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月鮮
最近,央行公布了我國上半年金融運行的狀況。數據顯示,上半年貸款、貨幣供應以及外匯儲備等指標,均出現了過快增長的現象。國際收支雙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大幅增加、貸款增長率創歷史高位、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情況使央行的貨幣政策面臨重重壓力。
貸款超常增長可能引發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自去年8月份開始,金融機構的貸款便開始呈加速上升的態勢,進入2003年之后,這種增長勢頭愈加猛烈。據央行發布的關于我國上半年金融運行的統計數字看,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15.9萬億元,同比增長22.9%,增幅比年初高4.5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1.5個百分點,是1997年以來最高的一個月。1-6月各項貸款累計增加1.9萬億元,相當于去年全年的貸款總量。這樣的增幅和增速都是近年來所罕見的。
目前的貸款增長速度,已經打破多年來貸款增長與經濟增長和物價總水平變動之間的經濟關系。從目前的跡象來看,信貸規模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勢頭。如果下半年繼續保持上半年的貸款速度(往年第四季度的信貸增長率較高),今年貸款余額將大幅超過年初確定的調控目標。此外,其它相關貸款指標也處于高位運行區間。
貸款的過快增長加大了銀行的金融風險。貸款的快速增長有可能積聚今后兩年的通貨膨脹壓力;過多的資金供應會在引發總需求擴張的同時,進一步扭曲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使過去幾年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努力付之東流;大量新增貸款投向了城鎮,投向了房地產業和各類開發區,而急需資金支持的農村經濟和中小企業卻一直面臨貸款難的問題,其最終后果是加大銀行經營風險,導致新的銀行不良資產的產生。所以,如何在保持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適度控制金融信貸增長過快問題和防范金融風險,也成為央行目前所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貨幣供應量增長持續加快
受貸款高速增長等因素的影響,貨幣供應量持續快速增長。一般而言,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應當等于或略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幅與消費物價指數增長之和。然而,上半年廣義貨幣和狹義貨幣的增長幅度,已高出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和消費物價增長幅度之和大約10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增長已處于一個較高水平。
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為20.5萬億元,同比增長20.8%,是1997年8月份以來的最高值,增幅比上年同期高6.1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0.6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為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2%,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7.4個百分點。
從結構上看,M2增長加快的主要原因是狹義貨幣M1、居民儲蓄存款和單位定期存款增長加快。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含外資機構)本外幣并表的各項存款余額為20.7萬億元,同比增長21.9%,繼5月份首次突破20萬億元大關以后仍保持高增長態勢。
上半年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主要有4個原因:一是房地產、汽車、消費信貸增長太快。二是外匯儲備增長過快,這是最主要的因素。據估計,一半以上的新增人民幣放款均集中在外匯儲備。
雖然擴大貨幣供應有助于支撐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但隨著物價指數逐步回升,溫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在不斷增大,所以,控制貨幣供應和防止通脹將成為央行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針對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情況,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已采取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比如,加大中央銀行票據回籠基礎貨幣力度、對商業銀行進行窗口指導、提高貸款質量、控制貸款進度等。
外匯儲備壓力顯現
截止到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465億美元,同比增長42.7%,增幅提高了8.5個百分點。1-6月國家外匯儲備累計增加601億美元,同比多增加295億美元。
盡管外匯儲備大幅增長,主要是因為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但是仍有超過250億美元不明來歷的外匯資金流入國內。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3760億美元,貿易順差45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接近303億美元,國際收支的雙順差之和不到350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增加值達601億美元。這意味著,250多億美元的資金差額很可能是外逃資金回流,或是國際投資者預期人民幣升值,“暗渡”進中國的資金。這種資金具有較高的投機性,隱藏著巨大的潛在風險。
同時,外匯儲備的攀升引起外匯占款的大量增長。外匯儲備作為一種金融資產,它的增加無異于投放基礎貨幣。601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意味著人民銀行放出相應的基礎貨幣。這有可能加劇長期通貨膨脹的壓力,弱化貨幣當局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從央行公布的我國外匯占款的累計數據看,已經達到了約26914億元。
貨幣政策宜多管齊下
1.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保持貨幣信貸投放的適度增長
銀行信貸規模,既不能放得過寬,也不能收得過緊,更不能搞“急剎車”。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金融宏觀調控的經驗表明,凡是貨幣信貸變化劇烈的時期,往往也是投資泡沫產生、金融風險積聚、金融資產惡化、經濟運行不穩定因素增多的時期。另外,目前國內就業壓力較大,物價水平仍未擺脫低位徘徊的局面,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社會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因此,要在控制系統性信貸風險的基礎上,繼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的穩定增長。
貨幣政策調控的目標不應僅限于總量控制,重點應針對信貸結構的調整。要對消費貸款、重點建設項目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等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密切監測房地產市場及房地產貸款的變動狀況,通過引導貸款流向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控制信貸規模必須采取堵、疏結合的手段。一方面要加強對商業銀行貸款行為的監督管理和窗口指導,嚴格控制那些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不利于經濟協調健康發展的貸款項目;另一方面盡快研究出臺新的政策措施,支持證券市場發展,進一步拓寬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
2.完善匯率形成機制
目前,中國的經常項目已經放開,但資本項目完全放開的條件尚不具備。在此背景下,應堅持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擴大匯率浮動范圍,逐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研究人民幣由現在盯住美元逐步過渡到盯住一攬子貨幣的方案。
形成穩定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近幾年,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使用范圍不斷擴大,人民幣逐漸成為交易貨幣和國際清算手段。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人民幣的境外流通規模有360億元左右。在周邊國家和地區,人民幣跨境交易和離岸市場十分活躍。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事實上可兌換的現實,使人民幣國際化的安排在官方層次上已經日趨提上日程。
3.轉變“外匯儲備多多益善”的觀念
今年以來外匯儲備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資本順差,放松資本管制十分必要。適當放寬外匯管制,可以緩解央行的“對沖”壓力。可以考慮將強制結售匯制改為意愿結售匯制;有選擇地鼓勵企業到海外投資,放寬對企業和居民用匯的限制;通過擴大資本輸出,可以使資本平衡或由正轉負,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時,擴大外匯需求可以減少外匯占款,有助于緩解貨幣供應過快的矛盾。
要堅守國際收支平衡原則。保持經常項目略有盈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在資本項目未完全放開的條件下,只要是經濟高速增長、物價基本穩定,可以允許經常項目順差的減少。貿易政策要相應從過渡強調出口創匯轉向貿易平衡。進口的增加,有助于消化巨額外匯儲備,從而減輕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的輿論壓力。從目前的經濟形勢看,進口比出口更有助于我國經濟發展。通過資源性產品的進口,可以起到保護國內資源的作用;通過進口國外先進的機器設備,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生產成本,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