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們黨早就確認并加以堅持的一個重要法治原則,在民主革命時期頒布的憲法性文獻中便有這樣的規定。例如1934年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第4條明確規定:“在蘇維埃政權領域內的工農和廣大勞苦大眾不分男女、民族、宗教,在蘇維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954年制定的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新憲法第8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天有不測風云,1957年發生了反右派運動,隨著“左”的思想日益發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個重要原則,也遭到了錯誤的批判,說它是資產階級法律觀的重要體現,是不作階級分析的錯誤論調,因此而被拋棄。“文革”期間,1975年修改的憲法,從根本上刪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條。1978年又經修改的憲法,在“兩個凡是”的思想支配下,仍然沒有加上這條重要法治原則,這說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還被視為異端邪說而遭唾棄。在撥亂反正的過程中,小平同志總結長期以來在法律建設方面的沉痛教訓,一再大聲疾呼: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1980年1月16日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強調指出:“要講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我們要在全國堅決實行這樣一些原則: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不僅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個原則恢復了名譽,重新確立為我們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原則,而且為在1982年憲法中正式寫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奠定了基礎。
1980年8月18日小平同志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強調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進而提出反對封建特權的重大現實意義。他說:“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規定的平等權利和義務,誰也不能占便宜,誰也不能犯法。不管誰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機關依法偵查,司法機關依法辦理,任何人都不許干擾法律的實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遙法外。”這里不僅重申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原則,而且闡明了這個原則的基本內容。大體來說,主要有這樣四點:一是我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不管是群眾還是干部,不論現在職務多高,過去功勞多大,都應毫無例外地遵守法律的規定,平等地享有法定權利,履行法定義務。二是任何公民觸犯刑律,構成犯罪,都應毫無例外地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決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而逍遙法外。三是行政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上,對一切公民應該一律平等。四是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應該平等地得到法律保護,決不允許任何人加以侵犯。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為一種強調法治的主張,在我國古代就有這種思想萌芽。法家人物一再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又說:“法不阿貴,繩不繞曲,刑過不避大臣。”“刑無等級,同罪同罰。”就國外來說,最早提出這一思想的是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伯里克里斯。他在贊譽雅典城邦的民主政體時說:“解決私人爭執的這個方面,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但那時奴隸不被看作人,所以,這個原則只能在自由民中適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口號和原則,則是資產階級政治學家、法學家在反對封建主義的斗爭中提出來的,并且在資產階級制定的重要文獻中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例如英國的洛克就說:國家應當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進行統治,并指出:“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威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并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政府論》)這一思想正式確認在憲法性文獻上則是1789年法國的《人權宣言》明確規定:“法律對所有的人,無論施行保護或是處罰都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在資產階級社會由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制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與原則在實施中不能不大打折扣,具有一定虛偽性。但這個口號和原則畢竟是在法制建設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它的積極意義是無法估量的,相對專制統治而言,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進步。
在我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長期以來,經過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就革命根據地和人民共和國來說,先是肯定,后是否定,再后又是否定之否定。在新時期經過認真反思,在新的認識基礎上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并且給它賦予了真實、深刻的內容,高度肯定了它的重大意義。我國現行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33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第5條)。這個原則在一系列重要法律中也都有充分的體現。事實告訴我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是人類社會進步文化的共同成果,是懲治違法犯罪、維護人民權利的重要保證,是必須遵循而不能違背的。當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原則性規定變為普遍性現實,需要有一個過程,需要有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條件和保障,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為堅持和落實這個法治原則而努力。
(責任編輯江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