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昊
在25年改革開放大潮的涌動下,民營企業呈現了快速發展的態勢。一大批民營企業在完成初始創業和原始資本積累兩個階段之后,進入了歷史發展新階段,既在歷經前兩個拐點之后,進入了規模化、現代化、高科技,一體化的第三個拐點發展期。
民營企業發展新的階段,面臨的經濟大環境發生五大變化:一是伴隨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化和成熟,市場化的程度明顯增強,資源走向市場配置成為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特征;二是伴隨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競爭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企業市場主體的地位已日漸強化;三是伴隨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整體經濟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更,買方市場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常態;四是伴隨我國加入WTO組織之后,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要與國際接軌,企業走向國際化是必然趨勢;五是伴隨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國有企業將逐步有序地退出,民營企業擁有了新的發展空間。民營企業在跨入新的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著諸多新情況和新問題,特別是對多數民營企業在實現前兩次發展之后,許多方面問題未能得到解決,進入新的拐點時期必然凸現出更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缺位問題,造成了民營企業與合資企業,國有企業不在統一起跑點,而要在同一跑道上比賽的狀況,民營企業面臨著諸多新的壓力。
其一,政府支持民營企業措施不到位,拉大了民營企業與其他企業起跑差距,必須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長期以來政府服務主要對象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成為政府呵護的主體,造成了政策上的偏袒,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政策和支持又出現向外資企業傾斜的新特征。特別是地方政府為了更多地吸引外資,紛紛出臺鼓勵引進外資的特殊政策。目前雖然諸多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發展民營企業的重要性,出臺了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和辦法,但由于認識上的差別和滯后而帶來政策上的差異和缺位。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相比享受到的政策服務自然有很大距離,由于政策圈定的范圍所限,對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特殊政策難以延伸到民營企業,形成了政策支撐不平衡的狀態。所以,強化政府對民營企業服務職能,是解決政府對民營企業服務缺位的重要舉措,是平衡民營企業與合資企業和國有企業起跑線的重要之舉。
其二,社會中介組織提供服務不到位,民營企業難以利用社會資源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諸多民營企業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不盡成熟狀態下發展起來的,他們憑借自身對企業發展初期特征的認識來滿足當時企業發展的需要。民營企業由于當今面對的情況已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企業急需社會中介組織提供高層次的知識服務。還有一部分民營企業處于穩定期。為了避免走向衰退,需要進行戰略性調整更急待解決科學管理水平,這樣在民營企業自身實力難以解決的情況下,需要社會提供必要的服務。就當前情況而言,社會服務體系非常薄弱,面對企業高層次的需要,很難提供高知識,高水平的服務。特別是有些中介組織缺乏擁有自己知識產權的人才資源,實行的項目招聘辦法,就更難以滿足企業要求。所以,政府應當積極的推動中介組織的發展,以經濟區為軸線,建立起中介服務網絡。
其三,融資難的問題仍然是困擾企業發展的問題,著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瓶頸問題是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環節。加入WTO之后,外資企業除了在國家控制的領域外已經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形成與民營企業相對摯的競爭態勢,也給民營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目前,在民營企業急需資金援助的時候,由于貸款渠道不暢,擔保體系不健全,加之提供擔保的資源越來越少,民營企業融資的渠道受阻,資金短缺成為制約民營企業發展核心問題。開通融資渠道,增加資金注入能力是民營企業急待解決的問題。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必須加大金融體制改革,放開放活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放貸的約束,拓寬允許境外資金進入,為民營企業資金注入開發新的渠道。在解決資金來源的同時,民營企業自身應當打造誠信,建立起商業信譽,形成獨特的信用理念,打造出融資的誠信渠道。
其四,民營企業綜合沖擊力不強,提高綜合競爭力是發展民營企業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在改革開放中迅猛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雖然在資產、管理、隊伍建設、企業文化、核心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不少進步,有的企業傳統觀念有了很大改進,初始時期形成的傳統模式有所改進,但從向更高層次發展角度上看,民營企業仍然有諸多問題需要改進。在技術裝備上,一部分民營企業由于建廠之初采用國有企業淘汰設備而發跡,延用至今沒有從根本改造,裝備上處于低水平徘徊狀態,在管理創新上,多數民營企業一方面延用鄉鎮企業管理方式,另一方面是搬用國有企業管理套路。在企業成長發展處于起步階段,這種拿來主義可以產生一定的效果,但在市場經濟日臻完善,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體制、機制上不再創新,企業就難以發展。所以,提升民營企業綜合競爭能力,要從創新機制上入手,不斷改進機制和新模式的構筑,增強企業抗沖能力,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形成新的競爭能力。
其五,搞好企業文化建設,提升民營企業人力資本質量,重視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動力資源的建設。大多數民營企業始建初期是靠人力凝合而創造的,伴隨著企業發展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文化建設已成為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的源動力之一,是企業塑造品牌,走向市場的形象工程,是實現企業創新,創建新型機制的靈魂。諸多已成為世界知名的民營企業無不在企業文化建設上獨具特色,不斷地實現在發展中的戰略創新、觀念創新和科技創新。搞好企業文化建設,首先是搞好人才引進和培訓,創造條件和環境,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目前大多數民營企業在引進人才方面缺乏手段,高素質的人才引不進、留不住,不能長期就職于民營企業。加之社會上缺少完善的人才流動市場,民營企業在引進人才上信息不暢,也造成民營企業用人成本比較優勢得不到發揮。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訓力度是搞好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提高企業文化素質的前題和基礎。民營企業應當注重人才的培訓,注重引人用人的環境建設,創造人力資本的優勢,拉動企業做大做強。
其六,加大科技助推,實施科技興企戰略,扭轉多數民營企業低層次運行狀態。一大部分民營企業生命力不強;瞬間消失的關鍵問題在于科技水平低下,在賣方市場狀況下可以生存和維系,一經轉向買方市場之后,民營企業首要危機是產品科技含量低。70%以上民營企業尚未擺脫“小、散、低、弱”的狀態,而大多數又集中于傳統的第三產業,而且技術單一,投資不大的行業。民營企業之所以成長速度慢,甚至有的長不大做不強,核心問題是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技術創新脆弱,致使創建之初就徘徊在低水平的軌道上。如何解決民營企業科技含量問題,關鍵在打造自己的科技創新的實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要解決多數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問題,要使大多數民營企業能夠“厚積而薄發”,要加大民營企業技術創新體制建設,排除高速發展的滯障,要在高科技引導下,實現新的創業和發展。
總之,在民營企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后,除了傳統問題需解決外,更多的新問題新情況不僅需要正視,更需要實事求是對待,爭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化解,減少民營企業發展的滯障因素,加大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的助推力,使民營企業真正走向公平、公正的競爭軌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