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4月,彭湃秘密抵達香港,來廣州,準備去上海向黨中央匯報。此時,孫中山正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許多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參加了國民黨。中共中央委員譚平山以個人身份加入了國民黨,并擔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兼組織部長。當他得知彭湃已秘密抵達香港,即派人去接彭湃來廣州,并介紹他出任國民黨農民部秘書。此時,彭湃已由譚平山介紹由共青團員轉為共產黨員。彭湃接受任務后,便積極領導開展農民運動,廢寢忘食地制訂農運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和政策。在實際工作中讓他最感棘手的是缺乏干部。當時,廣寧、花縣等地先后發(fā)生地方分子伙同民團圍攻農會的事件,各地農會紛紛到農民部來投訴,要求多派人去協助解決。可彭湃到哪里去找人?早在海豐搞農運時,他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曾寫信給廣東省共青團領導人文亮(即施復亮),大聲疾呼:“天下無難事,只怕少同志!”“要快些設法派多些同志到農村來。”現在,這個問題更加突出了,于是他反復向領導呼吁要重視培養(yǎng)干部問題。1924年6月3日,國民黨中央執(zhí)委會議在廣州召開,彭湃以農民部名義提出創(chuàng)辦農民講習所的建議,得到全會的通過,并委任彭湃為第一屆農講所主任。
第一屆農講所于1924年7月3日在廣州越秀南路惠州會館正式開學。這一屆學員全部來自廣東省內各地,共38人,其中中共黨員和共青團員占20人,都是農運積極分子。
彭湃擔任農講所主任期間,不僅擔負全所的培訓工作,還親自授課,把他在海豐搞農運的經驗和教訓傳授給學員,教導他們從事農運必須有堅決的革命立場、正確的斗爭策略和工作方法,幫助學員學會領導組織農運的本領。他特別注意引導學員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帶領學員到廣州四郊農村進行調查和宣傳,開創(chuàng)了農民宣傳干部訓練的良好學風,對后來的干部培訓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屆學員學習為期40多天,正式畢業(yè)的學員共33名,這些學員除少數留中央農民部工作外,25人作為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被派往廣東各縣開展農民活動,其中,廣東南海農民運動領導人黃學增,廣寧縣農民協會執(zhí)委會副委員長陳伯忠,廣東婦女解放協會主要領導人、省港大罷工的女工領袖高恬波等都成了農運的杰出人物。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于1926年在總結農民運動講習所工作時,把第一屆畢業(yè)的學員稱為“農民運動的推進機”,這是恰如其分的評價。
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的辦事原則和教學內容,為后來的二、三、四屆的農講所采納和沿用,成為我黨培養(yǎng)革命干部的一個創(chuàng)舉。
隨著農民運動在全國各省蓬勃地開展,各省農會組織也分別派出干部到廣州農民講習所來學習。1925年9月14日,第五屆農講所開學,這屆學員招收來自廣東、湖南、湖北、廣西、江西、福建、安徽和山東的學員共114人,農講所主任仍由彭湃擔任。
彭湃在擔任第五屆農講所主任期間,根據學員不同情況,把他們編為甲、乙兩班,外省學員編為甲班。為了讓這些學員了解廣東農運的情況,他親自帶領他們深入到番禺、曲江等地區(qū)農村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到石井兵工廠進行軍事實彈射擊訓練。在教學內容上他重視對學員進行革命人生觀教育,親自組織“階級斗爭與國民革命”、“我的人生觀”、“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革命者”等專題討論。通過學習,使學員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與此同時,他還在學員中發(fā)動組織自治會,以加強其自身的管理,培養(yǎng)鍛煉成為有組織有紀律的革命戰(zhàn)士。這一屆學員中的湖南籍毛澤民、蔡協民,湖北的聶鴻鈞,江西的涂克鶴等,畢業(yè)回到家鄉(xiāng)后,便積極投身農民運動,把從講習所學到的本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使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
第五屆農講所與第一屆農講所同樣辦得有聲有色,為毛澤東同志主辦第六屆農講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肖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