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明 朱衛東
安徽省太和縣土地局在以張在賓局長為班長的決策層帶領下,以清晰的工作思路,開拓創新的敬業精神,積極推進政風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土地管理法》,切實保護耕地,各項工作取得驕人成績。1999年獲"全省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國土資源系統,三五'普法先進集體";2000年,縣政府分別為該局和張在賓局長榮記"集體三等功"和"個人三等功";2001年被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聯合授予"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先進單位";2002年被省政府授予"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榮譽稱號。
自1998年以來,太和縣土地局被上級黨委、政府和業務主管部門授予各類榮譽高達40余項。如此短的時間,卻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績,得益于太和縣土地局抓住了以下工作。
法規宣傳,深人人心。縣土地局每年都要為縣六大班子領導和各鄉鎮負責人贈閱土地報刊、土地法規學習手冊等土地法規材料。4年來,共舉辦行政執法人員培訓班11期,組織了3次新法知識競賽和閉卷考試,以考促學、以賽促學,促進了土地執法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三是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大眾傳媒持之以恒地進行土地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工作。通過這些卓有成效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使《土地管理法》進一步深入人心。
制度改革,成果喜人。一是規范土地資本運作,盤活了城鎮土地資產。對城區優等地段的地塊或可以營造成黃金地段、具有競爭性的地塊,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開發、統一出讓、統一管理,以拍賣或招標出讓的方式把待開發地塊推向市場。二是抓好國有土地租賃工作,大力推行有償、有限期、有流動的土地供應制度,實行"低檔起步,逐步規范"的靈活政策,采取劃片包干、上門服務的辦法,收取土地租金224萬余元,從而打開了土地資產這個"聚寶盆",堵住了土地資產流失的漏洞。三是推行招標掛牌出讓等有償供地制度,加快土地有形市場建設。
農田保護,全國先進。一是對縣、鄉兩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了修編,對全縣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進行了重新調整劃定。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近12.4萬公頃,耕地保護率達92.24%,縣、鄉、村還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做到了劃定有依據、田間有標志、規劃有圖紙、審批有程序,成果有資料,管理有制度,真正實現了"保護住,管得好"的目標。2001年6月,縣土地局被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聯合授予"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先進單位"。
土地整理,連上檔次。按照"抓土地整理,促占補平衡;抓土地開發,促經濟發展"的工作思路,積極進行"空心村"改造和退宅還田,不斷加大對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力度,逐步摸索出一條適合平原農業區的土地整理新路子,初步形成了與"空心村"改造、廢棄地開發復墾、窯業治理和修復農田水利工程相結合的土地整理模式。通過整理,新增耕地8320多畝,可養殖水面720畝,連續5年實現了全縣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同時,縣土地局積極爭取的馬集鄉土地整理項目被國土資源部列入首批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無償撥付資金1290萬元,項目區通過整理可新增耕地1246.5畝,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市委、市政府于1999年12月在太和縣召開全市土地整理現場會,推廣這一做法和經驗。
執法監察,不斷強化。一是健全縣、鄉、村三級土地監察網絡。在全縣31個鄉鎮832個村(居)委會建立了土地執法信息網絡,配備專職土地執法監察員350名,兼職土地執法監察信息員1432名,并在縣城和35個土地所設立了投訴處和舉報電話,把執法維權由部門行為上升為社會行為。二是建立動態巡查制度。及時發現和制止違法行為,將土地違法占地案件消滅在萌芽狀態。5年來,該局共在巡查中發現違法占地案127起,解決在萌芽狀態70起,立案查處57起,使涉案560余畝耕地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有效地防止了土地違法案件的發生。三是重點整治磚瓦窯業用地,強化關停無證取土或污染環境的各類窯廠295座,并對保留的257座窯廠,采取了劃定取土范圍、簽訂用地復墾合同、收繳土地復墾費等措施,卡住了"吃地虎"的脖子,進一步規范了窯廠用地秩序。四是對典型案件進行公開曝光處理,增強執法效果。
土地管理,全面加強。在抓好土地管理業務工作的同時,太和縣土地局進一步夯實各項基礎性工作。一是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管理,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為建設用地管理和違法用地查處的重要依據,維護了土地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二是對城區基準地價、土地出讓金標準進行了調整、修訂。三是解決了縣城規劃區內集體土地的登記發證遺留問題。對城區土地進行了重新摸排、核查,共補發集體土地使用證1486宗,有效地預防和減少了土地權屬糾紛。此外,還開展了土地變更登記、房改房發證、財務內部審計等基礎性工作,為太和縣土地管理工作步人科學化、法制化、規范化軌道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