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華中地區的新四軍立即向徐州附近的日、偽軍發出命令,敦促日、偽軍立即向新四軍繳械投降。但是蔣介石搶先了一步,委任駐徐州的偽淮海省長兼保安司令郝鵬舉為六路軍總司令,所部編成四個師,兩萬余人,阻止新四軍接收失地。
郝鵬舉原為國民黨軍雜牌部隊,歷來受蔣介石嫡系排擠。抗日戰爭爆發后投降日寇。此次雖被蔣介石收編,但心懷鬼胎,知道是不會被蔣家信任的。
郝鵬舉也是共產黨和新四軍的策反對象。時任中共淮北三地委敵工部長的廖卓之,和淮北軍區政治部敵工部長吳憲研究了一個策反方案,一齊向時任中共淮北區黨委書記的鄧子恢匯報請示。
鄧子恢聽完匯報后,忽然問廖:“卓之同志,你讀過《三國》嗎?”
“過去看過。”
“那么你該知道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嘍。”
“知道。”
“你知道司馬懿為什么退兵?”
“當然是害怕諸葛亮在城里有埋伏。”
“不對。”鄧子恢說,“司馬懿明知西城是座空城才退兵的。”
在座的人一齊睜大了眼睛。
鄧子恢接著說:“我們看過京劇《空城計》,諸葛亮身披鶴氅,焚香操琴,左邊的童子,手捧寶劍,右邊的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幾個老軍,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來到城下,仔細聆聽諸葛亮的琴音,聽了孔明彈的曲子,辨別了老半天,才決定大軍后退40里。
“是因為諸葛亮沉著鎮定,琴音不亂,料到城內必有伏兵嗎?不是。
“是因為司馬懿聽了諸葛亮彈的曲子《十面埋伏》。這個曲子是講韓信包圍項羽于垓下的故事。當項羽強大的時候,劉邦重用韓信;當韓信滅了項羽之后,劉邦就把韓信殺了。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特別是諸葛亮唱道,‘這廂里只有琴童人兩個,既沒有埋伏又沒有兵,只是缺少個知音!’‘知音’這兩個字,引起了司馬懿的深思,諸葛亮顯然是要他考慮考慮從琴音中所傳遞給他的信息,要他考慮考慮韓信的下場。這樣,就使他自然地聯想起自己在曹營的處境。司馬懿深感自己的處境跟韓信差不多,曹睿重用他是迫不得已的,是在諸葛亮收降姜維、罵死王朗、連拔三城、曹軍大敗、長安岌岌可危之際,才起用他司馬懿的。曹睿對他根本就不信任。在這以前,司馬懿坐了很長時間的冷板凳。現在他又掌了軍,如果現在捉了諸葛亮,自己的地位也就保不住了。所以他決心放過諸葛亮,借重與西蜀對峙的局面,打一場持久戰來保護自己。”
在座的人聽了這番話感到十分新鮮,但是他們還是不明白,這與策動郝鵬舉起義有什么關系。
鄧子恢接著嚴肅地說:“諸葛亮設空城計的高明之處,不在軍事上的疑兵之計,而在政治上他對敵人營壘內部的矛盾了如指掌,分析得精辟入微,充分利用了敵人的矛盾。”接著又說,“郝鵬舉不是國民黨的嫡系,國民黨收編他,不過是暫時利用他。你們這次去,就是要認真分析敵人營壘內部的矛盾,學習諸葛亮善于攻心、善于分析敵人內部矛盾的做法,使自己處于更主動的地位。”
正是鄧子恢的一席話,使大家豁然開朗,增強了完成策反任務的信心。果然,經過艱苦的工作,郝鵬舉率部起義了。
在自衛戰爭開始,蔣介石重兵壓境之后,郝鵬舉又叛變了。這并不奇怪,郝鵬舉乃反復小人,是他的本性決定的。(責任編輯劉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