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歷史的腳步邁進1986年的時候,設在維也納的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來了一位中國的教授,他就是中國系統工程專家王眾托,是這里的第一位與外方共同主持國際合作項目的中國研究員。
王眾托195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同年8月進入大連工學院電機系,1954年開始籌組工業企業電氣化和自動控制專業,并從事相關的研究工作。
細心的朋友會問,王眾托本來不是研究自動控制的,現在怎么成了系統工程專家了呢?王眾托告訴我,在自動控制的研究中,他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一些自動控制的問題,在自動控制范圍內不容易解決,而在一個更大的系統工程范圍內就比較容易解決。因為一個具體問題不僅涉及技術、而且涉及經濟、社會以及人的行為等方面。
粉碎“四人幫”后的1977年,在教育部召開的學科規劃會議上,王眾托和其他院校的教師提出了建立系統工程學科的一些設想。之后,他參加出國考察,了解國外系統工程教育和科研工作,結合我國實際,確定了同實踐緊密聯系的方針,科研的重點,研究生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于是,我國高等學校第一批系統工程研究機構,在大連工學院等幾所學校先后誕生。1978年,他開始招收碩士生,1981年開始招收博士生。
他們先后購買了兩臺小型計算機、三架微機和簡單的網絡,王眾托就和青年人一起投入了系統工程的研究。他們不走從理論到理論的路,而是堅定地走同實踐相結合的路。在他看來,這條路廣闊無邊。他們很快就提出兩種網絡計劃的新的分析與優化方法,并把它們推廣應用到十幾個廠礦企業,取得年增產值6000萬元、利稅1300萬元的效益。在電力系統規劃與管理領域,他們用一種新的優化方法開發的實用軟件,應用于西北電力系統劉家峽到關中第二條回路工程的分析和優化,電站比傳統手工規劃可以減少用水量折合電能4億度。
就是在這個階段,他和青年人合作的幾個系統工程方面的項目獲得國家級與部委級科技進步獎,他們合作撰寫的教材《分布式計算機控制與管理系統》,他自己撰寫的《系統工程引論》,由電子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前者獲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后者兩次獲電子部優秀教材獎。
在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王眾托主持的研究項目是“整體發展研究專家系統:中國山西實例研究”。這個專家系統是智能型(融入人的經驗)的,交互式的(人和計算機合作),集成化的,是對山西經濟的整體發展研究。山西是我國的煤炭大省,山西煤炭究竟能夠開發多少年?既然煤炭外運很困難,那么可以發展電力和化肥工業,把煤炭變成電力和化肥。既然呂梁有豐富的鋁礦,正好用煤炭做燃料發電發展電解制鋁業。這樣,就要計算,煤炭開多少,運出多少,發電用多少,制作化肥和發展鋁業要用多少。煤帶來的污染問題,應用什么技術解決。在農業方面,對農業勞動力如何轉移,鄉鎮企業如何發展,缺水問題如何解決,等等,都作了過細的分析。最后,在計算機上進行統一的分析和計算,得出最佳的開發方案。全部工作整整搞了兩年,到1988年完成。
鑒定委員會的專家們認為,這是一個具有相當規模與深度的決策支持系統,某些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項成果在國內外影響很大,王眾托已經回國多年,他們的研究成果卻被作為保留項目,長期保留在國際系統分析研究所。
就在維也納這段時間前后,王眾托指導幾位青年人,在黑龍江的海倫,遼寧的喀左、海城和莊河等縣,分別進行畜牧、農業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研究,實施的結果,僅在海城一地,1986和1987兩年累計,即取得經濟效益1.4億元。緊接著,他們利用一些新的技術和方法,完成了“國民經濟綜合發展支持系統”的研究,在更大的范圍內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二
我們已經知道,王眾托在許多方面進行計算機輔助經營管理的研究開發,一些實用系統投入使用獲得一個又一個的成果,常??梢韵硎苣欠N勝利的喜悅。但他的頭腦中也產生了一個不小的困惑,這就是也有一些系統,他們費盡心血開發出來,卻并沒有成功地投入使用。他知道,遇到這個難題,不是他一個,而是許多人;不只是中國的學者們遇到這個難題,實際上,這個難題也普遍發生在許多國家。大家都看到,計算機和它的廣泛應用,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成果之一。然而,在經營管理領域中,計算機的應用的確不夠成功,更不夠理想;而且,主要不是發生在技術方面,而是發生在人和計算機的關系方面。
