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公
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不僅需要長期的大量資金投入和相應的制度政策予以保障,同時,國家和生態建設的社會受益者還應對重點地區、重點流域、重點部門予以相應補償,從而構建起一種良性運轉的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
生態補償機制的推行,可以有效改善生態環境,逐漸減少水土流失,增進沙漠化防治;改變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調整不合理的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地方經濟發展;增強國民的生態意識,逐步改善東西部的非均衡發展。我國廣西、江蘇、福建、遼寧、廣東、河北、云南等一些地區已經對礦產、土地、旅游、水資源、森林、草原、藥用植物等資源開發和電力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的有益嘗試。
1.全面建立多層次生態環境補償制度
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經濟手段解決環境問題,在環境保護領域,全面推進從國家、流域到區域三個層次的生態補償國家制度,實行嚴格納稅和收費政策,將生態補償稅費作為環境保護的主要財政來源。
在國家尺度,根據地區發展歷史和經濟基礎,推行東部、中部、西部的差異性生態補償制度,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基金由全社會共同補償,中央政府可以考慮向全社會征收生態稅,稅收資金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通盤考慮,適當傾斜,同時發行生態環境彩票,社會籌資,專項使用。同時,通過征收廢物回收費、垃圾處理費和污水處理費等,增加環境保護投資的來源,保證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并鼓勵公眾節約用水和減少廢物產生;在此基礎上,采用對環境保護項目的貸款補助、環境損害保險、抵押金制度等多種經濟手段,實行高福利、高稅收的環境保護社會化和市場經濟化,以保證社會的公平和公正。
在流域尺度上,建立流域間的利益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機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于長江、黃河中上游地區在生態建設中付出的成本,由國家或者下游生態收益地區分擔一部分;另一方面,經濟建設開發者和收益者必須對生態環境的損失做出經濟補償。這樣,生態建設者和經濟開發者、上游地區和下游地區的利益和義務才能平衡,從而保證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在區域尺度上,按照公平合理的一般性原則,區域生態補償的主體應包括國家、社會和區域自身,具體補償方式可分為:國家補償、社會補償和自我補償。國家補償是指中央政府對西部生態建設給予的財政撥款和補貼。社會補償則包括各種形式的捐助、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者退耕還林、還草、還牧、還湖。自我補償是指地方政府對直接從事生態建設的個人和組織進行的補償。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就是要將國家、社會和區域自身的生態補償義務固定化、制度化,使生態建設資金有一個確定的長期的來源。跨行政區劃的環境——經濟一體化政策趨勢說明,通過區域間分工,將生態環境目標以及生態補償原則真正納入地區發展規劃之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2.生態環境補償應遵循基本生態規律
在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過程中,要把注意力從上項目、爭投資、樹業績,轉到實事求是、遵循自然規律上來。樹立保護優先的思想,讓生態恢復逐步取代生態建設,避免實際效果不理想甚至產生負面效果的狀況。
3.生態環境補償、生態建設與保護應因地制宜、分類治理、尋找替代產業、重點突破
我國地區幅員遼闊,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在現有國力的基礎上,很難做到生態環境建設的全面鋪開,因此,應該在時間順序上突出重點,在空間布局上,依據生態環境惡化的程度與影響的范圍在點上依次鋪開,循序漸進。同時遵循生態演替規律,貫徹“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的原則,不同地區、不同條件,采取不同的模式。根據地區生態的類型和特點,如可將西部劃分為黃土高原區、西北干旱區、青藏高原區和西南山地丘陵區四大類型來制定保護規劃、建設方案及措施,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應將重點放在五大生態脆弱區:黃土高原區、西北干旱區、長江上游土石山區、西南喀斯特地區、青藏高原區。
各地區在生態環境補償、生態環境建設與和保護工作中根本的出路在于利用各自獨特的比較優勢如生態環境資源、土地資源、光熱資源等,培養自己的優勢替代產業。根據地區的特點,要充分利用環境、物種、氣候、地貌、獨特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特色,因地制宜,揚長避短,跳出掠奪式資源開發和產業結構趨同的舊模式,重點發展對生態環境破壞較輕的具有區域特色的新興產業。分散居住的地區往往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某些人居區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很大,采取生態移民的方法,適度集中,可以減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著力發展替代性產業,如沼氣、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結合地區特色發展以旅游業為重點的服務業或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合理的勞務輸出。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農產品的深加工,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自然資源的梯次開發,倡導以ISO14000為代表的清潔生產和生態能源,以生態產業的發展作為替代性產業納入地方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地區生態環境補償、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過程,應該和城市化建設相結合,在關注環境污染等城市化問題的同時,推進地區小城鎮建設和城市化進程,使地區生態環境補償、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真正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