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的一些關鍵時刻,粟裕幾次對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戰略決策提出不同看法和建議,并且最終被中央采納,對推動戰局發展和縮短解放戰爭進程起了重要作用。重溫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我們一方面為粟裕自覺從戰略全局出發,敢于堅持實事求是、無私無畏“斗膽直陳”的高度黨性原則折服;另一方面又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從善如流,聽取不同意見,重新確定戰略決策的好作風感奮。
1946年6月建議,改變戰爭初期對我不利的局面
1946年夏天,蔣介石把他的80%正規軍193個整編旅調集到解放區周圍,妄圖“速戰速決”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面對這嚴峻的形勢,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在作出“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的正確判斷同時,分析戰局發展認為:“大打后,估計6個月內外時間,如我軍大勝,必可議和;如勝負相當,亦可能議和;如蔣軍大勝,則不能議和。”根據這個分析,確定了“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的解放戰爭初期戰略方針:蔣介石著重向北,我軍反其道而行之著重向南,以外線出擊的勝利迫蔣議和。1946年6月22至26日,毛澤東接連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起草電報,指示太行、山東、華中三支野戰軍互相配合,南下外線打大仗。中央軍委給華中野戰軍的指示非常明確:命令粟裕、譚震林率華中野戰軍主力(不少于15個團)離開蘇中根據地,西出津浦線,配合陳毅領導的山東部隊作戰,并在7月10日以前完成一切攻擊準備。此時新四軍軍長陳毅亦電令華中野戰軍主力西進淮南。根據中央指示,陳毅不久率山東部隊南下。
粟裕此時正在蘇中前線海安部署軍事,準備迎擊蔣介石的進攻,接到毛澤東26日令華中野戰軍西出津浦線作戰的電報后,立即同野戰軍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主任鐘期光一起研究,權衡留在蘇中和西進淮南作戰的利弊。粟裕說:“蘇中是老根據地,地形復雜,物產豐富,群眾基礎好,并且有蘇皖、魯南、豫皖、中原各個根據地策應,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現正面臨蔣介石的15個旅圍攻,我們留在蘇中作戰殲敵更為有利。”劉先勝、鐘期光同意粟裕的意見,認為:“蘇中根據地是蘇中軍民用鮮血和生命開辟、建立起來的。現在我們一槍不放就撤退轉移,蘇中老百姓不理解,部隊的士氣也會受影響。”
如何使中央軍委、毛澤東能同意他們的方案呢?三位領導人經過反復商量,確定由粟裕親自起草電報,建議:“我們是否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并當即發往中共中央、陳毅和華中局。
粟裕考慮到這個建議事關戰略全局和華中野戰軍幾萬人馬的作戰方向,還必須由華中分局研究、同意后正式向中央提出才好,便從海安趕到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所在地淮安。華中分局立即召開會議,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一致同意粟裕的意見,商定了從蘇中實際出發執行中央軍委和新四軍軍部指示的具體方案,6月29日,由四位領導人聯名上報中央軍委和新四軍軍部。
第二天陳毅復電,堅持華中主力“應立即西開”,同時把這個意見報告了中央軍委。
毛澤東接到華中分局和新四軍軍部不同意見的兩份電報,沒有立即下結論,6月30日又發出兩份電報,一份給華中分局、華中軍區,指示華中野戰軍“暫緩調動”,并強調“待與陳軍長商酌后,即可決定通知你們”;一份給陳毅,明確指出粟裕等的建議“似有理由”,并征詢“你們覺得如何,望告。”
就在此時,種種跡象表明,蔣介石對南線各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就要開始。7月4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指示粟裕“先在內線打起來,最好先打幾個勝仗,看出敵人弱點。”顯然,粟裕和華中分局的意見已被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采納,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毅然調整了戰爭初期的戰略決策。粟裕沒有辜負中央和毛澤東的期望,充分運用根據地優勢,面對四倍于我的蔣軍,出奇兵連連大捷。首戰宣家堡、泰興,殲敵3000多人;隨后揮師如(皋)南,聲東擊西,再殲敵逾萬。中央軍委來電“慶祝你們打了大勝仗”。
