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地位和科技地位都呈現下降趨勢。專家研究認為,區域壁壘已成為京津冀地區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突出矛盾。
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發展研究室主任巨文忠帶領課題組將京津冀地區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做了重點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經濟實力正在下降。
巨文忠說,京津冀地區GDP占全國的百分比由1996年的9%上升到了2001年的10.88%,雖呈上升趨勢,但上升緩慢。長江三角洲則由19.03%上升到了22.48%,上升了3.45個百分點,珠江三角洲上升了1.79個百分點。
同時,京津冀地區大型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百分比1996年到2001年期間幾乎沒有變化,徘徊在9.6%左右。長江三角洲則由22.39%上升到了24.03%,上升了1.64個百分點。珠江三角洲由12.58%上升到了13.02%,上升了0.44個百分點。
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京津冀地區是我國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產業園區云集的地區,但近幾年,其科技地位也出現了明顯下降。
巨文忠分析說,在科技投入方面,與1997年的數據相比,2001年京津冀地區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從占全國的14.41%下降到了13.01%,下降了1.4個百分點,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科技人員比例則分別上升了2.35個百分點和3.02個百分點。京津冀地區的科技經費籌集額由1997年占全國的21.5%下降到了2001年的20.05%,下降了1.45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地區由1998年的23.86%上升到了2001年的24.46%,上升了0.6個百分點。珠江三角洲上升得更快,2001年比1997高出3.77%。
科技投入下降必然會影響科技產出。巨文忠說,從發明、實用新型、外觀包裝三種專利申請授權量可以反映科技產出數量。根據統計數據,京津冀地區的專利申請授權量占全國的百分比一直處于下降的態勢,由1996年的14.4%下降到了2001年的10.95%,下降了3.45個百分點。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由1996年的16.61%上升到了2001年的19.99%,上升了3.38個百分點。珠江三角洲上升得更快,由1996年的13.27%上升到了2001年的18.39%,上升了5.12個百分點。
巨文忠分析,由于科技投入和產出的下降,京津冀地區的經濟整體實力已然出現了弱化的趨勢。
與長三角不同,北京和天津是渤海灣區域的兩大都市,都具有直轄市的政治地位,相距只有137公里,呈現特有的“雙子星座”態勢。加上二者行政體制的分割造成了利益沖突和對有限區域資源的競爭。北京從本身城市功能轉換的角度來設定其發展戰略,強調內部不同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而天津和河北也從自身的利益來考慮其發展戰略,導致了生產要素難以跨地區優化組合、區域之間重復建設、產業雷同、資源浪費等問題。
巨文忠認為,京津冀地區需要在進一步創造和優化投資環境吸引外資的同時,盡快啟動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即從破除阻礙區域經濟發展的壁壘出發,立足各區域比較優勢,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根據經濟收益的原則,整合京津冀以及渤海灣地區的存量經濟資源,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