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 強 徐 莉
由于受經濟發展環境、銀行管理模式、人們經營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偏遠的不發達縣域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較發達地區愈拉愈大。而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經營重點的大中城市、大中企業轉移和對不發達的縣域地區信貸資金的抽瘦補肥,又使縣域經濟信貸萎縮的問題更顯突出,從而造成部分貧困的縣域地區經濟發展因銀行貸款投入減少而動力不足。
一、近幾年丹東地區縣域銀行存貸款情況及其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存款增長迅猛。經濟不發達的縣域地區在企業經營效益普遍不佳,銀行資產質量難以有效扭轉,增貸無望、增收困難的情況下,存款業務成為其展業重點。在存款任務的重壓下,每一個縣域銀行職工為了保工資或多拿獎金而不得不使出混身節數去拉攬存款,從而形成縣域銀行存款連年增長局面。如丹東下轄三縣的國有商業銀行,自1995年以來,存款的年增長平均增長額都4億元以上,就連存款利率連續下降也未能阻止存款的增長勢頭。存款的大幅度增長,為銀行增加信貸投放提供了充足可靠的資金來源。
2、貸款增長幅度較以前年度大幅回落。雖然近幾和年來存款的大幅度增長為縣域銀行投放貸款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但由于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戰略和經營重點的轉移以及受貸款管理權限和過嚴的放貸責任追究制度影響,部分貧困的縣域地區銀行信貸投放并未隨銀行存款的增加而大幅度增長。以丹東市所轄三縣為例,自1993年至1998年,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在以年均增長5.4億元長,增長率在20%以上,而1998年至2002年,貸款余額卻凈下降3.4億元(剔除剝離因素,貸款余額僅增加0.4億元)。信貸投放呈現逐年萎縮現象,是因為商業銀行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以后,經營重點和資金投向重點在逐漸向大中型企業和大中城市集中和傾斜。縣域地區因大中型企業較少,所以縣域銀行(尤其是縣域國有商業銀行)對縣域經濟服務的重點放在消化包袱,挖掘潛力,提高運行質量上,而不是加大信貸投放、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上,如此以來,縣域經濟的發展和結構調整不僅不能像原來那樣得到更多的銀行信貸資金,相反還會被上級行劃走資金,從而造成縣域銀行信貸投放在逐年減少,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也在逐年下降。
3、因資金匱乏,縣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力度的加大,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加大,但因企業融資渠道單一,銀行貸款發生萎縮,企業發展急需資金時不能及時得到資金支持,就如不予企業血液和營養供應,使企業不能及時進行技術改造和實現產業升級,形成營養不良和先天性不足,生產難以為繼。
4、農村資金外流嚴重,農業生產投入不足,農民收入水平相對下降。目前在農村,由于農業銀行經營網點的大量撤并,部分鄉鎮,金融組織只剩下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兩家了,而郵政儲蓄是只吸收存款不放貸款的,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不大,但其與農村信用社相比,由于具有一些政策上的優惠,在吸收存款上有較大的優勢,存款呈現超常增長局面。農行的撤出、郵政儲蓄存款的上劃,造成農村資金大量外流的局面。必然導致農業投入減少,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和鄉鎮企業因資金不足而經營不好,發展不起來,使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以丹東為例,2002年末,郵政儲蓄余額已22億元,占丹東市三縣(市)農村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存款余額的40%,自1996年以來以年均2億元從地區農村抽走資金,這種情況必然會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間接造成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鄉鎮企業大量倒閉(目前鄉鎮企業停產放假率高達80%以上)。
5、銀企關系陷入扭曲境地,銀行經營步履維艱。縣域銀行不貸款或無貸款權,企業發展籌資能力受阻,必然導致區域性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而經濟發展動力不足,企業經營效益不佳,還貸還息能力脆弱,又影響了銀行資產狀況的好轉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加大上級管理行對縣域銀行投貸的控制,進而又加大了銀行增貸的難度。在不放新貸款,卻要照收老貸款本息的情況下,企業也極不愿將到手的資金再吐出來,從而使銀企關系陷入扭曲境地,銀行經營舉步維艱。如丹東目前三縣(市)國有商業銀行均無放貸權限,每發放一分錢公司類貸款均需到上級行審批。貸不了款,企業效益自然難以提高,銀行經營效益也好不了。2002年,全市11家縣域國有商業銀行支行僅有一家經營盈利,其他全部虧損,這不能不說與銀行所支持的鄉鎮企業大量倒閉沒有關系。
