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為農墾一兵,有幸參加了“北大荒”早期開發建設,并在這片土地上連續工作了30年,在耄耋之年,愿將“北大荒”巨變中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以及搜集的有關資料,加以歸納整理,以饗讀者。
一、昔日“北大荒”
祖國東北邊疆,黑龍江省有無邊無際人跡罕見的大片荒原,自古以來人們稱為“北大荒”。人們泛指的“北大荒”范圍很大。本文所指“北大荒”,是在黑龍江省興辦國有農場,發展農墾事業所開發的區域,因而又稱“黑龍江墾區”。這個區域經有關部門劃定,橫跨11個經度;縱貫7個緯度,總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完達山兩麓和小興安嶺南北的大片荒原。
“北大荒”自然環境的突出特點是被稱為“寒冷的世界”,“北大荒”是寒冷、荒蠻的代名詞。有人對“北大荒”的寒冷如此形容:“呼氣為霜,滴水成冰,赤手則指僵,裸頭則耳斷”。這里的年平均氣溫南部地區僅2.6℃,而北部地區為-3.5℃。冬季最低氣溫平均-30℃上下,極端最低氣溫-46.5℃;全年平均無霜期只有100-130天。
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著名詩人聶紺弩被戴上“右派”帽子,發配到“北大荒”。冬天,他在虎林縣一所日本人扔棄的破房子里,目睹“北大荒”景況,飲酒放歌,寫下了《北大荒歌》:“北大荒,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荒草枯草塘……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與狼……‘大煙炮’,誰敢擋?天低昂,雪飛揚,風癲狂,無晝夜,迷八方。雉不能飛,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無虎狼……天地末日情何異,冰河時代味再嘗……”這是“北大荒”自然景況的真實寫照!
“北大荒”雖然自然環境險惡,但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帶之一,多數土地黑土層厚達1米以上,土質肥沃,有“抓把黑土冒油花,插上筷子也發芽”的美譽。這里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分屬于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大水系的眾多河流,縱橫交錯地、均勻地遍布全區;大氣降水充盈,平均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這里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高,全年太陽輻射量幾乎與長江中下游相同。此種自然條件,非常有利于農作物成長。“北大荒”的許多地方蘊藏著豐富的多種礦產資源,還有豐富的水產和野生動物資源。
“北大荒”因自然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有人群在此繁衍、開發。據一些史籍零散記載:夏、周時代,滿族人的祖先肅慎人在這里曾與中原頻繁往來。戰國以后,這里的悒婁人臣服秦、漢。唐、五代時期,渤海王國在這里譜寫下200多年的昌盛史。驃悍的女真人在這里建立起強盛的金朝,一舉滅掉了遼與北宋。元、明時期,在這里曾搞過屯墾,但為數很少。
到了清代,對于開發“北大荒”出現了招墾、封禁和開放三個不同時期。清初為邊境地區防務解決軍糧供應問題,自順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六年(1667年),實行移民獎勵政策,在黑龍江招募移民,推動了屯墾。清王朝害怕漢族人大量移往東北和黑龍江,從康熙八年(1669年)到咸豐七年(1857年)在長達188年的漫長時間里,實行了封禁移民政策,嚴禁漢族人民流入黑龍江,這就制止了對“北大荒”的開發。從咸豐八年(1858年)以后,清王朝又推行新的“墾政”,實行“移民實邊”。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以后,黑龍江制定了《沿邊招民墾荒章程》,列出諸多優待辦法,吸引墾民。黑龍江巡撫程德全曾用白銀2.25萬兩,購進火犁,在訥漠爾河南段開荒,為官辦墾殖的開端。但從總體上看清朝時期對“北大荒”的開發,并沒有多大的實效,光緒十三年(1884年)黑龍江全省人口總共只有25萬人。
辛亥革命以來,新軍閥、官僚有些人采取到黑龍江占荒霸地辦法,企圖掠奪“北大荒”豐富的荒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先后興辦了東井、智遠、近恩、廣信和火犁等五大火犁公司。1912-1925年這五大火犁公司共占荒地130.6萬畝,共開墾10.33萬畝。這些掠奪者,在隨后的開發中,遇到重重困難,都先后垮臺。
“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東北后,1934年日本拓務省擬定了《滿洲開拓政策基本綱要》,要在20年內從日本移民百萬戶500萬人口到“北大荒”開荒。他們組成“開拓團”,分批移民到“北大荒”。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在北大荒的日本“開拓團”有1131個,移民約30萬人,但墾荒面積不多。日本投降時,“開拓團”成員狼狽逃竄,土地撂荒,遍地黃茅白骨,人煙罕跡,滿目蒼涼。
千百年來,對于開發“北大荒”,曾有人斷言:“不有天神下界,匠星臨凡,天精地力,鬼斧神工,何能稍改其面龐!”
