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公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的發展戰略,從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開始滲透到國民經濟的一些政策中去。我國相繼開展了一系列制定了促進清潔生產的相關法規,有數百家企業進行了清潔生產試點;在城市,已創建了24個“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在農村和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到目前為止已陸續建立起了137個生態示范縣(市、區);此外,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國家環保總局已在廣西貴港和廣東南海創建了2個生態工業園區。而推進循環經濟建設,就是要把此前已取得成功經驗的諸如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等措施整合起來,成為一套系統的工程,并用它來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農業的結構和布局,指導經濟發展和消費模式,實現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及社會進步的“共贏”。
我國循環經濟和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究其原因,首先是欠缺有關法律法規;其次是政策滯后;第三是目前的技術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引進先進技術。因此,大力推進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發展,是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環境,建立以生態補償國家機制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特征的循環型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
國家尺度
應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實施依法管理;加大經濟政策的支持力度,推進技術進步,增加科技投入;積極推動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全民資源意識;在此基礎上,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革新。
重建能源工業的自然平衡,實現從能源耗竭型經濟向能源再生型經濟的轉型,注重風能、太陽能、地熱資源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
充分利用地區風力資源以發展低成本、高效能的以風能、氫能為引擎的綠色電力,以期逐步取代煤礦、油田和石油精煉廠等環境破壞型工業生產。
交通運輸業以電化學過程驅動的燃料電池引擎的發動機取代內燃機,改善氣候生態環境趨向良性循環。
材料工業將從線性生產模式向循環生產模式轉化,材料來源從礦山、森林轉向廢棄物。通過廢棄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做到產品的低廢棄、低排放。造紙業的循環生產將改變森林退化的現狀,代用能源的發展將減少木材作為燃料的消耗。此外,推進木材燃燒率的技術改良,將顯著緩解林業采伐的超負荷。
農業實踐從高度開墾轉向適度耕種的方式變革,有助于減輕土壤侵蝕程度以利于新土壤層形成,從而提高綜合環境容量。通過全民植樹造林的森林重建工程,以科學規劃和生態化管理,營造高產林地,逐步改善內陸降水循環和控制洪水泛濫,以徹底改變亂砍亂伐導致的土地退化局面。以農作物殘余物喂養家畜,家禽間采取廢物飼料化,實現清潔養殖,以減輕牧場所承載的過度壓力。
發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將是一項推動農業生產方式、食品工業的工藝流程與設計包裝、食品科技水平發生重大變革的系統工程,必須推行循環經濟機制,加快建立區域性與全球化的無公害農產品市場信息、飼料安全體系、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體系的立法機制和法律監督體系建設,探索構建安全食品銷售平臺,營造良好的安全食品市場氛圍。
從追求提升土地生產力為目標轉向為關注產水能力的提高。通過水資源的高效優化管理,推動灌溉工程技術的長足發展。城市廢水回收后經充分凈化,使水資源在區域內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抬升地下水位,促進自然界的良性水循環。
大力發展廢物循環業,在全社會樹立循環經濟觀念,建設廢物處理和回收利用的系統工程。堅持源頭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切實做到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通過資源——廢物——資源循環經濟鏈提高廢物綜合利用率,從而根本性改變高消耗、高廢棄、高污染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實現生態經濟系統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區域尺度
應建立產業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的生態產業鏈,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環經濟網絡,實現物質能量流的閉合式循環。區域內企業間實現廢棄物與原材料的有機對接,通過清潔生產和綠色工業達到以“零排放”為理想目標的最低環境污染。嚴格遵守循環經濟的“4R”準則:即以資源投入最小化為目標的“減量化”準則、以廢物利用最大化為目標的“資源化”準則、以污染排放最小化為目標的“無害化”準則和以生態經濟系統最優化運行為目標的“重組化”準則。從而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提升環境容量,實現經濟體系向提供高質量產品和功能性服務的生態化方向轉型,力求生態經濟系統在環境與經濟綜合效益最優化前提下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尺度
固體廢棄物的產生和處理過程是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問題。必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積極推動資源化產業發展,初步形成以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產業為主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形成二次資源開發利用新興產業和廢舊物資調劑市場體系。
對生活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是一塊很具潛力的市場,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之一,也是生態補償國家機制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城市尺度得以推行的重要體現。政府應加大力度貫徹和實施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化,并將其打造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城市生活垃圾綜合利用技術形成產業化,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環衛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