蘇中已經打了兩個勝仗,華中主力是繼續留在蘇中殲敵,還是西移淮南作戰?陳毅從蘇皖戰區敵情出發,一再發電中央,催促華中野戰軍“向西轉移”。但毛澤東為蘇中的勝利大為振奮,發電明確指示粟裕:“結束戰斗后,立即整理部隊,準備再戰”,而且要他“準備打四五個大仗”。
蘇中獲勝,粟裕想擴大戰果,又深感兵力不足,兩次建議調淮南第五旅來蘇中參戰。已經率部外線出擊的陳毅則認為津浦線是主戰場,“五旅不宜東調”,要粟裕率主力西移。8月初,蘇中出現有利戰機。粟裕8月5日第三次致電中央軍委,堅持五旅到蘇中參戰,并在電報最后用了“斗膽直陳,尚祈明示”8個字。在兩種不同意見的爭論中,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又一次接受粟裕的建議和要求,發電指示陳毅和華中分局“盡可能滿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顯然毛澤東此時已把蘇中作為主要的作戰方向。
有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支持,粟裕的軍事才能得到了盡善盡美的施展。從7月13日起到8月31日止,華中野戰軍在蘇中七戰七捷,殲敵5.3萬余人,殲敵總數為華中野戰軍參戰部隊總數的1.76倍。
蘇中戰役勝利的意義是全局性的,使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迅速形成了在解放戰爭初期實行內線作戰的戰略方針。蘇中戰役創造的作戰經驗也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毛澤東親自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發給各戰略區首長,推廣華中野戰軍的經驗。
1947年8月建議,促成三支大軍共同經略中原
1947年的夏季,解放戰爭處于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的關鍵時刻,7月21日至23日,轉戰陜北的毛澤東在靖邊縣小河村召開中共中央小河會議,作出了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部署。中央軍委命令劉鄧“下決心不要后方”,率一、二、三、六縱千里躍進大別山;指令華東野戰軍陳士榘、唐亮率3個縱隊,葉飛、陶勇率2個縱隊,渡運河西進魯西南,與劉鄧大軍靠攏;指令陳賡、謝富治與秦基偉的九縱、孔從洲的三十八軍等組成一個集團,至豫西開辟鄂豫陜根據地,“三軍配合,兩翼鉗制”。毛澤東形象地說:“蔣介石搞了個黃河戰略,一個拳頭打山東,一個拳頭打陜北……可他沒有想到,自己兩個拳頭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呢,給他來個針鋒相對,也還他一個黃河戰略:緊緊拖住他這兩個拳頭,然后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可是戰局發展常常出人意料。陳、唐、葉、陶5個縱隊兵進魯西南后處于被動局面,未能很好發揮配合劉鄧大軍行動的作用。劉鄧大軍魯西南戰役勝利結束后,直趨大別山。蔣介石調集8個整編師(軍)18個旅約14萬人分進合擊,并企圖將劉鄧大軍困于黃泛區。
8月4日,中央軍委連發3份電報,指令粟裕帶炮兵速去魯西南,統一指揮陳、唐、葉、陶5個縱隊,策應劉、鄧作戰。中央軍委還決定成立華東野戰軍西兵團,粟裕任司令員兼政委。中央軍委強調指出:“劉鄧南下作戰能否勝利,一半取決于陳、唐、葉、陶5個縱隊是否能起大作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又一次把重擔壓到了粟裕身上。
粟裕認真領會中央精神,考慮已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戰略重心從內線轉到外線,華東野戰軍今后的主要作戰方向和重心也將相應轉變。為了更好地完成中央賦予的任務,粟裕向陳毅建議:考慮到人事關系和指揮便利,請陳毅一同西進,以加強領導。增調華野六縱到西線,進一步集中優勢兵力。留在山東的3個縱隊組成華野東兵團,由許世友、譚震林領導,繼續執行內線作戰任務。陳毅立即把粟裕這個建議發電報告中央軍委和華東局。8月6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并特別強調“惟陳粟應速西去,愈快愈好”。8月8日,陳、粟率部挺進魯西南。
