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教育史上,曾經有這樣一所特殊的大學,
她誕生于抗日戰爭的烽火之中,卻薈萃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名校的大師巨匠;
她坐落在條件艱苦的云南邊陲,卻吸引了大批仰慕名師、向往民主自由的莘莘學子;
她前后存在的時間不過短短九年,卻培養出了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聞名的杰出人才;
她,就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二戰期間一所有著卓越成就的戰時大學。
這是2002年11月1日下午在北大紀念西南聯大建校65周年大會上,朗誦《西南聯大贊歌》的一段序曲。
“西南聯大”早已不復存在,為什么今天還要這樣隆重紀念?講話和演出,深刻而形象地給人們展示出這樣一幅歷史畫卷:這所在“七七事變”后經歷萬里遷到昆明落腳的戰時大學,一直處在物價飛漲、社會動蕩、日機轟炸不斷的惡劣環境下,師生連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三校原有的圖書、儀器和設備大部分未能帶出,辦學的物質條件極差。教室和宿舍都是以土坯做墻、鐵皮或茅草為頂的平房,實驗室只有簡陋的設備。學生大都靠助學金或者課余打工過日子,老師的微薄薪金也難以維持一家生計。著名的詩人、學者聞一多先生為了養家糊口,只能憑借他的篆刻藝術掛牌治印,常常刻印到深夜。校長梅貽琦的夫人韓詠華,為了貼補家用,精心制作豆沙米糕送到冠生園去寄賣,取名“定勝糕”,表示堅信“抗戰一定勝利”。
盡管如此,帶著三所名校優良傳統來的聯大教師們,自始至終懷著抗戰興國、敬業育人的信念,勤勤懇懇地從事教學工作。在不到九年的時間里,先后有8000名學生就讀于西南聯大,畢業的3800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新中國成立后,原聯大教師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有71人,學生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有88人;定居海外的原聯大師生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有4人,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獲得新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23位杰出科學家中有8位是聯大校友。在人文科學方面,聯大校友中涌現了許多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有的已進入國家領導人的行列。擔任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高級新聞工作者等各種職務和各級干部中的骨干,更難以數計。在臺灣和海外,有突出成就者也不乏其人。在抗日愛國民主運動中,當時就有“民主堡壘”之稱。同學中有一千多人直接參加了抗日戰爭,留在學校學習的則是學生愛國民主運動的主力,在聯大興起的“倒孔(祥熙)”運動(1942)和“一二·一”運動(1945),在全國都產生了很大的政治影響,聞一多先生和十多位聯大同學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抗戰勝利北遷復校后,回到北方三校的聯大師生們是平津民主運動的主力之一,成為中國當時“第二條戰線”的重要構成部分。留在云南的則有很多人成為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滇桂黔縱隊的骨干。應該說,在中國教育史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西南聯大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為什么西南聯大能在那樣的條件下作出這樣大的成就和貢獻?這是國內外許多人都很感興趣并進行研究的問題。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易社強(JOHN ISRAEL),以西南聯大為課題進行研究達十年之久。他的一本近500頁的巨著《聯大——戰爭與革命中的一所中國大學》,已于1998年由美國史坦福大學出版。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安藤彥太郎也已經多年從事關于西南聯大的研究,并在日本學術刊物上多次發表評說聯大歷史的系列文章,這次,他專門和夫人一道從東京趕來參加了紀念大會。
學者專家們雖然對此作出了各種各樣的分析,但卻一致認為,西南聯大的師生繼承和發展了“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的“愛國、民主、科學”精神。當時堅持抗日救國、追求民主與科學的共同認識和信念,就是大家克服種種困難的動力。而且,久負盛名的北大、清華、南開組合后,師資陣容冠于全國,老師們的學識、治學方法、學風、敬業精神、道德風范以及艱苦奮斗的作風,時時刻刻使青年學子受到教育與熏陶。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已經不知多少次在各種場合下表露了他對培養他的西南聯大的無限感激和眷戀。他在回憶他在中國的大學生活時說過:“今天國際上,非常出色的第一流學者中,有科學方面的,有工程方面的,有文史方面的,很多是聯大當時造就出來的……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我一生非常幸運的是在西南聯大念過書,因為西南聯大的教育傳統是非常好的,這個傳統在我身上發揮了最好的作用。”
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梅貽琦校長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教育家。他有過一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一貫突出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在大學的特殊作用,歷史業已證明確實如此。為克盡學術自由的使命,他一向推行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辦學主張。在清華和以后的西南聯大校園里,始終匯聚著學術思想的各家各派,因為學術是需要自由的。在聯大教室里,一個教室里在講唯物主義,另一個講的可能是尼采哲學。聯大學生回憶起梅校長時,總是懷著感激的心情忘不了,他始終以民主思想、學術自由的開明政策為治校原則,他對左右派的思想兼涵并容,從不干涉。
西南聯大的艱苦歷程和基本精神,在11月1日的紀念大會上,正由眾多白發蒼蒼的老校友和一群來自三校的年輕學生,通過朗誦、歌詠、舞蹈以及化裝表演聞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講》,再度表現出來。在場觀看的年輕人看到,在這樣艱苦的物質條件下,因為有了民主、科學和愛國主義與學術自由的精神環境,卻培養出了這樣多的杰出人才,他們的表情是無限向往與敬佩的。扮演聞一多的,是清華大學電機系三年級一個20歲光景的學生。為了這次短短的演出,他讀了聞先生不少的作品,才領會了一點為堅持聯大精神而英勇犧牲的教授的浩然正氣是從哪里來的,參加這次演出以后,了解到有過這樣的一個學校、而且培養出這樣大量的人才,他震撼了。當我在電話里聽到他激動地對我談他的感想時,我很自然地聯想起,當年執教于西南聯大的教授、如今已經92歲高齡的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為紀念西南聯大65周年親筆書寫的賀詞:“時代雖然發生很大變化,聯大精神依然十分可貴”的涵義是什么。
(責任編輯 劉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