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本順 韓選利
目前,中國無線通訊市場風起云涌,各運營商之間戰火連連。中國移動也放下了“江湖老大”的身份,頻頻出招;中國聯通用盡全身懈術,左突右攻;小靈通這個“初生牛犢”也把江湖攪了個風生水起。中國無線通訊市場的暴風雨來得正猛烈。
中國移動 “移動”不輕松
中國無線通訊市場容量巨大。截止到今年4月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已達2.25億戶,總數居世界第一位。而中國移動卻占據了80%以上的份額。據信息產業部公布,2002年中國移動全年業務收入完成1509億元,同比增長12.1%,所以,稱其為“老大”當之無愧。
優勢依然 劣勢突顯
中國移動的赫赫戰績自然有其開心的理由,那就是網絡覆蓋大,服務質量好,用戶數量多。據業內人士分析,在當今中國移動通信的運營格局中,中國移動代表著全國覆蓋率最大的移動通信網絡,質量最好的移動通信服務水平,全國數量最多的移動通信用戶群。網絡質量和服務的全面性是聯通和小靈通所望塵莫及的,這是移動獲得并保持高端用戶的殺手锏。同時,在新用戶增長趨緩的今天,最大的用戶群,也成為爭奪客戶資源的利基。
如果把中國移動的優勢歸結到產品上,那么它的劣勢就主要表現在價格上了。中國聯通在資費水平上得到政策的“偏愛”,小靈通也因成本低廉而采取了較低的資費水平。另外,政府目前對資費調整始終三緘其口,無疑也使移動受到的很大的限制。雖然通訊價格屢屢跳水,但一直是中國移動在市場上快速“移動”的羈絆。
差異市場 多元制勝
面對聯通主要是小靈通引爆的價格大戰,移動也推出了種種套餐、來話暢聽等多種形式來積極應對,但依然難敵對手的低價大潮。移動意識到,當前國內通信領域的惡性價格戰主要是因業務、服務的“同質化”引發的,要跳出價格戰的“泥潭”只有在業務和服務兩方面創造差異,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打造多元化品牌。于是,2003年3月,中國移動向全國正式推出了定位明確、特色鮮明的“動感地帶”客戶品牌。
“動感地帶” 以“M-ZONE”為標志,提供了多種時尚服務并且價格低廉,目標指向崇尚個性、追求時尚、緊貼潮流的15歲~25歲年輕消費群體。這是中國移動強檔推出的與“全球通”和“神州行”并列的第三大品牌,意味著中國移動的品牌塑造進入第二階段,即從業務品牌走向客戶品牌。中國移動不失時機的推出“動感地帶”, 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的個性化需求,締造了全新的移動通信品牌。
實際上,聯通和小靈通現在最迫切需要的,不是一個利潤數值,而是用戶基礎。沒有用戶基礎,就意味著巨大的網絡投資無法被充分利用,就意味著日后發展前景黯淡。移動要把競爭重心從產品深度的縱深轉移到新用戶的爭奪上,必然要采用價格戰這一利器。在差異化的市場上,移動以具有差異化的優秀產品去爭取高端用戶(主要是全球通用戶)并獲得了他們很高的忠誠度,因此在這個細分市場上,完全沒有必要現在就實行降價戰略從而削薄企業利潤。移動要做的只是去一個低端市場競爭新用戶,對競爭對手設置重重障礙,進行阻擊。因此 “動感地帶”的產生水到渠成了。
除了“動感地帶”, 移動的另一個差異化服務的王牌是全球通俱樂部。隨著手機用戶的飛躍發展,這種強勢服務不僅向低端進行擴散,讓一般用戶能感受與其他品牌有不同的服務,還向高端的高難度服務進行挑戰,讓高端用戶感受到的服務更為尊貴和優越。
另外,數據業務也成為移動正在尋找的新奶酪。移動在全國開始了主題為“手機新生活”的營銷活動,推出包括百寶箱、手機錢包、隨e行在內的10多項移動數據業務,力圖靠增值業務掘金。
中國聯通突圍無極限
