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的1938年初,在武漢的婦女界知名人士發起了拯救難童的母親行動。時任中共長江局委員、負責婦女工作的鄧穎超多次參加有關座談會,提出指導性意見。在抗日救亡團體救國會中未公開身份的女共產黨員安娥、陳波兒、曹孟君、沈茲九、徐鏡平、杜君慧以及中共早期黨員劉清揚四處奔走,爭取支援。在多方努力下,戰時兒童保育會籌備會于1月24日在漢口基督教女青年會成立,推舉李德全為主任委員。當時很多人希望孫夫人宋慶齡來領導保育會,但考慮到推動國共合作和更有利于工作開展,鄧穎超請劉清揚、史良和沈茲九去見宋美齡,希望她來主持保育會。宋美齡接受邀請,同時提出將保育會隸屬于她領導的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而這個組織的基礎即是她先前創辦的新生活運動總會婦女指導委員會。3月10日,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漢口圣羅以女子中學正式宣告成立。宋美齡在會上作了題目為《謹為難童請命》的講話,表達了抗戰到底的決心和拯救難童義不容辭的責任。會議選出了包括國共兩黨和無黨派在內56名婦女界人士為理事。會后,宋美齡特意會見了鄧穎超,表示要“真誠合作,全力搶救難童”。
3月13日,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武昌召開了第一次理事會,選出17名常務理事,5名候補常務理事。后來在9月中旬召開的常務理事會上,宋美齡、李德全被一致推選為正、副理事長。為爭取多方支持贊助,擴大影響,會議還聘請了286位名譽理事,其中包括國共雙方的領導人、軍政要人、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香港和僑界人士、國際友人和駐華使節等。
戰時兒童保育會一成立,即面臨兩項緊迫的任務:一是募捐;二是搶救戰區難童,建立保育院接收難童。由于當時國家所處形勢和政府財政狀況,拯救難童的經費基本上靠募捐。按每個兒童每月最低生活費5元計算,全年需60元,面對千千萬萬要救助的難童,所需經費可想而知。在保育會成立前后,已不斷有各界團體和人士為難童踴躍捐款,上至名流,下至百姓,都表現出了熾烈的愛國之情。這期間,為募捐而多方奔走的黃琪翔將軍夫人郭秀儀,馮玉祥將軍夫人李德全和女兒馮弗伐貢獻尤為突出。從3月10日至4月12日,戰時兒童保育會募款總計94845.23元,其中宋美齡個人捐款英鎊10鎊、美元15元、現款26389.63元,數額居首位。
1938年4月底,中國軍隊在徐州、鄭州一線奮力抗擊日軍,戰時兒童保育會即派出兩路精干人員前往戰區搶救難童。一路由保育委員會主任曹孟君帶隊,奔赴徐州、臺兒莊地區;另一路由保育委員會副主任唐國楨和宣傳委員會委員徐鏡平率領,到達鄭州和開封一帶。她們歷盡艱辛,先后搶救出400多名難童,從槍林彈雨中撤退至武漢。1938年3月,保育會在漢口原日本同仁醫院建立了臨時保育院,以后陸續接收了550多名難童。5月1日,臨時保育院舉行正式開院典禮,蔣介石、宋美齡出席了典禮。
戰時兒童保育,只是宋美齡整個抗戰時期工作的一部分。她以所處的顯要地位和充沛的精力,在多方面發揮自己的作用:參與空軍建設,爭取國際援助,慰問傷兵,救助難民。特別是在婦女工作上,更是體現了她的領導意識。1938年5月底,宋美齡以個人名義在廬山召開了婦女座談會,邀請40多人參加,包括中共代表鄧穎超、孟慶樹,國民黨方面的沈慧蓮、唐國楨、陳逸云,救國會代表史良、沈茲九、劉清揚、安娥,基督教女青年會的張藹真、陳紀彝、鄧裕志,婦女界知名人士李德全、吳貽芳、俞慶棠,以及各地婦女代表雷潔瓊、熊芷、張素我、曾寶蓀、勞君展、楊崇瑞等。會上宋美齡提出,以新生活運動總會婦女指導委員會為領導婦女參加抗戰建國工作的全國性總機構。經各方協商,會議通過了沈茲九起草的《動員婦女參加抗戰建國工作大綱》。新運總會婦指會進行了改組和擴大,下設九個組和一個聯絡委員會,宋美齡仍任指導長。
從1938年4月起,戰時兒童保育會的各地分會和保育院陸續建立起來,接收難童。到1940年3月先后有江西、安徽、廣東、四川、香港、福建、貴州、廣西、成都、浙江、湖南、山西、陜西、陜甘寧等分會成立,下轄37所保育院。戰時兒童保育總會也有9所保育院。另外還有接受總會領導、由基督教會創辦的貴州伯特利保育院;由劉王立明為紀念為國捐軀的丈夫,個人創辦的湛恩兒童教養院等。總計收養兒童15000多名。1939年10月20日,宋美齡在重慶求精中學主持召開了第一屆保育院長會議,會議交流了保育工作的經驗,通過了加強保育工作管理的各項決定。宋美齡還數次親自視察保育院。1938年12月25日,在廣西桂林遭到敵機轟炸的第二天,宋美齡就在保育總會副理事長李德全和廣西分會理事長郭德潔的陪同下,視察了桂林第一保育院。1939年8月28日,宋美齡陪同蔣介石、孔祥熙、宋靄齡和印度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參觀重慶歌樂山川一院。1940年2月,宋美齡赴香港短暫休養,特意視察了香港保育院。尤為難得的歷史鏡頭是:1940年4月3日,宋氏三姊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一起來到歌樂山的川一院,與孩子們共度兒童節。
