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在蘇聯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幫助下,為“創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而建立的,是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第一次合作的豐碩成果。孫中山先生為了挽救中國危亡,解決中國四分五裂、軍閥割據的局面,提出創建革命軍,這就迫切需要培養大批軍事政治人才,而當時在中國尚沒有專門培養革命軍政人才的學校,黃埔軍校就是適應這種軍事政治環境需要而產生的,并獲得巨大成功。1924年6月,黃埔軍校正式建立,孫中山親任校總理,并委任他的兩個主要軍事、政治助手蔣介石、廖仲愷分別擔任校長和黨代表,建校時的正式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校址在廣州東郊的黃埔島,故通稱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在創建過程中,啟用了一批具有進步思想、熱心于教育事業、有著豐富辦學經驗和卓越領導才能的骨干。國共兩黨許多杰出人物都曾在黃埔軍校任職任教,共產黨方面有周恩來、葉劍英、陳毅、聶榮臻、李富春、陳潭秋、李達、惲代英、蕭楚女、項英、郭沫若等;國民黨方面幾乎所有的頭面人物都曾在黃埔軍校任職或兼職,如蔣介石、廖仲愷、李濟深、汪精衛、鄧演達、胡漢民、戴季陶、何應欽、李宗仁、邵力子、顧祝同、劉峙、陳誠、張治中、蔣鼎文等。當時一大批國內軍事、政治精英聚集黃埔,成為黃埔軍校建設與發展的中堅。
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黃埔軍校的規模也迅速擴大。到1927年前,已由剛建校時的步兵單科發展為包括騎兵、炮兵、工兵、輜重、經理、政治等多種學科,并在潮州、南京、武漢、長沙設立四所分校,師生人數增加數倍。1926年3月,改組為“國民革命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7年4月,國民黨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1928年3月,在南京建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0年9月,廣州的黃埔軍校停辦,其培訓陸軍初級軍官的任務由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承擔。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遷至成都。抗日戰爭結束后,1946年初,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12月,人民解放軍攻占成都,黃埔軍校的大陸時期結束。1950年10月,國民黨在臺灣鳳山續辦陸軍軍官學校,作為黃埔軍校的繼續。現在通常所說的黃埔軍校,一般有兩個概念:狹義的黃埔軍校專指設在廣州黃埔島的軍官學校,即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前六期;廣義的黃埔軍校則不僅包括廣州時期,還包括1928年以后在南京、成都的中央軍官學校,甚至延伸至后來在臺灣續辦的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在黃埔時期共招6期學生,南京時期為第7期至12期,成都時期為13期至23期,臺灣時期為24期以后。前6期招生12000余人,大陸解放時的前23期,共招生30余萬人。