中國聯通在無線通訊市場上占據了第二把交椅,但從市場占有率上來看還不到中國移動的三分之一,似乎缺少同移動對決的實力。不過聯通一直在堅持,并令移動感到如鯁在喉。聯通的CDMA在2002年如期完成了700萬的目標,今年則要拿下1300萬,其雄心可見。
“雙網”合璧 腹背受敵
2002年以前中國無線通信市場實際上是移動一頭獨大的形勢,聯通很難和移動相提并論。為了改變自身網絡質量差、覆蓋面小的狀況,同時縮小跟移動的差距,聯通新的網絡通訊技術CDMA在2002年4月橫空出世,對陣移動的GPRS,開始了策反中國移動高端用戶的計劃。這樣,CDMA成為聯通戰勝移動的“超級武器”,成為它的未來和希望。
雙網合璧之后,聯通并沒有一帆風順,反而到了腹背受敵的境地。CDMA進攻高端市場首戰失利,被迫轉向低端。這樣一來,不僅跟自己的GSM網爭奪客源,還時時受到小靈通的威脅,雙網運營的尷尬日益突出。聯通高端受阻,低端被壓,進退維谷。如何化解雙網互相競爭而引發的矛盾和沖突,明晰品牌概念等問題迫在眉睫。
品牌重塑 全面突圍
雖然聯通在今年的“5·17”世界電信日前后也推出了種種套餐,挑起了價格大戰,但這也是聯通不得已而為之。聯通最為注重的則是它的品牌重塑工程。3月份,中國聯通CDMA1X網絡及“聯通無限”品牌正式啟動,這成為聯通今年的重頭戲。
中國聯通通過細分市場的品牌塑造,在數據增值業務上推出的“U-max聯通無限”的統一品牌以及統一品牌下所包含的“互動視界、神奇寶典、彩E、掌中寬帶、定位之星”子品牌業務,將使聯通在品牌和服務的良性競爭中得以健康發展,使移動用戶體驗到高科技帶來的極大樂趣與便利,為實現“做大做強做優”的目標奠定了基礎。“聯通無限”成為聯通必勝的砝碼。
隨著價格戰的不斷升級,ARPU值(每月從每用戶獲得收入)的持續走低已成定局。為了提升自己的ARPU值,聯通尋找在數據增值業務上價值鏈整合當中力拔頭籌。所以,近來聯通先是宣布與SUN合作,采用基于后者JAVA技術的開發平臺;隨后與高通聯姻,成立合資公司開發基于BREW技術的數據解決方案平臺;緊接著又與微軟簽定了基于.NET的合作備忘協議。聯通在展現自己世界第三大移動運營商“非凡氣度”的同時,其發展數據增值業務的急切之情也溢于言表。
在通路上,聯通持續近半年的 “預存話費送CDMA手機”優惠行動已經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財務負擔。2003年聯通將逐步取消手機補貼策略,退出銷售,力求與渠道的終端銷售優勢相結合,在為渠道帶來市場的同時,也為自身帶來用戶。在財力上輕裝上陣的同時,聯通也積極尋求者兩網運營的最佳出路。
聯通現在就是要品牌、網絡質量、業務、終端四方面不斷提高產品差異化水準,保障在促銷力度降低的情況下維持客戶增長,全力突圍。
小靈通“革命”顯神通
小靈通是無線通訊市場的“第三者”。它經歷了5年的“飛短流長”仍堅持了下來,在短期內全力發軔,所到之處攻城掠地,迅速以燎原之勢“紅”遍了大江南北。截止到今年5月份,全國已經有400多個城市開通小靈通業務,用戶數達到1600萬。并且,攻陷了北京和上海最后兩塊“禁地”,在本來就不平靜的移動市場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低價挑戰 前途未卜
小靈通定位在“固定電話的補充和延伸”,提供本地無線網絡覆蓋范圍內的移動通信服務。由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全力打造的小靈通,設備造價低,又可以利用自身的銅線存量資源,所以能夠單項收費、提供市話價格水平的服務。小靈通極具優勢的資費水平,移動和聯通品牌宣傳也亂了方寸,他們不得不推出“準單項收費”等業務疲于應對,但仍難阻擋小靈通前進的步伐。