王眾托進一步深思,從系統工程的觀點看,計算機輔助經營管理是由人與計算機協同工作的人機系統,因此,只研究計算機的一面,不研究人的信息處理過程和決策過程,是無法取得成功的。他熱情而冷靜地投入了這個研究領域,先后研究了國內外計算機輔助經營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以及失敗的原因等方面。研究結果表明:失敗的原因不在計算機,而在于人。他提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撰寫了專著:《計算機在經營管理中的應用——新的系統構成》。
王眾托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最重要主張,就是要回答和解決實踐當中提出的問題。他的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支持,并被列為重點項目。他主持了一系列理論方法性研究和實例研究。2000年3月,在他主編的《信息化與管理改革》和撰寫的《企業信息化與管理變革》兩部專著中,研究了信息化與管理變革的理論和方法,論證了實現信息化必須同時實行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變革。這是一樁很大的科學成果,雖然對于這個問題的完全解決來說還只是一個開端,但畢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向。而在王眾托自己看來,他的最重要的成果在元決策。用他的原話說,“這是我一生中比較有心得的成果”。他在百忙中竟然舍得拿出兩個小時,非常興奮地同我詳細談起了元決策的思考和研究過程。
“我們是第一家做元決策研究。”院士說。決策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一般按自然傳統的科學方法做,把一個問題形式化,環境清楚,信息完全,進行數量之間的關系描述,這種決策比較容易。用系統工程的觀點來觀察,加上復雜的人的因素,決策達到理想很不容易。決策,大體上可以分科學決策和經驗決策。在特別緊急的情況下,人們只能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決策。我們看到,成功的決策固然很多,但失敗的決策也實在是不在少數?!拔抑匮芯?,為什么許多決策會失敗?”“為什么我們要經常交學費,卻學不到東西,下次還要照樣交?”院士說,“還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次會議上,我提出要研究領導決策的問題。這是一個實際的問題,包括一些領導人的決策失敗,作為理論,都應該研究,不涉及誰的威信等等。”
通常情況下,在決策失敗之后,決策者要進行反思,正是在這種反思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對決策本身也應該進行決策。就是說,在決策之前,先要決定怎么樣進行決策,這就是元決策?!薄?986年,一位美國學者發表文章,認為在問題明確之后,選擇具體方法,叫做元決策。我認為,他的高度不夠。在我看來,在選擇具體方法之前,應該發現和正確地提出問題,這個發現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選擇具體方法)還要重要。”他以我國歷史上的“大躍進”為例,“當時目標定錯了,方向不對越搞問題越大。”1991年,他提出元決策的這個概念。后來,在維也納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他提出并且闡述了這個概念;1994年,在他的專著《計算機在經營管理中的應用——新的系統構成》中,他專門寫了一節“元決策的概念與任務”。
他認為,人類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作出決策,有些得到成功,有些遭致失敗。失敗時怨天尤人,直到積累了大量經驗教訓,人們才從決策過程本身去找原因,經過總結,才逐漸形成決策理論和方法。
經過對決策成敗經驗教訓的反思,人們發現在復雜的決策過程中,對于如何進行決策,也有一個籌劃、抉擇,就是說,也有一個決策問題。這種對決策進行的決策,叫做“元決策”。
他曾對元決策作出過比較全面、完整的定義:元決策乃是根據決策者和決策環境以及決策任務的特點,對決策全過程中決策風范、決策方式、決策步驟所做的選擇。
元決策與具體問題的決策形成了一個兩層結構,決策者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作為具體問題的決策者參與決策活動;另一方面,作為元決策者,又要把作為決策者的自己和決策環境放在一起,作為元決策的分析對象。
王眾托院士說,他常常用這樣一個比喻:比如演戲,一個人往往又是導演,又是演員。導演和演員,兩種身份,兩個層次。導演解決整個一臺戲怎么演好的問題,演員則只是一個角色怎樣演好的問題。“要先做好導演,再做演員。元決策就是導演決策過程?!?/p>
他闡述說,一個重要的問題在于,要有自知之明。“一些建立了功勛偉業的領袖人物,為什么會犯錯誤?就是因為他們往往缺乏自知之明。他們做了決定,但卻不去想是不是會錯。他們的豪情是需要的,但理性卻要求思考?!闭f到這里,院士又做了一個比喻。他說,有些外國人認為,中國的傳統思想是儒家思想,他認為不對,應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綜合。他在山西看到恒山的懸空寺,那里供奉的是孔子、老子和釋迦摩尼,恰好是儒、道、佛三家的首領,代表著中國人的思想。著名學者南懷瑾分析,儒家主張入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佛家主張出世,在外邊觀看世界,不參加,比較悲觀消極;道家,好像有兩條腿,一條在世界之內,一條在世界之外。能夠做的,一定做;不能做的,不做;道家主張能屈能伸,他們比較超脫。他說,從積極方面看,元決策者應該比較超脫,就有點像道家那樣先把一條腿放在外邊,也就是跳出自己看自己?!澳茏龅竭@樣的人,實在是太少了,但我們應該努力做到。”
