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刊今年第3期刊載的《中共“九大”內幕瑣憶》中有一處寫得不對。原文這樣說:“‘八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八大’是1956年開的,到召開‘九大’時,已經過去13年了。”其實“八大”黨章第三十一條是這樣規定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由中央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即是說,黨代表大會實行年會制和常任制,每年召開一次代表大會,每隔五年代表實行換屆改選,如同目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樣。這本來是“八大”對發展黨內民主的一種制度創新。可惜這個新規定未能得到貫徹執行。“八大”第二次會議沒有在1957年按期召開。拖到1958年5月才舉行。“八大”第三次會議再沒有下文了。“九大”一直推遲到1969年4月才揭幕,這是嚴重破壞黨章的“創舉”。更有甚者,“九大”在極左路線干擾下,隨意修改黨章,改變了“八大”規定的年會制與常任制相結合的有利于發揚黨內民主的新制度。“九大”黨章第八條規定:“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改革開放已經20多年,每隔五年才舉行一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年不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的做法一直保留至今。應該喚起全黨共識,盡快恢復“八大”的制度創新。
《中共“九大”內幕瑣憶》還使我們得知:朱德、陳云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什么在當選九屆中央委員時得票率那么低(只有50%多),而普通工人代表王白旦卻是唯一與毛澤東、林彪排在最前面對,為什么破天荒的第一次一律按姓氏筆劃次序排列,而不按得票多少次序排列?候補中央委員為什么也是按姓氏筆劃次序排列?而在“九大”之前,我們黨長期以來中委和候補中委一直截了當按得票多少序排列的。我認為這個好傳統也應該盡快全面恢復(1982年“十二大”起我們只是恢復了候補中委按得票多少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