二、貧困縣域地區為何會出現“信貸萎縮”現象呢
(一)經營環境和管理體制制約縣域銀行增貸
隨著專業目前各國有商業銀行大多是以資產質量、效益狀況等來確定和下達貸款權限及資金費用的,公司類企業貸款質量太差,縣級銀行貸款權限大多被上級行收走,從而造成縣域銀行信貸投放逐年減少。如目前丹東市各縣的國有商業銀行均沒有擁有貸款審批權,只能負責轄內企業貸款的可行性調查和論證工作,企業貸款決策權集中在市級或省級分行,結果不僅將一部分企業的有效貸款需求拒之門外,而且又重現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銀行與企業的那種資金供包關系,使縣域銀行對于投貸、經濟發展和企業生存漠不關心,同時也使上級管理行過分地參與具體信貸業務當中去,不能有效實施監督,甚至荒廢主業。同時目前各銀行因職工的工資獎金已與單位的經營效益、資產質量、收息率等指標掛了鉤,在銀行增貸困難的情況下,貧困地區的縣域銀行又不得不把扭虧增盈消化歷史包袱的希望更多地寄托于強化資產質量管理和消化盤活沉淀貸款上來。但由于受老貸款的責任追究卻不利、新增貸款放貸責任追究過嚴、貸款企業經營形勢不佳等因素制約,抓降壓呆工作步履維艱,不但使信貸人員形成“別人放的貸款憑什么讓我催收”的想法,還形成了一種“貸款有風險,不放無風險”的思想,從而使縣域銀行產生畏貸情緒和惜貸現象。且在這種大背景下,由于存貸款利率連續下調,上存資金利差收益率大于放貸利差收益率,占用聯行資金或借用資金發放貸款不劃算,一定程度上也使一些縣域金融組織產生了“組織存款就是為了還借款”的經營觀念,信貸萎縮成為必然。
(二)經濟環境過差,銀行無法投貸
一是企業效益嚴重滑坡,影響銀行正常收息、收貸和創收目標實現。由于前期經營無規劃、不節制,貧困的縣域地區產業結構嚴重失衡,過剩危機較突出,特別是低水準重復建設帶來改制結構調整上極大震蕩,從而嚴重影響銀行投貸。如2002年末,丹東市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鄉及鄉以上規模企業中,虧損面達34%,企業停產放假率高達40%。職工下崗率達40%。企業經營不正常,稅金和獎金都交不了,哪有心思還貸款本息?
二是改制行為不規范,逃廢懸空銀行債務問題屢見不鮮。借企業改轉制之機逃廢金融債務,輕裝上陣,是低效企業慣用的伎倆,也是一些地方政府賴以“搞活區域經濟”的一個有效手段。企業欠貸欠息可以得到政府、社會的認可和默許,不規范的逃貸、破產分立、懸空債權等也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容隱和包庇,而當銀行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維權卻要受到企業、政府、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干擾和抵制,從而使企業借改轉制之機逃廢金融債務屢見不鮮。
(三)相關權力約束失衡,銀行難以有效防范信貸風險。
一是相關責權約束不對稱,行政干預有增無減。 (1)同樣是對待企業的欠債,政府部門賦予各部門的清欠權力大小不一樣。如企業欠電費,供電局可以無約束地拉閘掐電,企業欠稅,可以由稅務法庭強制執行,必要時政府部門還可以免卻廠長(經理)的烏紗帽,而銀行對待欠貸欠息卻沒有這樣的權力,更不允許這樣做。欠銀行的,即不能丟官,也不能坐牢,頂多是信用不好,但欠著就算欠著,起了不良的示范作用。(2)相關部門只希望銀行付出,卻不想給予銀行回報,意識上還是將銀行貸款視為財政貼補或救濟。如為了社會安全或地方企業利益,銀行貸款投向要受到很多指令,但對于企業的一些不規范逃債行為卻不予理會,而且銀行不能不貸款或少貸款,否則則被稱為惜貸,是造成國家擴大內需政策難以見效的原因,在一些人看來,仿佛銀行貸款就是人人可以分食的“唐僧肉”,不要白不要。
二是銀企間信息約束不對稱,銀行無法了解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掌握和了解真實的企業經營和社會發展動態信息,有助于銀行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但由于受某些客觀因素制約,銀行和企業信息約束卻嚴重不對稱,銀行很難確定企業提供的財務信息的真實性。(1)銀行無法全面、徹底掌握企業經營發展中財務信息、管理信息、擔保信息以及抵貸品評估、拍賣的社會信息。如企業方面的有意逃避,不愿配合銀行工作,不給信貸員帳看;或以種種借口逃避債權銀行監督。以各種名頭到處建戶、開戶,開戶方面與銀行捉迷藏,使貸款銀行很難掌握全面的企業財務資料信息,確保企業的資金去向,無法實施有效監管,對企業逃廢債也就無計可施。造成銀行貸款風險。(2)銀行間條塊分割,自成系統,各自為戰,不能互通有無,信息共享。如筆者曾多次發現同一企業,多行有貸款,但行與行之間并不了解,都以為自身放的貸款很安全。而且在信譽等級評定中,因其還貸還息表現不同,不同銀行所評定的信譽等級也相差十分懸殊。從而為企業多頭套貸提供方便。(3)銀行對企業的重組分立,領導變更等活動參與了解過少。從一些現象上看,企業目前只要對其上級主管部門和職工負責,怎樣重組分立并無關緊要。而政府方面看重的是企業重組分立后能安置多少工人就業,以維持社會穩定,對于銀行債權能否落實不予重視或重視不夠。同時企業主管領導變更也無需銀行審查和參與,新官不理舊債現象嚴重,而這種不規范的分立重組和領導變更行為恰恰便是逃廢銀行債務的重要方法,使一些低效企業的管理者吃慣了企業不規范的分立重組,懸空銀行債權做法的甜頭,即使讓其在逃廢債基礎上新辦的企業,也不能精打細算,搞好管理,為造成另外的不良債務埋下了伏筆。進而嚴重制約了縣域銀行投貸能力的增加和對經濟發展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