“我提出元決策,也受到心理學的啟發?!痹菏空f,“心理學有元認知,是說在認知世界之前,要對認知過程有所了解?!薄拔业奈恼略谟患译s志發表,論述了先當好導演,再當演員,人要能夠從自己這個主體中跳出來……”
有人提出疑問,能夠做到又是導演、又是演員這樣的一身二任么?能夠做到從自己身上跳出來么?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王眾托從戲劇學中找到了根據。他說,戲劇學里有三大表演體系。過去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這個現實主義學派,要求演員表演得像真實生活一樣,一旦上了舞臺,就要完全進入角色,不管觀眾。所謂“第四面墻”理論,演員要在自己和觀眾之間樹一面墻。布萊西特表演體系,要求演員有兩重思想,一是要進入角色,一是要時刻想著觀眾。梅蘭芳表演體系的特點,演員和角色應保持一定距離。你看那京劇,演員上來,先要自報家門,以演員身分向觀眾介紹角色,布萊西特把它叫做“間離效應”;而在外國戲劇中,演員沒有自報家門的?!霸谖铱磥恚獩Q策和具體決策,就應當像京劇的演員和角色一樣,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你跳出來,就容易看出是否有錯誤。”他又舉例說,大學時代的老師,有的上課時沉醉在自己的講課內容中,旁若無人;而有一位老師,上課的時候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特別注意最好和最差同學的面部和眼神,以調整自己的講課進度。這種做法,就是跳出去。“但是,這樣跳出去看自己,就是實行自我批評,不講情面,自我解剖,實在是不容易做到。關鍵是難于跳出自己?!蔽覈糯恼軐W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不但要自知,而且要自勝,克服自己的偏見,采納更有益的意見,任用更有能力的人,這實在是需要更高的思想境界。
據院士分析,在正確估計自己的問題上,有兩個極端:一種是特別自信,一種是特別不自信,都是應該注意克服的。我們提倡理性的科學,提倡元決策,就是要確定參加決策的適當人選,設計一個最好的決策過程,確定達到的目標和途徑。什么叫最好?第一,有效性,能夠達到目標;第二,及時性,如救火;第三,可操作性,讓執行者、操作者要參加到決策過程中來,提高其可操作性。
院士說,在特殊緊急的情況下,例如救火,決策困難,因為目標不清楚,你不知道火災的具體情況,這個決策主要靠經驗,靠直覺。所以,應該研究直覺。
他最后進行概括,認為要講哲學。例如硬件和軟件,定性和定量,人和機,要互相結合。西方基于分析的方法,講究互補式的結合。中國更強調整體,強調融合式的結合。例如我們的系統工程,只講分析不行,要講集成。這個觀點,他在日本進行有關東方系統思想研討時多次講過,引起過大家重視。
講到這里,我激動地對院士說:“應該感謝你,你提出了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边@是真正發自內心的話。我想,這個元決策思想,可以讓人類少犯多少錯誤,讓人類的決策進入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科學。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由于決策錯誤而吃盡了苦頭,就更加容易認識元決策的巨大意義。
三
2002年秋天,我們在大連理工大學訪問九位院士的時候,正是這里的知識科學與知識管理研究中心成立的第三個年頭。王眾托被任命為這個研究中心的主任,這表明,他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眼光極其敏銳的王眾托,在看到1996年經濟與合作組織發表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之后,就抓住了這個問題,用系統工程的觀點進行深入思考。他認為,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家都希望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無創新能力。創新在哪里?主要是看能不能夠持續不斷地形成新的知識。知識是資源,是生產要素,還可以成為資本,而知識又是以系統形式存在的。不久,在廣州舉行的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的年會上,他就提出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知識管理初探》,第一次論述了用系統工程的方法進行知識管理這個重要課題。1998年12月,他完成了論文《知識系統管理》,發表在1999年3月的大連理工大學學報上。這篇論文從知識管理的目的、要求、內容和信息支持等方面,進行了討論,提出建立知識系統管理的體系結構。日本剛剛建立的一家知識科學院,聽到王眾托院士提出了建立知識系統工程的創新思路,馬上在當年10月與大連理工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
