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以來,我國淮河流域發生特大災澇災害,給國家和災區人民財產生命安全造成巨大損失,也對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影響。圖為安徽淮河大堤一處險段,抗洪軍民正在奮力堵管涌。
近日,財政部長金人慶表示,非典對中國財政的影響已初步顯現,這種影響還會進一步顯現出來。考慮到非典對財政的影響有一個滯后期,隨著抗擊非典財稅優惠政策的逐步落實到位,尤其是今后非典疫情和洪澇災情的發展變化尚難準確預測,其對財政的影響也相應具有不確定性。
經濟專家董志勇認為,隨著非典疫情的解除,經濟的逐步恢復和長期增長的慣性,今年中國的財政收入,可能出現前高、中低、后回升的發展態勢。
今年1到5月,全國財政收入9039.98億元人民幣,已完成預算約44%,比去年同期增長28%。但全國財政收入增幅明顯回落,4、5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分別比一季度平均增幅低21.2和1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全國財政支出增長加快。4、5月份,全國財政支出分別較一季度平均增幅高5.7和15.6個百分點。
目前,隨著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受損嚴重的行業正在逐步恢復正常,非典的影響將是階段性的,是短暫的,不會傷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大趨勢。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表明,非典并沒有阻止中國經濟的增長。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5月,中國經濟也有不俗表現。消費、需求、投資、外貿均保持快速增長。進入6月,中國經濟秩序走入正軌。上月下旬各地出現“井噴式”消費熱潮后,受非典影響最嚴重的服務業也將很快走出低谷。
此外,此次非典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山西、內蒙、河北、天津等省市,而對拉動稅收收入增長起重要作用的一些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大部分地區非典較輕,中西部地區非典影響也較小。隨著疫情被控制,大部分地區將很快能從不利局面中擺脫出來。
考慮到非典對中國經濟的滯后影響主要集中在6到9月,政府的各項減免稅費政策實施期間也在6到9月,因此非典對財政收入的負面影響也主要集中在6到9月。今年第三季度以后,國家信息中心預計經濟將恢復往日繁華,政府各項稅費優惠政策也將終止,與此相應,財政收入將會出現恢復性增長。
專家認為,在經歷了先高、后低的增長后,經濟元氣逐漸恢復后,中國財政收入今年有可能在年底再次出現較高增長,走出一個“U字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