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公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生態補償實踐經驗的不斷總結,應逐步通過立法使補償標準得以明確界定,補償功能的區域統一性、檢查驗收的規范性等生態補償政策和生態補償制度得以日趨完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將加快完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制度是在以“末端治理”模式為主的污染防治思路的影響下產生的,明顯具有消極被動治理的缺陷。應實現可循環的經濟模式,變被動保護環境為合理利用環境,改變目前以“末端治理”模式為主要特征的環保法律體系。
1.積極健全環境立法綜合體系。在環境基本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各項具體的環境法規,從而形成健全的環境立法體系。環境立法應廣泛涉及污染控制和自然資源保護的各個方面,針對各種環境媒體和環境問題建立相關的法律,從而構成比較完整的環境法規體系。
2.高效協調各項法律規章制度。針對各單項環境法律法規中具體要求的不盡相同,重視立法程序和技術的協調,做到各項法律要求的統一,并對各項法律制度在基本法的層次上進行總體協調。
3.大力促進循環經濟立法工作。使我國環境保護運動實現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的根本性轉變。為促進循環經濟、保護自然資源,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確立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進而規定產品制造者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過程中的責任,對于某些特定的產品,只有具有明確的回收可能性時,才容許投入市場。發展循環經濟可采取如下主要原則:(1)生產者負責原則:誰生產,誰負責回收。(2)行業自律原則:政府應鼓勵工業界自覺自愿地執行循環經濟立法。(3)透明原則:生產廠商有責任公開商品的生產過程,使消費者有選擇商品的權利。力圖從源頭控制污染,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4.要加強政府宏觀調控,運用價格、收費和稅收手段,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及時出臺一些力度較大的價格政策,引導資源按市場規則進行配置。積極創造條件,全面推行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政策,合理確定收費標準,逐步達到補償合理成本并略有盈利的水平。按照稅費改革總體部署,積極穩妥地推進環境保護方面的稅費改革,逐步完善稅制,過一步增強稅收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宏觀調控功能。同時,應加快市政設施管理體制改革,使得污水和垃圾收集與處理單位在政府的監管下獨立核算,獨立經營,真正實現市場化經營管理。
5.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有科學的態度以及系統的規劃,特別是應該在觀念轉變、政策制訂、管理機制的確立、對生態建設和當地經濟發展的沖突進行必要的利益補償等方面采取務實和科學的措施。
鑒于生態補償和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在我國尚屬探索階段,在國際上也處于發展過程中。建議國家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隊伍,圍繞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產生背景、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支撐、制度保障以及用循環經濟的理念設計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等內容,進行專題項目攻關研究,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推行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