8月16日,粟裕在行進途中接到中央軍委電報,詢問華野西兵團今后行動打算。關于華野西兵團的行動,中央軍委曾明確指示華野各個縱隊要從內線,即從劉鄧大軍的相反方向鉗制敵人,認為這是最有力的鉗制,還特別強調陳土榘、唐亮“不可輕出隴海以南”。西兵團應該如何執行中央軍委指示,完成中央賦予的戰略任務呢?粟裕一路行軍一路思考。他認為,中原的形勢已經發生變化,劉鄧大軍提前挺進大別山,正受到大批敵軍前堵后追,困難重重。當前對劉鄧大軍作戰最有力的策應,應是華野西兵團相機把作戰區域擴大到隴海路以南,破襲津浦線,威脅徐州城。這樣既可有效拖住敵人不能南去,減輕對劉、鄧的壓力,又可迫使魯中、膠濟線敵人分兵西來,從長遠看,還能為今后三支大軍經略中原創造條件。
粟裕深思熟慮的打算,顯然與中央的指示相左,而且這個方案還加重了自己的作戰任務,相應也會加大華野部隊的傷亡。但是從戰略全局考慮,他在接到中央電報的第三天,即8月18日,便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毫無保留地報告中央軍委和華東局,并特地在電報中說明,此電是他個人的意見。
接到粟裕的報告,毛澤東整整考慮了6天,最后完全接受粟裕的建議,于8月24日復電:粟裕同志18日電“意見極為正確”。重新規定西兵團作戰范圍為“黃河以南,淮河以北,運河以西,平漢以東”,并囑轉示陳唐葉陶及進入魯西南的其他3個縱隊“堅決執行”。毛澤東的電報滿腔熱情贊揚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在解放戰爭第一年取得“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勝利。殷殷囑咐粟裕盡快趕至魯西南,統一指揮西兵團各縱,配合地方兵團,完成中央交給華東野戰軍的偉大任務。
粟裕反復思考進入魯西南以后如何打好第一仗,奪取戰場主動權。此時,劉鄧大軍正徒涉黃泛區,處境越來越艱險。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接連急電陳、粟率部星夜兼程急進,統一指揮西兵團殲敵,直接援助劉鄧作戰。
9月初戰機出現了!粟裕迅速集中華野西兵團各個縱隊于山東鄆城西南小鎮沙土集,從9月7日至9日清晨,不到3天時間就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五十七師9500多人,俘虜中將師長段茂霖和少將旅長羅覺元,繳獲大量槍炮彈藥等軍用物資。
沙土集戰役的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我軍在魯西南的被動局面,有力配合劉鄧大軍和山東內線我軍行動,標志著華東戰場已勝利實現由內線殲敵到外線出擊的轉折。中共中央來電熱烈祝賀,指出沙土集戰役勝利“對于整個南線戰局之發展有極大意義”。
1948年4月建議,創造解放戰爭史上空前戰績
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經略中原,調動和吸引了南線蔣軍160個旅中約90個旅的兵力,使蔣介石在戰略全局上漸處被動地位。但他仍在中原戰場調集了強大兵力,對人民解放軍實行戰略進攻。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雖互相作戰略配合,但彼此分兵作戰,無法打較大規模的殲滅戰,中原戰局處于反復拉鋸狀態。
如何迅速改變這種局面,粟裕認為,我軍在中原戰場上已集中十幾個能打硬仗的縱隊,并且有華東、華北和中原解放區為依托,具備了打大殲滅戰的條件,關鍵在于集中更大兵力。只要我們能打兩三個大殲滅戰,中原局勢很快就會改觀。
1948年1月22日,粟裕把他的戰略思考和建議電告中央軍委和劉、鄧。在電文最后加了“管見所及,斗膽直陳。是否妥當,尚祈裁示”16個字。
此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又有了和粟裕的建議觀點相距更遠的新安排。中共中央在陜北米脂召開會議,作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部署,在南線,要粟裕率3個縱隊渡過長江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為了籌劃這個戰略部署,毛澤東特地和正在陜北的陳毅當面商量。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由華東野戰軍主力組建東南野戰軍,執行南進戰略任務;成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陳毅任東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又任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同時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書記。粟裕率第一兵團3個縱隊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先行渡江南進作戰,1949年二、三月間由華野另外3個縱隊組成的第二兵團隨后過江。
