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炎黃春秋》2002年第7期的《新中國屯墾戍邊實錄》(以下簡稱《實錄》,作者許人俊)一文,頗感振奮。作為共和國目前唯一存在的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員,我感謝作者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的來龍去脈。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讀了《實錄》,人們了解的僅是新中國屯墾史的概貌;對于戍邊,則著筆甚少(僅文末倒數第二小段述及),難窺全豹。外界了解不多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至今仍保持著軍隊的組織形式。特定的歷史、地理、社會等多種因素,決定了兵團要擔負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雙重任務。在新疆5600多公里國境線上,兵團的58個邊境團場戍守著20l9公里邊境線。從某種意義上講,新疆兵團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以屯墾為手段,以戍邊為目的。
1960年前,中國與蘇聯關系友好,中蘇邊境基本上處于“有邊無防”的狀態。中蘇兩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引發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論戰,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嘴臉日益暴露,由此而導致中蘇國家關系的惡化。l962年4月,由于蘇方的策劃和誘騙,新疆伊犁、塔城的6萬多邊民帶著財產、趕著牛羊,越界而去。基層政權癱瘓,農村組織解體,田園荒蕪,,牲畜失散,壞人趁火打劫,社會秩序混亂。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西北局責成自治區黨委、人委和兵團黨委,由兵團迅速組織民兵,立即趕赴邊境布防,維護治安,勸阻越界;對邊民出走地區的農牧業生產和基層工作實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兵團從農四、五、六、七、八、十師、工二師以及兵團直屬單位抽調干部8l0名、工人l6750名,組成工作隊,到邊境執行任務。僅塔(城)額(敏)墾區(時為農七師第三管理處,后為農九師)就選派3000余名干部職工,分赴塔城、裕民、額敏3縣的11個公社、9個牧場,實行“三代”。近200名干部代理公社、牧場、大隊、小隊所缺的干部。基層政權恢復,社會秩序好轉,被勸阻回歸的邊民5000多人,攔阻即將越界的牲畜l2000頭(只)。值班民兵全副武裝,晝夜沿邊巡邏,并在上列3縣邊境地區設立8個邊境管理站(后稱邊防站,至今沿用)。塔城地區“有邊無防”的歷史至此結束。
同年8月25日,中央軍委決定: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組建300個齊裝滿員的民兵值班連。后又決定在新疆沿中蘇邊境地區建立“邊境農場帶”。自此,兵團在伊犁、博樂、塔城、阿勒泰等地長達2000多公里、縱深l0—30公里的邊境地區建起了50多個邊境農場。50多個邊境農場同其他農牧團場和各族人民一道,筑成西域長城,成為國際霸權主義和國內民族分裂主義勢力不可逾越的障礙。
農九師“邊境農場帶”多數農場的許多連隊建在基本上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的地帶,原因很簡單:腳下就是國土。翻遍古今中外的屯墾史,大概只有新疆兵團的農工才經營過只講耕耘不問收獲的“政治田”;只有兵團的牧工才有過放“政治牧”的壯舉,棄近從遠,趕著羊群通過所謂的“爭議地”,以示主權。“爭議地”,實則只能“爭”,豈容“議”!在“爭議地”耕種,收獲寥寥,許多年份的收成連種子也不夠,卻有收無收年年種;在“爭議地”放牧,常常置于蘇方槍口下,牧工置生死于度外。
l964年8月l2日,現屬一六一團的一分場三連在鄰近邊境的6號、8號地播種冬麥。蘇軍見狀,開來5輛大小汽車,跳下幾十個軍人,阻撓我正常生產,空中還有直升機助威。幾名蘇軍在我國領土上插了一排柳樹枝,指著樹枝對我農工說:“樹枝東邊是你們的土地,樹枝西邊是我們的土地。”我拖拉機手不理睬蘇軍的蠻橫言行,繼續作業。蘇軍士兵手挽手排成隊擋在我機車前,又將汽車開進我耕地,一字排開,向我方沖來。職工方榮飛、龔祥瑞躺在蘇軍軍車前,用身體阻止蘇軍車前進。政治指導員孫憲忠帶領其他農工與蘇軍說理,不時你推我搡,拳腳相加。相持兩小時,蘇軍退回,三連按期完成播種任務。
一六一團的羊群轉場,每年都要經歷一場生死考驗。l969年3月“珍寶島事件”后,蘇軍沿蘇中邊界部署重兵。一六一團的羊群轉場通道緊靠邊境線。為防不測,經總參謀部、外交部批準,一六一團組織3個武裝民兵連外加一個獨立排并請邊防部隊配合,護送羊群轉場。民兵們趕著羊群剛上路,30多名蘇軍官兵就越界前來干擾阻攔。我方民兵反復聲明:這是中國的領土,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轉場,你們為什么要無端挑釁。蘇軍裝聾作啞,只顧驅趕羊群。民兵們忍無可忍,紛紛揮起木棒向蘇軍砸去。蘇軍只好退回蘇境,卻又架起機槍向我方瞄準。民兵們毫無懼色,趕著羊群從容行進。
l969年5月20日,一六三團和加曼奇邊防站的干部戰士丁余生等5人在界河阿克喬克的龍口筑壩引水。蘇軍出動裝甲車3輛、大炮兩門、武裝軍人30余人,越過實際控制線進入中國一側。他們綁架丁余生等5人,遭到反抗,便用槍托毒打,致使5人均被打昏,然后拖上裝甲車,運至蘇境塞米巴拉金斯克州,關押24天。后經我外交部9次嚴正交涉,蘇方才將被綁架人員送回。凱旋的國土衛士受到上千人夾道歡迎。
同年6月l0日傍晚,蘇軍越界闖入農九師一六一團牧一隊放牧點,綁架我牧工。民兵們聞訊,立即手持鐵鍬等勞動工具前往營救同胞。混亂中,蘇軍悍然開槍射擊,身懷六甲的女民兵孫龍珍中彈身亡。孫龍珍成為第一個倒在蘇軍槍口下的兵團人。同年7月21日,一六三團報請上級批準,組織收割“爭議地”的冬麥。團場依例成立指揮部,派出武裝民兵保衛夏收。我方收割機梯次行進收割,蘇方軍用直升機在收割機上空盤旋,但終未造次。
l975年l0月,蘇軍在中國領土丘爾丘特河北岸(屬一六一團轄區)偷設了一道長l35米、寬9米、高1.5米的屋脊型彈簧圈鐵絲網,企圖阻撓我羊群正常轉場。11月7日,經總參謀部、外交部同意,一六一團組織31人用l5分鐘將鐵絲網拆除。據不完全統計,像此類邊境糾紛,農九師共經歷了數十起,直至蘇聯解體方告結束。其他各邊境農業師的護邊衛國之舉與農九師大體相近。
黨和國家領導人、國務院的一些高級官員到邊境農場視察后,感慨萬千,一致認為:兵團是共和國永不移動的界碑;兵團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兵團人是共和國偉大的公民!
(責任編輯 吳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