二、共產黨人開創的“北大荒精神”使千古荒原巨變
1947年春,中共中央東北局財經委員會召開的一次會議上,主持會議的陳云、李富春明確指出:東北行政委員會及各省都要在國民黨難以插足的地方,試辦公營農場,進行機械化農業生產試驗,以迎接全國解放,組織億萬農民走農業集體化道路。在當時最艱難的歲月里,一批從延安和其他老革命根據地來到東北的干部,帶領許多拓荒者,踏上渺無人煙的“北大荒”茫茫荒原,掀開了開發“北大荒”新的一頁。
1947年至1949年,是開發“北大荒”建立第一批國有農場的三年。
寧安農場是最早建立的第一個農場。1947年初,從延安來的老干部李在人,受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馮仲云派遣,帶領16人,于6月間在尚志縣一面坡的荒原上開荒建農場。他們搜集日本“開拓團”遺留下的破舊拖拉機和農具,居住在農民的窩鋪里,當年開荒1350畝。不久,他們發現當地沒有連片的大片荒原可開,于1948年3月搬遷到延壽縣,當年開荒播種8000畝,收獲了第一批糧食。經過一段時間,他們發現這里的荒地多屬山坡和洼地,不宜于大面積機械化耕作,于1949年又遷到寧安縣開荒建場,這個農場兩次遷移、三次開荒建場的曲折道路,反映了建設第一批農場的艱難歷程。
通北農場也是1947年第一批建立起來的農場之一。人民解放軍原遼北軍區司令部作訓科長周光亞,受命帶領3名通訊員,進入通北大荒原,在日寇遺留的一座碉堡廢墟上掛起農場的牌子。他們白天深入白雪皚皚的茫茫荒原,踏查荒地,夜間在碉堡廢墟里防范野狼侵襲。這就是電影《老兵新傳》創作的生活原型。
寧安、通北農場開荒建場的同期,還建立了趙光、花園、永安、查哈陽等農場。
這一時期,革命殘廢軍人則創建了榮軍農場。在東北解放戰爭中,有許多革命軍人傷殘。這些人被稱為“榮譽軍人”,需要妥善安置。興辦農場是安置榮軍諸多辦法中的一種。1949年在“北大荒”上辦起了黑龍江省伊拉哈榮軍農場和松江省伏爾基河榮軍農場。傷殘的榮軍開荒辦農場,要以驚人的毅力,克服身體傷殘的困難,開荒建場的歷程更加艱苦。黑龍江省伊拉哈榮軍農場的創建,反映了榮軍開荒建場艱苦創業的概貌。本人曾經在1952年8月20日的《人民日報》和1952年12月23日的《大公報》先后發表了兩篇題為《一個由榮譽軍人建造起來的機械化農場》和《記黑龍江省伊拉哈榮軍農場》長篇通訊,記述榮軍們開荒建場艱苦創業的主要情況。
這些拓荒者在千古荒原上艱苦創業的作風,被總結為“北大荒精神”。其主要內涵是“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北大荒精神”在幾代人開發“北大荒”壯麗事業中發揮了神奇的力量。
從1954年到1957年四年間,在開發“北大荒”創建國營農場中,出現了新高潮。
1954年6月和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王震兩次到密山和虎林地區,考察了那里無邊無際的亙古荒原,提出大批鐵道兵復員轉業到這里開荒建場,“寓兵于農,屯墾戍邊”的設想。當年10月,余友清帶領由鐵道兵復員轉業官兵組成的先遣隊,到密山、虎林的荒原上勘查,選定場址,1955年在那里創建了八五0農場。這是在“北大荒”上建立的第一個軍墾農場。1955年8月,王震向黨中央提出鐵道兵儲備后備官兵,舉辦國營農牧企業的報告,建議由鐵道兵在密山、虎林、饒河三個縣境內,創辦綜合性半機械化農牧企業。經中央批準,鐵道兵有9個師的復員轉業官兵到達這里,創建了一批農場。這些官兵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戰,到1957年開墾出荒地260多萬畝,擁有拖拉機近千臺,有職工3.2萬人,建成房屋32萬平方米,辦起了商業、郵電、教育以及政法、邊防等各項事業,一個嶄新的墾區,在千古荒原上創建起來。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周年時,蘇聯政府向我國贈送了可供30萬畝耕地大型谷物農場使用的全套機械設備,并派出土地規劃、農藝、農機、財會等各方面專家當顧問。國務院決定在黑龍江省建立友誼農場,任命王操犁為場長。這個大型谷物農場建立在集賢縣的荒原上,在全國各地、各行業和部門的大力支援下,1954年12月開始建場,1955年當年開荒30.5萬畝,在部分土地上當年播種,當年收獲,當年經營有利。友誼農場按照蘇聯國營農場的經驗開發建設,有許多辦場的好經驗,很快地在全國各地農場中得到推廣運用。
1954年八、九月間,原在山東省轉入農業生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二師,經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批準,8300多名齊魯兒女移墾“北大荒”,創建了二九0、二九一和十一等三個農場。
在這一時期,大批支邊青年到“北大荒”開發。1955年北京青年楊華率領一批青年,接過胡耀邦代表團中央授予的墾荒大旗,到“北大荒”建立了蘿北農場。與此同時,山東省的大批農村青年支邊到“北大荒”各農場。