粟裕持有異見的“子養電”到了中央軍委后,毛澤東對粟裕的這份電報十分重視,手持毛筆,逐句圈點,然后送周恩來、任弼時、陳毅傳閱,并批示“再送毛”。周恩來批示:“請陳毅考慮,粟所提各項問題,是否需再議一下?”但中央復議結果:維持原決策不變。5天以后,也就是1月27日,中央軍委正式下達命令,要粟裕率3個縱隊渡江,并強調采取這個戰略行動,是要使敵人改變集中兵力于中原的部署。中央對南進提出了3個方案,要粟裕“熟籌見復”。
粟裕經過3天縝密思考,1月31日他再次向中央軍委發去了長達2000字的電報。
電報認真回答了中央軍委要求“熟籌見復”的關于渡江南進的幾個問題,同時重申他在“子養電”中已經詳細闡述的觀點。毛澤東對粟裕堅持的意見更為重視。陳毅原定2月1日離開陜北返回華東,毛澤東把他留下來再次共同研究粟裕的電報。研究結果認為派重兵南進,最能調動中原蔣軍主力去江南,扭轉中原戰場局面,發展戰略進攻,仍堅持原來的決策不變。毛澤東當夜給粟裕發電,指示部隊休整1個半月,3月下旬出動;華野其他各縱隊配合劉、鄧大軍作戰,采取粟裕提出的“忽集忽分”戰法,機動殲敵。粟裕接到電報即率部北渡黃河,到河南濮陽地區休整。后來,中央軍委根據全軍統一部署,指示粟部休整到5月15日,然后執行南進任務。
粟裕一直沒有停止原來的思考:是分兵渡江南進,還是留在中原集中力量打大殲滅戰,究竟采取哪種戰略行動才能確有把握地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呢?這時陳毅從陜北返回華東來到濮陽。粟裕兩次把自己的思考向陳毅詳細匯報,又發電征求劉伯承、鄧小平的意見。4月18日,粟裕再次向中央發電,“斗膽直陳”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大規模殲滅戰。
此時毛澤東已率中央機關東移到達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毛澤東接到粟裕電報后更是關注,即于21日復電陳毅、粟裕,請他們來中央當面“商定行動問題”,25日又致電在西柏坡的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提議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重要議題之一就是研究“陳粟兵團的行動問題”。
陳毅、粟裕29日抵達西柏坡,第二天就隨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到阜平縣城南莊。這是粟裕1931年與毛澤東分別后第一次見到自己敬重的領袖。毛澤東也很激動,大步走到門外迎接,與粟裕長時間熱烈握手,興奮地說:“我們的英雄回來了!歡迎你。”毛澤東有個習慣,接待和會見黨內的同志,從不出門迎接,這次是個破例。
中共中央五大書記會合后的第一次書記處擴大會議,就在這一天召開了,第一個議題就是集體聽取粟裕匯報。粟裕詳細對比兩種戰略行動,既有對當前全國政治、軍事形勢的科學分析,也有歷史經驗教訓的認真總結。他認為,3個縱隊過江,既達不到調動敵人回防江南的目的,又削弱了我軍在中原戰場打大殲滅戰的力量。3個縱隊過江以后長途轉戰,估計要有五六萬人的減員,以這樣多的減員,在中原戰場可殲敵3至5個軍,粟裕向中央軍委有理有據地闡述華野3個縱隊留在中原集中兵力更大規模殲滅敵人的有利條件和深遠意義。
毛澤東聽了粟裕當面的匯報和闡述,覺得他的意見符合全國和中原戰場的實際情況。中共中央經過認真研究決定,華野3個縱隊暫不過江。但強調渡江南進是中央堅定不移的既定方針,只有渡江南進才有全國的勝利。5月5日書記處會議尚未結束,毛澤東就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向劉伯承、鄧小平和華東局通報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的決定,以中央軍委命令的形式,正式確定華野3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繼續留在中原作戰。與此同時,中央決定調陳毅到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工作,陳毅在華野的黨政軍職務由粟裕代理。
此時,中原戰場國民黨軍集中有25個整編師(軍)57個旅,其中12個整編師(軍)27個旅和4個快速縱隊編成4個兵團,執行機動作戰任務。人民解放軍只有13個縱隊及一些地方武裝。根據中央賦予的作戰任務,面對敵我力量懸殊的戰局,粟裕精心籌劃、設計了集中兵力“先打開封,后殲援敵”的作戰方案。華野部隊出敵不意兵臨開封城下,劉鄧大軍調集5個縱隊全力阻擊胡璉兵團北援。只用5天時間,粟裕指揮的大軍就攻占蔣介石吹噓“絕可確保無虞”的開封,全殲守敵3萬余人;阻援方向也殲敵1萬余人。豫東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后,粟裕率部不怕疲勞,連續作戰,巧妙調動敵人,敢于從多路進逼的敵人援軍中尋殲一路,抓住戰機,集中主力,又在睢杞地區激戰6晝夜,圍殲敵區壽年兵團,重創增援的黃百韜兵團。豫東戰役第二階段結束,殲敵5萬多人。