黃埔軍校作為中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官的軍事學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黃埔畢業生中的許多人成為國民黨軍隊和人民解放軍中的高級將領。人民解放軍中獲少將以上軍銜的有40余人,其中上將以上有徐向前、林彪、陳賡、許光達、羅瑞卿、周士第、陳明仁、楊至成、宋時輪、張宗遜、陳伯鈞、郭天民等;國民黨軍方面任兵團司令以上職務的有60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關麟征、黃杰、桂永清、黃維、鄭洞國、邱清泉、王耀武、胡璉、廖耀湘等。
在國民黨軍隊中,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形成了“黃埔系”,并逐漸成為蔣介石控制軍隊的骨干力量,也是國民黨統治大陸22年以及1949年以后統治臺灣的軍事支柱。“黃埔系”是國民黨軍隊諸多派系中最重要、影響最大的一支。“中央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而“黃埔系”則是中央軍的骨干和核心,是“嫡系中的嫡系”。由于黃埔軍校是國民黨開辦的中央軍校,黃埔學生在國民黨軍隊里向來有“正宗”的優越感,加之蔣介石曾任軍校首任校長,更以“天子門生”自居。蔣介石正是利用自己校長的身份,對黃埔學生百般拉攏、控制,使其甘心為自己賣力,成為他的御用工具。“黃埔系”和蔣介石的關系,可以說是“榮辱與共”,蔣介石靠“黃埔系”起家,“黃埔系”靠蔣介石扶植。沒有蔣介石,就沒有“黃埔系”;沒有“黃埔系”,也就沒有蔣介石。“黃埔系”忠于蔣介石,蔣介石信任“黃埔系”。因此,“黃埔系”成員大都能官運亨通,青云直上。
說起“黃埔系”,必須說明三點:第一,黃埔系成員不等于黃埔將領。黃埔軍校畢業生并不都是“黃埔系”成員,二者的區別在于是否被蔣介石所重用并甘愿為蔣效力。雖然黃埔學生后來官至將校者不少,但真正成為蔣介石的心腹和軍事骨干的,畢竟是少數。第二,“黃埔系”成員不完全是黃埔學生,也有不少黃埔軍校教職員。一些曾在黃埔軍校任職的蔣介石心腹將領,靠黃埔起家,并成為“黃埔系”重要骨干,如何應欽、顧祝同、劉峙、張治中、陳繼承、蔣鼎文、陳誠、周至柔、錢大鈞等。但通常是專指黃埔畢業生的。第三,黃埔系內部也分成若干派系。“黃埔系”雖是蔣介石的嫡系,但也不是鐵板一塊,以一些重要將領為核心,形成若干派中之派,相互爭權奪利、勾心斗角,較大的有何應欽系、陳誠系、顧祝同系、胡宗南系等。
“黃埔系”的形成,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
十年內戰時期,“黃埔系”初步形成。早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時期,黃埔學生紛紛走出校門,沖殺在東征北伐的最前線,但絕大多數擔任營、連、排長等初級軍官。十年內戰開始后,蔣介石啟用大批黃埔畢業生,中央軍里,黃埔軍官脫穎而出,比其他軍校畢業生晉升快得多。到30年代初,畢業不過六七年的黃埔一期生胡宗南、黃杰、李玉堂、李延年、李默庵、蕭乾、霍揆彰、關麟征、宋希濂、伍成仁、陳沛、陳明仁、劉戡、王敬久、孫元良、梁華盛、唐云山、李樹森、羅奇、夏楚中都當上了師長,占當時蔣軍嫡系部隊27個師中的20個。“黃埔系”初步形成,在軍界的勢力迅速飚升。十年內戰后期胡宗南當上了軍長,標志著黃埔畢業生已進入高級將領行列。這一時期,蔣介石的基本軍事力量由第一軍而第一集團軍,由第一集團軍而中央軍。而“黃埔系”成為中央軍的核心,蔣介石則是中央軍和“黃埔系”的領袖。
八年抗戰時期,“黃埔系”羽翼豐滿,勢力壯大。黃埔畢業生在抗戰期間,紛紛走馬上任,當上了師長、軍長、集團軍總司令,逐步完成了軍界接班部署。軍界新生代“黃埔系”開始與老牌的“士官系”(何應欽、湯恩伯、錢大鈞等)、“保定系”(陳誠、顧祝同、劉峙等)分庭抗禮。1938年初,國民黨正規軍共編200個師,其中蔣介石嫡系部隊40余個師,師長基本上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生。在蔣介石嫡系部隊的13個軍中,黃埔學生占據了9個軍長的位置,而且都是一期生:胡宗南、李延年、黃杰、桂永清、關麟征、霍揆彰、宋希濂、俞濟時、夏楚中。