從1958年開始,“北大荒”進入全面大發展時期。1958年全國有大批解放軍官兵復員轉業投入生產建設,其中進軍“北大荒”的號稱10萬人,實際有7.2萬人。這是“北大荒”開發史上最為壯麗的一頁。1958年3-5月,運送解放軍官兵的一列列軍車,從大江南北、南海之濱,向“北大荒”匯集。1958年4月,農墾部部長王震到“北大荒”歡迎轉業官兵。在密山車站的萬人大會上,王震親筆題寫了贈給轉業官兵的對聯:“完達山下英雄建國立家園,密虎寶饒千里沃野變糧田。”(“密虎寶饒”指黑龍江的密山、虎林、寶清、饒河4個縣),橫聯是“艱苦創業”。這7萬多轉業官兵進軍“北大荒”,會同農墾戰線上的原有職工們,共同在開發北大荒的戰斗中,譜寫下更多的艱苦創業的壯麗詩篇,推動了“北大荒”開發建設的空前大發展。
三、今日“北大倉”
到20世紀70年代,在“北大荒”上已將3000多萬畝亙古荒野,開墾成肥沃的良田,安置了近200萬人口在農場里安居樂業,每年上交10多萬噸商品糧,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在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荒蠻的“北大荒”已經開發建設成初具規模的“北大倉”。
“北大荒”的開發建設也經歷了曲折道路。“大躍進”時期盛行一時的“瞎指揮”,糧食產量的高指標、高征購,對農墾事業曾經造成嚴重損害;而十年“文革”時期,對“北大荒”農墾事業諸多方面的沖擊,其危害更為嚴重,到“文革”結束之時,“北大荒”農墾的整體經營水平還很低。1978年,黑龍江墾區糧食平均畝產量只有200來斤,提供的商品糧只有11.5萬噸,墾區人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28.2元。從1979年以來,在改革開放大好形勢推動下,“北大荒”的農墾事業才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向高水平發展的新局面,現在嶄新的“北大倉”展現在人們面前。
建設成就體現在如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運用先進技術裝備,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北大荒”創建國有農場,最早使用的是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在“二戰”結束時調來的歐美國家的落后機型。隨后多年使用原蘇聯農業機械和仿蘇型的國產機型,都不屬于先進水平。改革開放的春天到來之時,各地農墾部門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機械和生產技術,開展了多種內容的農業機械化向高水平發展的探索、實驗。黑龍江墾區的友誼農場第五分場第二生產隊,1978年從美國成套引進先進農業機械,只用20名農業工人,經營2.3萬畝耕地,進行糧豆機械化生產實驗。當年每個農業工人生產20萬斤糧食,獲得驚人的高額勞動生產率。到1984年,這個生產隊先進農業機械化實驗七年間上交利潤、繳納稅金和提取折舊基金,累計回收資金443.4萬元,占農業機械裝備總投資的96.2%。如此高效益的成效,在建設“北大倉”中,發生了轟動效應。現在黑龍江墾區的農業機械,經過多次更新換代,大部分已是世界先進水平的機型。到1999年黑龍江墾區的農機總動力已達455.4萬千瓦,比1978年增加64.5%;擁有大中型拖拉機2.35萬臺、大型聯合收割機7045臺、噴灌機1406臺、水稻插秧機1.33萬臺;還擁有農用飛機25架,農業機械化程度已達80%以上。
(二)先進農業科學技術使糧谷迅速增產。
為了全面提高墾區的科學技術水平,黑龍江墾區逐步建立完善了科研開發、服務體系。他們以農墾科學院為首,設立了17個科研院(所)、9個技術推廣中心、103個技術推廣站,擁有各類科技人員10多萬人。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有力地推動了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已高達63%。黑龍江墾區糧食平均畝產量1978年為204斤,1999年提高到654斤,增長2.2倍。
(三)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
黑龍江墾區已組建成18個產業化集團,形成181條大小產業鏈,把全墾區103個農牧場、22萬個家庭農場和23000個農戶,緊密聯結在一起。一批以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為主的龍頭企業和產業化企業集團不斷壯大,年加工能力多達500多萬噸。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創出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以“北大荒”、“完達山”、“興凱湖”、“北珠”命名的農產品精加工產品,已馳名全國并打入國際市場。1999年,各農場中家庭農場人均年收入已達3227.4元,比1978年的228.2元增長13.1倍。
過去渺無人煙的“北大荒”亙古荒原,不知埋葬了多少想要開發的人們的破碎的夢;今天富饒美麗的“北大倉”展現在世人面前。
(責任編輯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