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腳下有個太平湖,湖北岸黃山區的永豐鄉有個名叫嶺下蘇家的山村。村子雖小,卻出了個名揚海峽兩岸的才女蘇雪林。
蘇雪林的才華,無疑也浸染著故鄉山水的靈氣。她原名蘇小梅,學名蘇梅,字雪林,筆名綠漪女士,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代表性人物,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她就與冰心、丁玲、馮沅君、凌叔華并稱為備受矚目的“中國五大女作家”。她筆耕80載,執教50秋,出版著作達50部之多,在小說、散文、繪畫、戲劇、翻譯、學術等領域都有建樹,是集作家、畫家、學者于一身的罕見的文壇女杰。
蘇氏家族發脈于四川眉山,為宋代文學家蘇澈的后裔。500多年前,蘇家世祖蘇繼芳做銅陵縣令時,看中嶺下這塊三面環山流水向南的寶地,便定居下來。到明清時蘇氏成為當地望族。民國之初,蘇雪林祖父蘇運卿辭官返鄉,大興土木,修宅院,建祠堂,造學堂。童年和少年的蘇雪林,在這里度過了許多無憂的時光。
走進青山環抱之中的蘇家村,黑瓦白墻,可以望見一棵百年桂樹和一幢帶院子的小樓。這小樓名為“海寧學舍”,緣于蘇雪林祖父蘇運卿在外曾任浙江海寧知府,有興學重教的美譽,晚年回鄉給兒孫輩辦私塾學堂。
蘇雪林雖然是個小姑娘,但得益于祖輩的書香門第,也在私塾有一席之地。她天資聰穎,且與頑皮不羈的公子哥不同,格外珍惜讀書的機會,尤其喜歡吟誦清代性靈派詩人袁枚的《小倉山房詩集》。13歲時,她靈感突發寫下了七絕《種花》:“滿地殘紅綠滿枝,宵來風雨太凄其。荷鋤且種海棠去,蝴蝶隨人過小池。”她平生的第一首詩清新雅致,叫大人們十分驚奇。
蘇雪林出生于1896年,1998年3月24日,她在臺灣的臺南度過103歲生日。5月29日,她在66歲的學生唐亦男教授的陪同下,經香港中轉,踏上跨越海峽返回故里的千里路途。她離開嶺下蘇家村已經73個年頭,滿頭黑發的姑娘成為白發飄飄的老婦,
山村依舊清麗,鄉音依舊親切,只是歲月無情,故人難覓。當蘇雪林被抬出“海寧學舍”,走上石條鋪成的巷道不一會兒,她示意滑桿在旁邊的一家院落前暫停。原來,眼前這典型的皖南民居建筑,便是蘇雪林新婚的居所。嶺下蘇家村有個不成文的風俗,女兒出嫁不能在家辦喜事,要到別人家做新房。蘇雪林的未來丈夫是上門女婿,她父母就選了隔壁的同姓鄰居,也是經商的大戶人家。
蘇雪林望著這個熟悉的宅院,感慨和沉思是復雜的。她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然新郎門當戶對,也是讀工科的飽學之士,喜慶之時仍種下了不幸的種子。后來因為性格不合等因素,蘇雪林終于與丈夫離異。她把豐富的感情交給了文學,與姐姐相依為伴,一直獨身到垂暮之年。又見到新婚的居所,她眼里涌出了淚水,旁邊的人不敢問她,有幾個當年的小娃娃已經是村里的長輩,他們把漂亮的蘇雪林和英俊的新郎封存在數十年的村史口碑之中。她觸景生情,回想起了消逝的恩恩怨怨……
蘇氏家祠已經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高聳的院墻斑駁灰暗,門楣的木雕殘破存留,然而不失氣勢莊嚴。祠堂內一塊塊的碑石,在講述著蘇氏家族興盛的過去。不滿足于私塾知識的蘇雪林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報考了外地的學校。她沒有像其他村姑那樣安分守己,默默無聞地走上女人千百年的老路。
父輩人不會想到,在他們看來不聽話的小女蘇雪林,不是個低眉順眼的小媳婦,日后竟成就一番事業,成為蘇氏家族的佼佼者。雖然族譜載事的習慣是記男不記女,蘇雪林是個例外。根據嶺下蘇氏族譜,蘇雪林是宋朝文豪蘇澈第38代嫡孫,為蘇氏家族爭了光,自然是蘇氏門庭的驕傲。
家鄉迎回了蘇雪林,其實是對于她當年走出家鄉的勇氣的敬意。蘇雪林不信“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出洋留學,成名后不忘報效祖國。抗戰期間,蘇雪林曾將自己的嫁妝、薪俸、稿酬和兩根重五十兩三錢的金條,全部捐獻給前線的抗日將士。這件事登在報紙上,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試想一個弱女子尚能傾囊相助,中國老百姓的愛國心不言而喻。她的許多愛國的作為,被家鄉人傳為美談,她受人尊敬是因為有骨氣。
蘇雪林遠離家鄉,鄉土觀念卻絲毫不曾減弱。在她的大量散文隨筆中,家鄉是她源源不斷的生動素材。她用清新的筆觸,寫父親、母親、姐姐,寫山村的過年軼事,寫兒時的種種印象,一篇篇美文滲透著她的細膩感情。她在臺灣出版的《蘇雪林山水》,收入75幅美術精品,竟然都是描述嶺下蘇家村和黃山的風景,而此時,她憑的只是半個世紀前的記憶,那記憶如同封存地窖的老酒那樣芬芳濃郁。
在蘇雪林1998年回家鄉時,坐著游船瀏覽了太平湖,也乘纜車登上了黃山之巔。她以百歲高齡,成為黃山風景區歷年接待的貴賓中,年事最高的長者。1999年4月21日,蘇雪林在臺南辭世,終年104歲。
蘇雪林對她的身后事早有安排。經蘇雪林弟子的聯絡,當地政府的支持,從故鄉走出去的蘇雪林,又永遠回到了故鄉。
(責任編輯 劉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