雖然目前看來小靈通全線告捷,但是它的前途令人堪憂。首先,小靈通的勝利主要靠的是價格優勢,移動通訊的資費政策一旦變動,實施了單項收費之后,它的優勢將大大減弱。再者,雖然小靈通是綠色手機,但技術還是落后,增值服務方面仍難于移動和聯通相提并論。另外,小靈通的頻率是占用3G(第三帶移動通訊)頻段。一旦3G這種業務被推廣開來,小靈通不得不讓賢。小靈通的未來之路并不平坦。
策動革命暗潮涌動
小靈通在低價拚殺的同時,也在改變自身的落后形象。現在,它不僅能通話,還能發短信、上網瀏覽、下載圖片等。隨著增值業務爭奪的日趨激烈,小靈通也新開增值業務服務超過了100種,技術上有了很大突破,使自身形象不斷提升。這樣,小靈通的競爭力得到提升,所到之處瓜分了不少中國移動和聯通的低端用戶。
其一便是單項收費問題。小靈通的自由發展得益于信息產業部的“不支持也不干涉”,它的低價使移動和聯通苦不堪言——大眾對“單項收費”的呼聲越來越高。雖然政策上至今沒有表態,但移動和聯通迫于小靈通的壓力不得不做出了種種“違規”行為,變相的單項收費。
其二就是互聯互通問題。小靈通的誕生就是因為電信、移動、聯通之間資費結算問題使電信有所損失。互聯互通成了今年中國電信業的主題。在競爭性市場中,互聯互通的監管必須尊重市場經濟規則,正確處理各運營商之間的關系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其三便是移動牌照問題。小靈通被移動和聯通視為“洪水猛獸”的真正原因,是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想借助小靈通這塊“敲門磚”,千方百計的取得3G移動牌照。一旦得逞,這對移動和聯通來說不啻于一個噩夢:小靈通的大行其道,終將導致中國移動通訊領域的重新洗牌,那時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策略 共同的選擇
移動、聯通、小靈通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會有克敵之術,但有一些策略是他們都必須遵循的。
差異市場的顧客導向。在愈見激烈的競爭中,對于所有的細分市場采取完全一模一樣的服務策略已不再有效。運營商要分散運營風險,鎖定目標客戶群體,以客戶為導向提供服務,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盈利。運營商需要對不同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優先理解客戶群體對于客戶服務的需求和期望,并以與其價值相匹配的成本提供區別化的客戶服務。除此之外,運營商還要注重維持現有客戶的業務創新,保持現有客戶的忠誠。
產業整合實現雙贏。未來的競爭是價值鏈對價值鏈的競爭,是產業集群對產業集群的競爭,是聯盟對聯盟的競爭。移動通訊領域的運營商競爭也正過渡為產業價值鏈的競爭。特別是發展數據業務,必然使產業鏈不斷延伸,整個價值鏈的協調與溝通更成為市場細分的必然要求。同時,也只有全產業鏈上各方密切合作,才能達到拓展市場共贏的目的。
政策因素決定成敗。中國移動通訊是一個特殊的領域,這個市場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政府政策的監管。如聯通的資費上得到優惠政策;小靈通被多次“叫停”,同時,它的存在也是在政策的“默許”之下。單項收費、互聯互通、移動牌照等問題無疑都得在政策的框架內得到解決。政策能夠創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但有時也會阻礙市場的自由。所以,運營商只有斗智斗勇,為自己創造一個有利的成長環境,才能贏取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