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國以來,我國有三次大規模的社會財富、社會利益構成、社會產權歸屬的大調整。一次是解放初期的“一化三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由此建立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關系。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以后個體經濟、私人經濟以及股份制經濟再加上多種經濟成分的發展。由此建立了分屬不同性質所有者的微觀主體。第三次就是十六大報告提出的新的改革方向。
十六大提出的新的改革方向并非僅僅是前二十余年中多種所有制企業并存的簡單延續。我們需要討論的不是將來私企怎么發展,國企怎么發展。我們過去的改革遇到一個政策上的根本矛盾:又要支持、鼓勵私企發展壯大,又要搞好國企。政策自己打架。支持此一方就意味著歧視彼一方。政策不知道該向哪一邊傾斜。黨的十六大精神為走出這個怪圈指明了方向。
很多人在研究民營、私企發展時仍把注意力集中于國家、政府會給私人企業什么樣的優惠政策。應當說,這個認識還停留在十六大之前。
一、中國的私人資本將更多地從哪里產生
十六大之前,中國的私人資本主要是靠少數人的利潤積累,靠從事個私經濟的人投資,就是說主要靠體制外的增量資源。十六大之后,中國私人資本的生成將有一個比以前大得多的來源,這就是絕大多數老百姓的私人財富累積。
十六大的主旨是什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什么是全面的小康社會?在一定意義上說,全面的小康社會就是絕大多數老百姓有產的社會。絕大多數老百姓都將成為私人資本的提供者。非公經濟成份發展再也不是少數民營企業家、私人老板的事了。而是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共同的事。與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密切聯系的是,中國廣大人民群眾都將成為私人資本的提供者。
十六大報告在關于全面小康社會的描述中用了六個“更加”。其中一個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什么是殷實之家?殷實之家就是有家底的家。如果“殷實”的說法還不夠明確,那么十六大報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這個自然段中的一句話就更加樸實無誤了。這句話是:“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足?!?/p>
在我國前二十余年的發展中,全國老百姓富裕了,人們生活提高了,主要表現在什么地方?表現在人們的收入上。前二十余年,主要表現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也就是流量和增量上。因為我們從“一窮二白”走來,特別是從財富歸屬上的“一大二公”走來。那時人們的富裕差別只有收入。但今后二十年人們生活改善,社會富裕程度提高,將主要表現在人們私人財富的存量增加上。全面建設小康就是讓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有產的社會。在今后二十年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與改革中,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普通老百姓、讓私人、讓一般社會成員普遍占有社會財富。這個“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中,不僅包括生活資料的財產普遍增加,而且包括獲取收益的資產普遍增加。
由此就有一個重要的推論。十六大報告提出,“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要受到保護”;還提出,不以有沒有財產、財產的多少判斷、區分人們的政治立場、政治態度;還提出要“按照勞動、資本、技術、知識、管理等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十六大報告反復論證的這些內容,僅僅是針對民營企業家、私人老板而言的嗎?不是。盡管論證民營企業家利益的合理性也很重要,但這些話是針對絕大多數老百姓的。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上述的論斷是在證明絕大多數老百姓利益的合理性。
未來二十年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不僅是私人財富不斷累積、不斷增長的過程;是私人資本不斷發育、不斷發展的過程;而且是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有機會獲取非勞動收入的過程,是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有機會分享按要素收入分配的過程。絕多數老百姓都有產了,我們還需要按照“有無財產、財產多少”來判定人們的政治立場、政治態度嗎?不需要。也不可能。我給大家一個提示:大家可以從網上下載一份十六大報告,檢索“無產階級”這個“關鍵詞”。你可以發現,在我們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中,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沒有出現“無產階級”這個詞。一次都沒有出現。這個變化顯然不可能是起草報告的人的無意疏漏。大多數老百姓有產的社會就是我們要全面建設的小康社會。
新的私人資本產生的源泉,不僅包括我們前期按企業的所有制劃分的、職業化的私人老板投資,而且包括非職業化的老百姓投資。就是說,一個受雇于企業、領取工資的雇員同樣可以有勞動收入、工資性收入以外的非勞動收入、按要素分配的收入。
二、國有經濟改革的方向就是國有資本與私人資本的融合
十六大報告的突破不僅與民營企業、私人經濟發展相關,而且和國有經濟的改革相關。在十六大報告中,國有經濟改革的重心并不在企業層面。