今年2月,中日雙方在日本簽訂協議,成立研究開發性的國際知識科學與系統科學研究中心。
王眾托院士同我幾次談到知識系統工程的研究。院士說,知識有兩種:一是書本上的,課堂上的,說得出來的,叫做言傳性知識;另一種是經驗,悟性,說不出來的,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掌握的,叫做意會性知識,或者無形的知識。例如,騎自行車、游泳,別人教不易學會,你實踐了,會了就是意會性知識。再高層次的,靈性。例如,在球場上,一個球隊,事先沒想到,突然一下子配合得非常好,力量發揮出來了;同外商談判,兩人配合得很好,事先并沒有商定。這些,過去叫經驗,現在也叫知識。知識的所有者,除了個人,還有組織。例如,企業的專利,規章,圖紙,還有工作習慣,精神,等等。
在競爭中,常常要看意會性的知識。例如,招聘人才的時候,很注重面試,主要看你意會性知識水平如何。對一個組織來說,言傳性知識容易買到,意會性的知識是學不會的。常常看到一種情況,一個很好的企業,關鍵人物一走,就迅速滑坡,甚至垮臺,所以寧愿出高價把人才留住。對企業來說,知識管理非常重要。人走了,要把文字資料、經驗總結等等留下來。你需要什么知識,已經有什么,差什么,都應該心中有數,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知識。你沒有的,要培養人,要拿到知識。有了知識,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為此,王眾托發表了幾篇論文。他的第一篇論文的題目是《知識系統工程:知識管理的新學科》。他把有關知識的學科分做三個層次:第一,哲學,理念,來源,類型等;第二,科學原理性的東西;第三,技術層次,怎么用。第二篇論文《知識技術的多學科視角》,他闡述了知識系統工程是有關知識的組織管理的技術這個命題。他認為,我們的產品,有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更接近物質產品的是知識產品,所以,必須作為獨立學科來研究。第三篇論文是《輔助策略分析的知識門戶》,利用計算機網絡收集、組織和管理知識。
院士打開電腦,讓我看到了一個關于WTO的知識門戶。進了這個門戶,要了解有關WTO的任何知識,都能夠找到。院士說,這樣的知識門戶,已經作成的不只一個。
第四篇論文是:《教育中的知識管理問題》。他提出,學校的知識,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兩種。師生的創造力是無形的知識,要注意管理。
談到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他感興趣的是系統直覺問題。他說,系統直覺是他所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東方的一種思維方式。東方思維的特點,比較注重整體性,綜合性比較強,很大程度建立在直覺基礎上,所以可以把它叫做系統直覺。在知識系統工程研究中,應該注意系統直覺的研究。在中國古代的農書、醫書、兵書中,系統思想非常豐富,而且更多的是直覺經驗。例如中醫的望、聞、問、切,就是從整體出發的,構成了一個直覺系統。直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緊急情況下非常有用。直覺是從哪里來的?大約和遺傳積累有關。有先天的成分,不都是后天得到的。當然,也有后天的成分。有一些知識,是靠直覺形成和運用的。例如,有一些工程師選擇壩址,是可以憑直覺的;有一些機械師處理機械事故,也常常憑直覺做出判斷??磥?,科學分析和直覺是可以互補的。2002年9月30日,在日本舉行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他提出了這個問題。
我找到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劉則淵教授,他贊揚王眾托,說王的素質很高。“素質是什么?”他比喻說:“干糧吃完了,獵槍沒子彈了,仍然能夠開拓新天地,這就叫素質?!薄叭魏我粋€陌生的問題,都能夠找到解決的辦法。王眾托就是這種人,他具有很高的素質?!彼M一步闡述和歸納:“具有調動知識的知識,駕馭能力的能力,就是素質,王眾托具有這種素質。”
回顧對王眾托院士的整個采訪過程,我有一個最深的感觸,那就是他實實在在地是一位跨學科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科學家。他的豐碩的成果,包含著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巧妙融合的豐富內容。他的科學功底相當深厚,而且掌握了計算機這個當代最靈活而巧妙的工具。這樣的科學家,實在是不多見的呀。
(本文選自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院士的足跡》一書,本刊有刪節)
(責任編輯 程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