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國政府加大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但由于認識不到位,往往重短期效益,輕視潛在危害。許多企業不規范、質量無保證;檢測機構水平低、不公正。長此以往,將造成信譽危機,最終損害整個行業利益。
據韓國權威機構介紹,我國出口韓國的食品,經檢測,50%以上不合格。因此韓國規定,進口中國食品必須接受250種農藥、化肥和近580種添加劑、重金屬的殘留量檢測。
出于對我國食品出口現狀的焦慮,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馮平提出如下建議:
認真研究問題,積極采取措施。我國加入WTO,大門打開,各國大量食品企業都想進軍中國。競爭是殘酷的,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將遭受嚴厲處罰甚至退市。針對存在的問題,各級政府應認真研究,提出切實解決方案,規范管理,健全標準,對企業進行引導;
盡快建立達標的檢測機構。目前,被韓國政府認可的國外食品檢測機構有35家:美國2家、泰國10家、中國臺灣4家、澳大利亞11家、芬蘭1家、德國1家、越南6家,而中國沒有一家。對此,我們應認真反思,并積極與發達國家交流,引進先進檢測手段,通過政府扶持,市場運作,及早建立國際認可的食品檢測機構,以提高信譽;
鼓勵企業進行認證。除盡快制定法律、法規外,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還應積極引導食品生產企業盡快取得HACCP和ISO9000、ISO14000認證,與國際接軌。對取得認證的企業要給予創新基金、認證資助等形式的支持。企業也要發展名牌產品,提高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嚴格執法,破除保護。食品安全被政府越來越重視,然而某些執法部門卻法律意識淡薄,地方保護加人情使得執法不力。對這種現象必須嚴加懲處;
加強國際合作,學習國外經驗。食品安全是健康的前提,對之加強管理體現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發達國家在食品標準制定、檢測手段、管理措施方面,已遠遠走在前面。我們只有加強國際合作,認真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我國食品質量,參與國際競爭。
制定標準是當務之急。河北省政協主席趙金鐸為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建言獻策,他認為,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造成農產品污染嚴重的常規肥料、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等的市場份額高達95%左右。從而使我國農產品中農藥、硝酸鹽、重金屬、抗生素和激素等嚴重超標。已經危及人體健康,并嚴重影響農產品出口。
我國不少農產品存在檔次低、質量差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已經危及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嚴重影響外向型農業的發展。首先,他認為,應加快制定和修訂農產品質量標準。針對我國現有農產品質量標準短缺、不配套的實際情況,應統籌考慮,組織制定和完善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在內的農產品標準。采取部級和省級分類指導、分級負責的辦法,落實資金和項目單位,加快制定、修訂進度。當前要重點抓緊制定主導產品標準,與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相關的質量安全標準,與農產品質量標準相配套的農業生態環境標準、生產技術標準、農用生產資料標準,以及產地環境、生產技術標準、農用生產資料標準,以及產地環境、加工、貯藏、運輸、包裝等標準。制定標準既要講究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又要緊密結合生產和市場流通、進出口貿易的實際需要,并注意與國際接軌,密切跟蹤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制定的標準要有可操作性、可行性,切忌脫離實際、閉門造車、貽誤時機。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體系。統籌規則,合理布局,制定和完善全國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建設規劃,在加快建設國家級、部級和省級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中心的同時,要逐步向縣級延伸。縣和鄉鎮的農業技術推廣等機構,要把做好基層生產第一線的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實施與監督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和本職工作,扎扎實實開展“放心(安全)農產品”活動。
健全法制,加強執法監督。針對我國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比較突出,現有《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調整的產品范圍不包括農、牧、漁業等初級農產品的現實,有關方面需抓緊組織研究和制定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農產品質量執法檢查工作,從源頭抓起,重點跟蹤監測檢查化肥、農藥、飼料、種子、農業機械及零配件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安全狀況;逐步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大型集貿市場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點,把好市場準入關。整頓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維護廣大農民和消費者的利益。加強對出口農產品的檢疫、檢驗,確保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其次,加快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促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切實搞好規劃。各級政府應組織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及有關人士,就如何進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搞好科學論證,分地區、分種類提出各地進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發展規劃,明確發展重點,確定主攻方向。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不濫竽充數,不搞一刀切。應立足當前國內的現實,著眼于未來和國際市場,在重點規劃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及時謀劃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發展框架,為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鋪路搭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應集中連片,形成規模。政府應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前提下,采取多種形式,為土地規模經營創造條件。畜禽和水產品的無公害生產應將擴大規模和保護環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實行無害化生產。
加強宏觀協調。發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主要應靠生產、經營者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做出決策,開展活動。但是政府在組織、引導、鼓勵、扶持等方面的作用不僅不能削弱,還應進一步強化。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強協調,搞好統籌規劃,狠抓標準制定、科研開發、基地建設、質量檢測、市場開拓等工作,并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農用生產資料的生產、銷售、使用進行嚴格管理,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快速健康發展。特別是要研究加入世貿組織后如何利用綠箱政策,保護和扶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