在前二十年的改革中,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改革中,我們在政策資源的配置面臨一個兩難。一方面要發展民營經濟,增強活力,是重要的支柱,要給他們政策支持、政策優惠。另一方面我們要搞好搞活大中型國有企業。我們不知道該給誰優惠。因為給一方優惠就是對另一方歧視。結果是國企抱怨說民營企業搶了他們的飯碗,民營企業抱怨說沒有享受到國民待遇。雙方都說是不平等競爭。
十六大報告的一個變化是,國有經濟改革的立足點、政策資源的配置重心并不在企業,不再強調國有企業?;蛘哒f,強調企業也只是強調要把企業再造為符合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主體這個問題上。
在歷次黨的文件中,十六大第一次出現了一個重要概念叫“混合所有制”。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企業就是企業,企業是組合各種經濟要素、獨立地進行資本運作并獲取收益的微觀經濟主體。按照公司法規定,除極少數國有獨資和個人獨資企業等特例外,企業只區分為公募的股份制公司和私募的有限責任公司兩種。在這個微觀經濟主體的出資人中有自然人,也有法人;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其中一個出資人的名字可能叫“政府“。僅此而已。不存在這個企業是私人,那個企業不是私人。沒有私人和非私人之分。除了特例的只許國有經濟壟斷經營的一些特殊領域之外,對企業的政策不應當按所有制劃分。我們唯一的政策就是造就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造就法人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企業,造就具有市場競爭力、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不論這個企業的出資人是誰,是“公”還是“私”,是“國”還是“民”。
那么私人和國有的區別在哪里?只在資本層面。請注意,十六大報告中關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主要突破何在?在于出資人管理體制改革。十六大提出,要把原來由中央政府統一行使的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改變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別行使出資人職能。國家、政府支配的是資產,不是企業;派出的是產權代表,不是直接的經營者。當然國有股占多數的應當按照公司法規定由大股東派出經營者。但那是另外一重經濟關系。不再是“國營”,也不是“國有”。國有的是資本,不是企業。企業是相對固化的微觀經濟主體。是市場競爭的主體;資本是一個不斷流動,不斷優化地重新配置其分布領域的價值量。
在市場經濟下,我們沒有必要給企業劃一個“出身”。出身“貴族”還是“平民”。這種劃分在市場經濟下沒有特別的意義。那些因為是“國企”就可以占據壟斷領域,就可以賣高價的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那么國有經濟還要不要存在呢?肯定還要。十六大報告同時提出,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國有經濟”。但這里“國有”的是資本,不是企業。企業是相對固化的微觀經濟主體。是市場競爭的主體;資本是一個不斷流動,不斷優化地重新配置其分布領域的價值量。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經濟的基本存在形式將從國有企業轉變為國有資本。國有資本將通過不斷交易、不斷流動重新優化配置自己的分布領域,而沒有必要固化在一個特定的實物資產形式上。怎么重新優化配置?就是通過不斷地買和賣,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實現有進有退的戰略性調整,收縮戰線,發揮其優勢,行使其應盡的職能,實現其保值增殖。政府對歸全社會老百姓所有、由政府代行所有權職能的這一部分經營性資產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資本的優化配置。
國有資本的優化配置就是一個產權交易、產權流動、產權市場化的概念。實際上,產權的市場化并不等于把所有企業都拿到證券市場上去賣。產權是需要不斷流動,不斷優化配置的。一方面,出資人需要在不斷流動中為自己有限的“本錢”找到最優的配置領域,另一方面市場通過產權流動不斷實現對出資人、要素支配者的優勝劣汰的再選擇;一方面產權流動帶動的要素跨地區、跨行業流動帶來結構升級、規模集中,另一方面在產權流動中我們才能夠真正發現產權價格。如果沒有產權的反復交易、反復流動,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找到產權的合理價格。
產權及其交易本來就是虛擬經濟的組成部分。十六大提出,要正確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產權的市場化交易就屬于虛擬經濟層面。產權什么?產權是一種社會共同約定。產權交易的過程伴隨著任何自然屬性的變化嗎?比如說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變化?都沒有。變化的只是財富的歸屬關系。國有產權和私人產權的交易過程,本質上也是一個私人資本的發育過程。因為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這個交易過程不僅隨著原有體制下的一些轉軌成本的清算,例如國有職工有償解除勞動合同的問題;而且伴隨著一些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的必要改革,例如建立管理層持股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等。這不是“化公為私”,這是讓中國的企業真正走向市場、走向世界,也是讓中國的企業真正成為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