產仍將繼續快速增 長,預計增長13%左右。綜合分析,預計明年經濟增長約8.3%左右;居民消費價格增長小 幅上升,估計在1%左右。
(三)明年經濟增長面臨的主要問題
盡管明年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較為寬松,但仍面臨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1、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盡管政府已經采取多項措施來緩解就業壓力,但明年面臨的就業形勢仍然不能樂觀。一 方面,從勞動力供求市場看,目前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差額達1400萬人左右。除此以外, 目前還有大量的農民工,每年正以400-500萬人的速度流向城鎮,此外,高校畢業生、以及 農村大批不能升高中和高考落榜青年就業也非常困難,這雖然與擇業觀念轉變滯后、勞動就 業體制存在缺陷、沒有建立全國統一的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市場有關,但整體就業環境偏緊是 不爭的事實。其次,第三產業增長出現放慢趨勢,增加就業的壓力進一步增大。2001年我國 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4%,2002年增速回落為7.3%,今年上半年受非典疫情的影響,1 —9月第三產業增長速度進一步回落至5.4%。第三產業是我國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體。如 果第三產業增長速度持續放慢,必然給整個社會就業帶來更大的壓力。其三,下崗再就業壓 力越來越大,勞動力吸納能力出現滑坡現象。統計表明,我國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率1998 年為50%,1999年降到42%,2000年下降到36%,2001年進一步下降到30%,中西部地區不 少省份再就業率不到20%。據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對全國80多個城市勞動力市場 就業崗位追蹤監測顯示,今年一季度有部分勞動力需求大市出現了就業崗位大幅下降的情況 。調查城市中大約六分之一,共有14個城市用人需求比上年減少,總共減少就業崗位7.6萬 個。
2、經濟發展不平衡矛盾有加速擴大之勢
主要體現在:一是區域經濟非均衡性增長繼續擴大,這不僅影響短期消費增長,最終還 將影響經濟擴張的可持續性。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東部地區以其特有的優勢繼續成為我國 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對經濟周期性回升趨勢的形成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也導致區 域經濟非均衡性增長的矛盾進一步加劇。2002年東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 重達到近60%,比1998年迅速上升了11.3個百分點,而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背景下, 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僅占全國的15.3%,僅比1998年提高0.6個百分點。而且這種非均 衡增長仍有加速擴大之勢。今年上半年,僅長江三角洲15城市經濟規模就占同期全國的20. 7%,增長13.6%。區域增長差距擴大既與體制矛盾和結構矛盾不同而導致的經濟活力上的 差距有關,更與投資、外資、外貿增長的過度非均衡性擴大有明顯的關系。上半年長三角15 城市全社會投資、實際利用外資、外貿出口分別占到全國總量的23.5%、40.8%和31.5 %。考慮到目前東部地區經濟已經具備了自我發展能力,在財力上,中央可以考慮重點向中 西部傾斜,以促進東中西協調發展。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繼續擴大之勢。今年1~9月,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去年較高基礎上實際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在去年低 基數的基礎上實際只增長3.8%。從1998-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長只有3.1%, 增加31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8.7%,增加2277.7元,比農民收入增 加了7.3倍。受此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倍擴大到2002年的3.1倍,今年 上半年進一步擴大到3.7倍。僅從收入增長看,農民從新一輪經濟增長中得到的利益遠遠小 于城鎮居民,這是造成近來年農村消費持續疲軟的重要原因。城鄉居民收入的這種過度非均 衡增長,對當前及今后消費需求增長均形成了明顯的約束。在當前新一輪投資擴張期,消費 需求如果不能與投資增長形成良性循環,經濟快速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將受到明顯的影響 。
2004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及對策建議
在我國經濟已開始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及在國際經濟、貿易環境趨于好轉的情況下, 明年在堅持擴大內需的長期戰略方針下,宏觀經濟政策要從目前的“擴張型”向“雙穩健型 ”微調,即由“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向“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轉變。積極 的財政政策可考慮“一次性轉型”,即將原來每年增發的15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納入經常 性預算,以專項發展基金的形式,用于西部大開發,增加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 區的公共產品供給,包括九年免費教育、農村公共醫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財政政策要 在“積極中保持穩健,穩健中保持積極”;貨幣政策在適當控制信貸風險的基礎上,不踩“ 急剎車”,強調穩健操作,保持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的適度穩定增長,以確保國民經濟持 續快速健康增長。
針對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轉型后的國債專項發展基金重點用于中西部和社會保障
如果明年增發國債政策實行一次性轉型,可將其以專項發展基金的形式,重點支持以下 領域的發展:(1)今后五年,每年確保西部大開發500億元的國債發展資金,用于西部基礎 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2)設立中西部地區農村發展專項資金500億元,重點用于中西部地 區的農村基礎設施(包括水利設施)、九年免費義務教育、農村公共醫療衛生以及農村特困 人群的低保等,最大限度地改善農村發展環境,為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創造條件。(3 )設立社會保障專項國債資金,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三條保障線”水平,擴 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4)設立公共衛生應急機制專項資金,增加社會公共醫療衛生的投 入。
(二)要把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作為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1)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逐步取消對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各種限制。加大對服務業 、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等就業增長點的扶持力度。(2)鼓勵大學生 及其他社會高層次的人才獨立創業,給予適當期限的金融、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要加快發 展第三產業。(3)鼓勵各種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發展,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通過公益性 非營利組織既可以增加就業崗位,又為政府、企業、市場和個人提供優質、多樣化的服務。 (4)加強就業和再就業培訓。在重點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的同時,要為農民工進 城、大學畢業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培育和保護新的消費增長點,挖掘大眾消費潛力
一要提高消費率。目前我國投資率已高達45%左右,而消費率卻持續下降,這種趨勢如 果延續下去將造成國民收入分配宏觀比例的失衡,影響宏觀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因此,宏 觀經濟政策要努力提高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以確保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二是培育和 保護新的消費增長點。對于房地產市場局部過熱的現象政策上要采取穩健措施,以使房地產 投資在實現軟著陸的同時不傷害已培育起來的住房消費增長。培育和擴大房地產需求,重點 是面對普通大眾家庭,使住房消費大眾化,即盡可能地增加經濟型住房(包括廉租房)的供 給,激發中低收入階層的購買能力。三是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要嚴格禁止壟斷部門公共品 價格的任意漲價,公共服務品價格上調要舉辦由消費者和社會各階層的代表參加的聽證會。 嚴格整治教育和醫療亂收費現象,加強食品衛生安全監督,為消費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消費環 境。
(四)在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條件下適當增加進口
一是利用外匯儲備較多的有利時機,適當增加戰略性物資和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二是 要繼續放寬經常項目下的外匯限制。要逐步取消強制結售匯制度,逐步向意愿結售匯制過渡 ;有選擇地鼓勵企業到海外投資,放寬對企業和居民的用匯限制。同時,擴大外匯需求還可 以減少外匯占款,有助于緩解貨幣供應增長過快的矛盾。三是要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在目前 我國經常項目已經放開,資本項目完全放開的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仍應堅持實行有管理 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要繼續盯住美元,但要適當擴大匯率浮動范圍,逐步完善匯率形成 機制。四是進一步完善出口退稅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