到抗戰后期,蔣介石嫡系部隊已發展到53個軍,絕大多數軍長都是黃埔畢業生。國民黨軍隊39個集團軍中,“黃埔系”的杜聿明、關麟征、黃杰、王耀武、李仙洲、李默庵、俞濟時等16人當上了集團軍總司令。不過,在戰區級職務上,與“保定系”比,“黃埔系”相形見絀:抗戰結束前的1945年1月,保定軍校畢業生有19人擔任戰區正、副司令長官,而黃埔軍校畢業生中只有胡宗南當上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是黃埔學生中第一個當軍長、第一個當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當戰區司令的,被視為黃埔系的“楷模”。抗戰中,黃埔軍官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給日寇以沉重的打擊。幾乎正面戰場的所有重要戰役中,都灑下了黃埔軍人的鮮血,旅長吳繼光、蔡炳炎、易安華、朱赤、黃梅興、官惠民、高致嵩、馬威龍、楊家騮、龐漢禎、秦霖,副師長梁希賢、胡義賓、賴傳湘、王劍岳,師長王竣、戴安瀾、彭士量等黃埔將領舍身取義,為國捐軀。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黃埔系”發展至頂峰直至在大陸覆滅。解放戰爭初期,“黃埔系”后來居上,在軍界的勢力已超過“士官系”和“保定系”。嫡系部隊的軍長、師長,基本上都換成黃埔學生。一些“黃埔系”分子自恃年輕氣盛,素以“少壯派”自居,咄咄逼人,甚至不把“士官系”、“保定系”等元老派將領放在眼里。加之戰爭頭一年,國民黨軍在一些局部戰場連連得手,黃埔少壯軍人更是氣焰囂張,不可一世。戰爭中后期,國民黨軍第一線的指揮官如“剿總”、綏靖區、警備區、兵團司令官和軍長、師長,大都由黃埔軍官擔任。“黃埔系”核心人物仍是一期生。但是,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迅速發展,“黃埔系”內部也發生了分化裂變。潘朔端、陳明仁、唐生明、李覺、羅廣文、李默庵、潘裕昆、劉希程、劉子潛、王鳳岐、王勁修、石仲偉、方暾、吳大鶴、劉濟瀛、劉平、向敏思、姚國俊、趙子立、郭汝瑰、陳克非、王應尊、張濤等棄暗投明,率部起義,回到人民陣營。一些“黃埔系”成員,在與人民解放軍作戰中負隅頑抗,命喪黃泉。其中,在宜川戰役被擊斃的整編二十九軍中將軍長劉戡、在孟良崮戰役被擊斃的整編第七十四師中將師長張靈甫、在淮海戰役被擊斃的第二兵團中將司令官邱清泉,是“黃埔系”陣亡將領中最令蔣介石痛心的三員干將,都追贈為陸軍上將,并樹為“殺身成仁”的典范。“黃埔系”重要將領杜聿明、范漢杰、黃維、王耀武、李仙洲、宋希濂、廖耀湘、康澤、邱維達等人戰敗被俘,作為戰犯關押改造,解放后先后被特赦釋放,獲得新生。李默庵、侯鏡如等則輾轉海外又回到大陸。另一些“黃埔系”高級將領胡宗南、關麟征、俞濟時、黃杰、胡璉、桂永清、鄭介民、陳大慶、高奎元等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在大陸曾紅極一時的胡宗南“辜負了校長的期望”,到臺后不久即被棄用,郁郁而終;其他黃埔系骨干,大都得到重用,繼續成為臺灣軍隊的臺柱,如桂永清、黃杰、王叔銘、陳大慶、高魁元、袁守謙、劉玉章、彭孟緝、劉安祺等,先后出任參謀總長、“國防部長”、陸軍總司令、臺灣警備總司令等要職。隨著“士官系”、“保定系”成員相繼退出軍界,并且后繼無人,臺灣軍隊最終成了“黃埔系”的一統天下。
“黃埔系”作為蔣介石維持其統治的基本軍事力量,在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時期是不遺余力的。但許多“黃埔系”成員在東征、北伐和抗日戰爭中,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為鏟除軍閥、抗擊日寇立下了汗馬功勞,對中華民族做過有益的貢獻,這是應該給以肯定的。
(責任編輯劉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