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當代第一人
重走當年紅軍跋涉萬水千山的長征路,難!
走遍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及紅軍西路軍走過的所有長征路就更難。
以古稀之年走長達70000多里所有長征路,可謂難上加難。而年已古稀的老紅軍陳靖卻歷時近兩年,完成了這一難上加難的壯舉。陳靖重走長征路與所到之處的黨政部門領導座談,訪問民情,討論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和脫貧致富的現實問題,還沿途為部隊、機關、工廠、學校、學生作報告,敬謁先烈陵墓,訪問流散紅軍,落實優撫政策,并通過組織,為左傾路線時期被誣害的烈士平反,等等。這一切說明,陳靖重走長征路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憶舊,是一個老紅軍懷著對國家對黨強烈的責任心,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體現當年的長征精神,傳播當年的長征精神,這種精神,這種毅力,這種胸懷和耄耋之年完成的這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壯舉恐是當代第一人了。
簡況統計驚人也感人
這里有一個陳靖重走長征路的簡況統計表,很驚人,也很感人。
一、行期、行程和途經省區
行期:1986年9月4日——1988年6月4日,跨三個年頭,歷21個月,行期640天。
行程:36261公里。
途徑:江西、湖南、廣西、湖北、貴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肅、陜西、河南、安徽、新疆、青海、寧夏等15個省、區406個縣、市、鄉。
二、通過雪山、草地、河流、山川等記要:
翻越八座雪山,海拔4000公尺以上,15座次。
計有扎浪雪山,4600公尺;折多雪山,4296公尺;高爾士雪山,4312公尺;剪子灣山,4296公尺;卡子拉山,4486公尺;理塘東山,4100公尺;海子雪山,4876公尺;阿壩雷達站,4176公尺。
穿越草地計有紅原草地320公里;阿壩草地410公里;毛爾蓋草地210公里;若爾蓋草地250公里。
途經山川、河流
經過海拔在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40座;河流1096條次,其中流程300公里以上的名江大河41條。穿越戈壁1166公里。
三、座談、報告,傳遞信息
與當地黨政部門領導座談273次,計2884人次。共同討論長征的歷史問題和脫貧致富的現實問題;
為老區傳遞礦產資源、種植養殖、干果加工、畜牧、勞務輸出、運輸等方面經濟信息914條次。
沿途為各地大中專學校、部隊、工廠、機關作報告97場,聽眾達48500人次。
敬謁與祭掃
敬謁革命先驅、先烈和戰友鄧恩銘、向警予、周逸群、林伯渠、董必武、王維舟、甘祖昌等的故鄉、故里、故居等290處。
祭掃紅軍烈士王爾琢、段德昌、賀英、賀滿姑、王炳南等墳墓約3850多座。
四、訪問與平反
在地方組織的支持下,為歷史上被誣害的同志平反與正名
冉少波,1934年任紅三軍黔東蘇區獨立師師長,長征前夕被左傾路線的領導所錯殺。冉少波同志之子所寫的999封上訴書信,多年來未獲落實。1959年到1962年,紅二方面軍戰史編輯委員會在調閱檔案、資料,并經慎重討論,曾有明確認定冉少波同志確系被誣殺應予改正的結論,但由于復雜的原因,并未落實。此次陳靖協同銅川地委、印江縣委經過一周的調閱檔案,認真研究、核實,終于在三方面(上級地委、重證小組和冉少波家屬)參加的會議上,為冉少波同志正式平反。此冤案經過40余年,終于昭雪。
