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南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現階段,我國循環經濟的進展還較多地停留在概念層次上。發展我國的循環經濟,需要政府、企業、科學界、公眾的共同努力,通過建立法律法規、推行綠色核算、開發綠色技術等措施來推動。
1.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在進行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實踐的基礎上,必須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環經濟法規,通過法規對循環經濟加以規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循環經濟特別要注意使用經濟激勵手段,如價格、稅收和財政政策。目前,全國人大正在起草《清潔生產法》。應該說,這是我國推行循環經濟在法律方面的一個良好開端。在這方面,可以充分借鑒日本的經驗,制定《國家綠色消費法》和《資源循環再生利用法》,同時,建立具體資源再生行業(如家用電器、建筑材料、容器等)的法律。
循環經濟要實現環境資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立一套綠色保障制度體系。該體系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綠色制度環境,包括綠色資源制度、綠色產權制度、綠色市場制度、綠色產業制度、綠色技術制度等;二是綠色規范制度,包括綠色生產制度、綠色消費制度、綠色貿易制度、綠色包裝制度、綠色回收制度等;三是綠色激勵制度,包括綠色財政制度、綠色金融制度、綠色稅收制度、綠色投資制度等。
2.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要建立循環經濟,關鍵之一就是要改革現行的經濟核算體系,從企業到國家建立一套綠色經濟核算制度,包括企業綠色會計制度、政府和企業綠色審計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等。核算體系改革的核心是改變傳統國民生產總值(GDP)統計的方法,因為這種統計方法沒有扣除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損失,是一種不真實、非綠色的統計核算。目前,一些國家已采用了新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在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扣除資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破壞的損失。
在我國,應該加快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試點和總結。建議采用綠色國內生產總值(EDP)概念。EDP比較全面地體現了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的框架。EDP等于國內生產總值減去產品資本折扣、自然資源損耗、環境資源損耗(環境污染損失)之值。通過全國(1999年和1995年)以及三明市和煙臺市(1990年、1993年和1996年)的初步核算表明,建議的綠色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方法基本可行。這種核算結果可供各級政府領導部門使用,讓他們看到傳統國民生產總值和綠色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巨大差異,促使決策部門摒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選擇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道路。
3.開發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
循環經濟的技術思路,是通過對經濟系統進行物流和能流分析,運用生命周期理論進行評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在這一意義下,“綠色技術”體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環境工程技術,包括用以進行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技術,更包括生產過程無廢少廢、生產綠色產品的清潔生產技術。
建立綠色技術體系的關鍵是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采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盡可能把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推行清潔生產技術要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通過清潔生產實現“增產減污”。同時,要把清潔生產的著眼點從目前的單個企業延伸到工業園區,建立一批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4.以綠色需求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綠色消費是推動循環經濟的火車頭。通過綠色消費教育,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綠色消費運動,使循環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在消費引導方面,各級政府要起保護環境的表率作用,通過政府的綠色采購、消費行為影響事業單位、企業和公眾。例如在政府采購中,優先采購經過生態設計或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優先采購經過清潔生產審計或通過ISO14001認證的企業的產品;在使用中,注意節約及多次重復使用,在辦公用品等廢棄后主動回收等。
5.積極開展循環回收利用的試點
循環回收利用是循環經濟的一個起點。我國可以首先選擇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電池產品,進行循環回收利用的試點。我國電池產量于80年代初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1999年我國電池總產量為150億只,當年出口100億只,進口20億只,國內實際消費量約為70億只,其中含汞電池約40億只(主要是低汞電池)。由于廢電池中含有汞,如不妥善收集處理,會污染大氣、土壤和地下水。通過開展“電池”產品的循環經濟試點,建立廢電池循環利用機制,一方面可以取得經驗,進行循環經濟的技術、制度積累,同時,也有助于強化公眾參與、推動綠色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