豫東戰役兩個階段殲敵近10萬人,創造了解放戰爭史上一個戰役殲敵的空前戰績,迅速改變了中原戰局。
適時建議舉行淮海戰役,促成南線戰略決戰
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殲敵最多的是南線決戰的淮海戰役,而促成舉行淮海戰役是粟裕最先向中央建議的。
粟裕指揮戰役有一個特點,有人形象地比喻他是“嘴里吃一個,手里夾一個,眼里看一個”,也就是走一步運籌幾步,具有很大的預見性。豫東戰役的勝利,粟裕腦海里進行南線戰略決戰的構想越來越清晰了。他認為,隨著敵我力量消長和戰略戰術變化,最后勢必要和敵人作戰略決戰。他覺得在長江以北決戰比在長江以南決戰有利得多,而在長江以北決戰又以在徐州、蚌埠地區最為有利,是決戰的最佳戰場。9月24日清晨7時,濟南戰役的槍聲還未完全停息,粟裕關于下一步戰略行動的電報就飛到了中央軍委,向中央獻策:兵出徐州以東,“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
中央軍委審慎考慮粟裕的建議,25日復電要粟裕召集部隊領導干部會議討論,把最后斟酌意見電告中央。25日下午,中原野戰軍劉伯承、陳毅致電中央軍委并粟裕:“同意乘勝進行淮海戰役。”中央軍委經過一天的磋商考慮,毛澤東于當晚7時發出第三份電報,表示“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并確定第一個作戰目標:殲滅黃百韜兵團。
一經中央軍委批準,粟裕加緊了淮海戰役的各項籌劃。10月下旬,中原野戰軍先后攻克鄭州、開封,進至徐州、蚌埠地區,新的戰場形勢使粟裕的戰略構想有了新的發展。他預見到兩支野戰軍將由戰略上的配合作戰,發展為戰役上的協同作戰,淮海戰役的規模將比原來設想的要大,必須建立統一的指揮體制。此時劉伯承還在豫西,粟裕一再致電中央軍委,強調“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這是粟裕在關鍵時刻關鍵問題上第二次向中央提出的重要建議。當時集中在徐蚌地區參戰的部隊,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有15個縱隊,還有中原野戰軍1個縱隊暫歸粟裕指揮,共16個縱隊;陳毅、鄧小平率領的中原野戰軍有4個縱隊。按照慣例,一次戰役有幾支部隊聯合作戰,一般都由主要方向的指揮員指揮次要方向的指揮員,先打響的部隊指揮員指揮后打響的部隊指揮員,兵員多的部隊指揮員指揮兵員少的部隊指揮員。粟裕的建議立即被中央軍委采納。毛澤東復電指示:“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后來中央軍委進一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領導和指揮淮海前線作戰和支前工作。
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粟裕指揮部隊全力圍殲黃百韜兵團,又敏銳地發現徐州蔣軍有南撤企圖。粟裕認為,不論戰局如何發展,截斷徐州之敵陸上退路甚為必要,必須當機立斷,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戰略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
11月7日,粟裕一夜未眠起草電報,把他和華野參謀長張震的判斷火速報告中央。8日清晨,粟裕和張震都在電報上鄭重簽名,并注明時間“齊辰”,發往西柏坡。“齊辰”即8日上午7至9時。“齊辰電”精辟分析、估計蔣介石可能會采取的兩種方針,提出了迫使敵人采取第一方針即在江北與我決戰的戰略部署,以便我繼續在江北大量殲敵,為今后渡江作戰和渡江之后解放江南各省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怎樣把敵人抑留在江北呢?“齊辰電”又提出,消滅黃百韜后我軍主力立即西取徐州,這樣不僅可以抑留徐(州)蚌(埠)之敵,還能調動前來馳援的敵黃維十二兵團,以便我軍在運動中殲滅之。
這是粟裕在淮海戰役中第三次向中央軍委獻策。中央軍委立即采納了粟裕的建議,不失時機地把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戰略決戰,9日深夜中央軍委復電粟、張,并告華東局,陳鄧,中原局:“齊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應。”
戰局發展完全證明粟裕對蔣介石分析、估計的正確。蔣介石確實曾考慮“放棄徐州,守淮保江,拱衛京滬”。由于種種因素,加上粟裕的正確判斷、建議和中央軍委的及時果斷決策,國民黨軍不得不在徐蚌地區與人民解放軍決戰,最后乖乖被殲。(責任編輯 方 徨)
(朱楹:原粟裕秘書;熊錚彥: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軍事宣傳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