席大民,1936年紅軍第二、第六軍團長征中在貴州建立蘇區,組成中華蘇維埃川滇黔革命委員會,委任席大民同志為貴州抗日救國軍副司令。紅軍長征離開此地區后,席大民率領堅持斗爭的紅軍武裝與強敵進行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堅持戰斗到最后一人,因叛徒告密不幸被俘,在國民黨嚴刑拷打下,堅貞不屈而遭殺害,但被一些不負責任的人亂寫報告材料和文章,并載入軍事博物館和中華書局的檔案和史冊,而成為反革命,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得以“改正”,但未予公布。此次,經陳靖與畢節地區黨史部門一起進一步上詢下調,弄清真相,撰文公諸于世。
麻孜阿布(漢名馬俊),藏族獨立第二師師長。長征前遭紅四方面軍最高領導人張國燾執行中央左傾肅反路線予以誣殺。多年來,原紅軍及地方的知情同志皆表示應予以平反,但一直未獲批準。陳靖到現地區作了專門調查,撰文呼吁在《解放軍報》上發表,才獲得平反。
安登榜,羌族,曾任紅軍“松潘番民游擊大隊”大隊長。在紅軍過草地前,為紅軍籌糧,遭壞人殺害,卻長期被錯認是反革命分子。陳靖協同地方政府弄清了事實真相,撰文發表,為烈士安登榜同志正名。
一位古稀之年的老紅軍重走長征路,即使是單純懷念往昔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也是很有意義的。而陳靖重走長征路,卻為國、為黨為民,為受誣害沉淪幾十年的烈士做出了如此大量而艱辛的工作,在重走之前陳靖就作了各方面的資料、科普和市場信息等等準備,因地實施,卓有成效,這就遠遠超出了一般重走長征路的意義。應該受到尊敬,名標青史的。
沿途寫下的詩歌和文學作品充滿激情又獨具特色
陳靖同志在紅軍時期及以后歷次革命戰爭時期大都是做政治領導工作和文藝工作的,是與陳毅元帥同時于1959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的紅軍作家。因此,幾萬里的重走長征路途中,他帶著濃烈的感情和革命情操寫下了大量文學作品、詩歌、通訊報告,拍攝了大量珍貴照片。
在近兩年的時間里,他寫了90多篇文章,在《解放軍報》等報刊上發表了74篇,反映強烈。他是詩人,沿途每到一個縣,都寫幾首短詩,全部是滿懷激情即興地寫在當地特有的樹葉上,共有400余首,并且出版成集,可謂真正的草葉集。據我所知,至少先后出版了詩集(配照片)、文集《重走長征路》、詩文集《詩言史》、《長征路上》等四本,近百萬字。
重走長征路,陳靖受到很多真誠而熱情的款待。但也遇到過令他憤慨的不如意的事情。他曾親自和我談過一件事,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陳靖的品格和個性。
重走途中,路過當年蘇區一個重要縣,縣領導對耄耋之年老紅軍重走長征路由衷地敬佩,進行了熱情的接待。擺上一桌山珍佳肴是習俗和一種很難講明白對與錯的傳統。貧困的老區縣份也很難例外。有宴席自當有酒,于是席上擺了著名的茅臺酒。沒有料到的是,陳靖對人對事,是講原則不管情面的。當縣領導拿起茅臺向陳靖敬酒時,陳靖按捺不住了,拿起那瓶茅臺酒,一下摔到地上,酒瓶粉碎,滿屋酒香。赴宴的縣領導大驚失措。陳靖氣憤地說:“你們和我出去看看!”他率先走出賓館,來到離縣城十幾里路的山腳下,指著一些巖石山洞,說:“進來,你們看看吧!”
山洞里住著老百姓,沒有桌椅家具,沒有存糧,一張破床鋪著稻草,一床被子千瘡百孔,食具是破舊的陶器,幾乎是原始人——陜西半坡村出土的幾千年前居民生活的模樣。石洞里的一家老小全都衣不蔽體,嚴冬季節,洞里燒著一棵樹根,煙氣熏人,使人難以睜眼,難以呼吸,一家老小驚慌地擠在洞中一角,看著進來的這么多位“青天大老爺”,不敢出聲。
陳靖十分激動地說:“看看,離你們衙門不遠的地方,群眾過的是什么生活?這里是1927年就創建起來的老蘇區革命根據地,幾十年過去了,群眾的生活比過去還不如,你們當縣領導的就這么問心無愧?就有錢擺席喝茅臺酒?你們是共產黨員嗎?”