1938年5月,日軍對武漢轟炸加劇,保育總會開始分批將漢口臨時保育院的難童由長江轉運入川。6月保育總會在宜昌設置接運站,接送入川難童,由方雪瓊、徐鏡平負責。她們冒著敵機轟炸,克服運輸船只緊張等困難,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至1940年6月宜昌失守前,成功轉運漢口臨時保育院和其他保育院的難童,以及在沙市收容的難童和在襄樊搶救的難童總計15000多名。1939年春末,日軍向鄂西北第五戰區進攻,均縣保育院處境危險。院長羅叔章向保育總會請示后,帶領500多名難童向重慶轉移。一路上得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大力援助,經宜昌轉運站安排,乘民生公司輪船于30日到達重慶,正趕上敵機對重慶大轟炸,根據總會指示,馬上又向江北大田坎轉移,路遇宋美齡車隊,宋美齡了解情況后,立即幫助攔截車輛,又讓隨從找食品給孩子們充饑,師生們乘車順利到達大田坎。后來在1940年,香港保育院向貴州轉移。1944年日軍發動湘桂戰役,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等地的保育院紛紛轉移。每次轉移,保育院師生們都要克服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艱難跋涉。
戰時收養的難童實行“保教合一”,把他們培養成為抗戰建國的接班人。宋美齡指出:“現在孩子們無家庭教育,全靠保育院,我們是對他們負了相當責任的,我們應使他們自動的有能力的做一個國民,才不負社會及捐款人的希望。”保育總會保育委員會主任曹孟君主持制定了保育院“教導實施大綱”,保育總會據此編寫了教育保育生用的統一教材《抗戰建國讀本》。各保育院首先強調“加強兒童的民族意識,增強其國家觀念。”要“培養報效國家民族的英勇堅毅、刻苦耐勞的新生一代國民。”在具體方法上,勞動教育,職業技能培訓,集體生活和健康衛生習慣的培養,針對“問題兒童”的措施等,都是十分有特色的教育實踐。宋美齡在保育院長會議上提出過具體意見:“一是必須注意兒童的健康和生活習慣,二是我們要培養兒童的人格和啟發兒童的義務觀,三是我們要使兒童們知道國家的困苦和物力的艱難,要使他們特別刻苦和節約。”從1938年3月到1945年12月,戰時兒童保育總會和分會所屬的各保育院共收容教育兒童29849名。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成長為國家各個領域里的杰出代表和合格人才,以自己的勤奮工作來報答當年含辛茹苦養育他們的媽媽們。
戰時兒童保育會集合了中國婦女界的精英,共赴國難,拯救難童,為神圣抗戰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貢獻。但在這個過程中,也一直有不合諧之音,國民黨右派的觸角也伸進了保育會。在總會,據保育會總會理事、秘書處干事趙一恒回憶:“一到開會討論經費的事,幾個國民黨人就拼命吵,說是不能給陜甘寧邊區的保育院經費了。宋美齡不表態,我不怕鬼神,拿出記錄說:‘每三個月發一次經費,凡是保育院,都享受平等待遇。’堅持要給邊區保育院經費。”1941年1月,國民黨當局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各保育院一批未暴露身份的共產黨員紛紛撤離。宋美齡在對待保育院內國共雙方的矛盾時,保持了一種中立的姿態。因為她心里清楚,凡是被認為是共產黨或左傾的保育院院長和老師,也都是全身心投入保育事業的人才,在她出面領導的戰時兒童保育事業中成績卓著。例如宋美齡曾在第一屆保育院長會議上公開表揚直一院院長羅叔章,說她帶領500多名難童,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兩千里跋涉,從湖北均縣安全轉移到重慶,是立了大功的。
從整個戰時兒童保育事業來說,宋美齡的領導確實起到了獨特的作用。在由曹孟君主編的1946年第1期《現代婦女》載文說:“全國保育工作,都在蔣夫人的領導之下。這是保育工作尚能有一些成果的最有關系的事情。因為有蔣夫人在上頭,有些從政治上來的困難就比較好避免一點。”1988年,是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50周年,鄧穎超致函宋美齡,信中說:“回首當年,國難方殷,夫人致力全民抗戰,促成國內團結,爭取國際援助,弘揚抗日民氣,救助難童傷兵,厥功至偉。”如今65年過去了,當年保育總會的理事,多已作古,而理事長宋美齡已是跨越三個世紀的百歲老人,被她參與救助過的眾多難童,也大都年過古稀,他們衷心祝福他們的蔣媽媽健康愉快長壽。(責任編輯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