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食品供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這主要是由于美國實行機構聯合監管制度,貫穿于地方、州和全國的每一個層次監督食品生產和流通。
美國進行食品管制的政府機構主要有美國衛生部下屬的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美國農業部的食品安全和監測服務中心(FSIS)、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監測服務中心(APHIS)以及環境保護局。
其中,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承擔著最多的食品安全工作,負責管理銷售于美國各州的2400億美元內銷食品、150億美元進口食品和150億美元化妝品的安全。這個機構是歷史最悠久的聯邦機構之一,主要任務在于保護消費者。食品安全暨應用營養中心(簡稱CFSAN)是FDA六個分管不同產品的中心之一,確保全國食品供應的安全、衛生和健康。
各市縣衛生局、各州衛生機構以及聯邦政府的許多部門和機構,都雇傭食品檢查員、微生物學家、流行病學家以及其他食品科學家,執行持續監管。地方、州和聯邦法律、準則及其他法令對這些監管人員的權限有明確規定。有些人員只能監管一種食品,例如牛奶或海鮮。有些人員的權限只限于某個特定的區域。這些工作人員合作形成了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在克林頓政府于1997年發起的“食品安全運動”中,美國衛生部(包括其下屬機構FDA)、農業部和環境保護總署又聯合簽署一份備忘錄,決定建立“食品傳染病發生反應協調組”,(FORC-G),以便加強聯邦、州和地方食品安全機構之間的協調和聯絡。
1996年美國頒布了《美國肉禽屠宰加工廠(場)食品安全管理新法規》,建立起加工控制系統與微生物檢測規范、致病菌減少操作規范及衛生標準操作規范,預防食品中毒事件。新法規強調預防為主,實行生產全過程的監控。這是對美國使用了近百年之久的以感官檢查加終端產品檢測為手段的舊有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全面改革。
但如此龐大的產業難免還會有不合格的產品出現,作為對食品安全監控的補充,食品召回制度也是確保飲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政府食品衛生部門的監控下,一旦有食品被發現不合格,生產廠家和銷售部門便會主動召回,清退消費者已付款項。根據對危害程度的不同,美國食品召回分為三個等級:一級召回針對可能導致難以治療的健康損傷甚至致死的產品;二級召回針對可能對健康產生暫時的、可以治療的影響的產品;三級召回針對不會產生健康威脅,但內容與標識不符的產品,如在普通餅干的包裝上誤貼了“減肥餅干”的標簽。
食品安全部門常設專門的“召回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由科研人員、技術專家、實地檢驗人員和執法人員組成,與涉案企業一起協調召回事宜。食品管理部門會通過媒體向社會發布召回信息,并派出實地檢查人員對召回的有效性進行監督。
召回是企業的自愿行為。美國從事食品生產、加工與銷售的多是大企業,一般不愿冒信譽受損、失去顧客的風險。目前還沒有出現生產廠商拒不召回的情況。當然,如果出現類似情況,食品管理部門會訴諸法律手段。
2002年10月,美國一家禽類制品加工商的肉制品感染了李斯特氏細菌,造成至少120人中毒,20人死亡。廠家宣布召回2740萬磅三明治熟肉餅和295000磅由其費城郊區加工廠生產的火雞和雞肉制品,這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起肉制品召回事件。
(劉安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