重走長征路的真實記錄
陳靖所談的這樁真實的故事到此為止,他談時仍面紅耳赤很為憤慨,“故事”卻沒有結尾。
陳靖重走長征路當然不可能像當年紅軍長征時一樣的步行,一樣的吃糠、吃野菜,甚至吃皮帶。他的行動得到了徐向前元帥的支持。給他寫了“重走長征路”、“溫故而知新,老馬當識途”,“實事求是寫史,任重道遠而前”的題詞,并且親自在家中接見了陳靖,給予親切的支持。也得到了總政治部主任余秋里的批準和支持。更得到了他的老戰友,有關地區的軍區領導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沿途省市縣領導的熱情支持。他是配備了汽車并攜妻子和在部隊工作的子女和三四位同行的工作人員一起踏上征途的。做了充分物質準備和思想準備,有周密計劃。
但是,盡管重走長征路非比當年紅軍的長征,而實際上艱險仍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陳靖本人在他的著作中所講的一些情況,應是真實的記錄:
……這72000里的道路,絕大部分都是十分偏僻而閉塞的地方。用當地人的話來說:老、少、邊、山、窮占全了。這些地區的關鍵部分,是“世界屋脊”東部,充滿離奇的色彩,到處是怪石嶙峋,洪荒神秘,雪山草地,戈壁荒灘,同內地“人多”形成極其鮮明的對照。這里人跡罕見,鳥雀難飛,氣候變化莫測,道路在險惡的嶺壑間纏來繞去。歷史上傳留下來那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在這里卻成通達而繁華的坦途了。是的,不少地方已有了地區級、縣級公路。但路況很不好,彎急坡陡,曲如盤腸,車子常常在懸崖陡壁間爬行。頭上是嚴酷冷面的雪山,腳下是奔騰咆哮的激流。青年人開玩笑地說:要是從這里掉下去,就像一粒砂子落進大甕里,什么反響也沒有。這一點不夸大。一次,車子爬上海拔4200米的巴塘東山(海子山),突然陷入雪沼里達一個多小時。高山缺氧,每個人的臉上成了豬肝色,終于等到一輛去西藏的車,才幫助我們安全離開這座雪山。又一次,在離草原兩三百里的甘孚路上,車子在一段不過百米的沼澤滯入污泥之中。折騰了三個小時才“拔”出來。在秦嶺南麓的一次北行中,突然被塌方攔住了去路,我們只好把行李背過去。在大巴山南訪問老后,需要搶時間過一條河。我們安全到達旺蒼城后,縣政府的同志說,他們剛接到電話,我們剛過不久,一輛卡車就被泥石流打翻了。640天,我們走了406個地、市、縣、鄉,每地平均不到兩天。不少老同志關心地問我,這樣的長途生活,別說風險,如何“適應水土”這一點,對于一個70歲的人來說,就很難設想。事后,我自己也這樣想過。得到的回答是這樣兩句話:“長征精神水土服,一路人家是我家”。這“一路人家”就是沿途的黨、政、軍、民。
由江西進入湖南,總想抓時間鍛煉適應山區的能力。不料,在武陵縣卻摔傷了左腳。經土醫折騰了幾個小時,入夜發高燒,到大庸縣醫院檢查,結果是粉碎性骨折。院方主張送我去長沙或常德治療。但“重征”不能順延,否則就要推遲一年。縣委采納了我的意見,只好連夜打石膏,找街道木工趕制雙拐。不到48小時,繼續上路。常言道:傷筋動骨一百天。當進入湖北恩施地區時,病情有反復,急需換石膏,可是當地無此材料。為此,恩施專區和軍分區的領導同志,派專人到來鳳、宣恩和鶴峰三縣尋找。雖然尋遍了這個地區都沒有此物,但這種極端負責的精神勝過任何靈丹妙藥。后來的路上,經湘西再入黔東,改制雙拐,再換夾板,涂藥消腫等等,傷病漸漸好轉了。150天所遇到的那種“扶傷”精神,一絲不茍的負責態度,感人肺腑。這種意外如果不是發生在當年紅軍長征經過的路上,說不定會中途而廢。
……重征路上,還有幾位相繼同我并肩而行的同志……大家為了協助我工作,600多天只休過一個星期天。每到一地,收集材料,日夜走訪,現地勘察,進行多方面座談調查,反復研究,整理成文。與此同時,還拍攝1000多張照片,幾十個小時的錄像等等。在生活上,大家付出很大的勞動,非常辛苦。我們不僅帶了不少資料和器物,每個人還必須帶著四季衣服和用品,大小包共38個,重達兩三百公斤。每到一地搬上搬下,還要防止失落和損壞等等,每個人都非常艱辛……
陳靖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是他重走長征路的最恰當的寫照。(責任編輯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