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你談了資本主義政治民主的五種表現。可否再進一步談談資本主義政治民主對于社會歷史發展的作用?
作者:關于資本主義政治民主在世界政治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或者說它的積極作用,這本身不是一個新課題,人們在這方面已經講得不少了。我不打算過多地重復大家講過的話,只想概括地談幾點。
第一,從全世界社會發展來看,資本主義政治民主的歷史進步性,首先表現在它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消除了封建等級特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知道,資本主義民主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近代科學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交織在一起的,它是對愚昧、落后、反動的封建專制主義的直接否定。封建生產關系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落后,政治的反動,神權的壓迫,構成了整個中世紀恐怖黑暗的漫漫長夜。文藝復興以來新興資產階級所宣揚的民主、科學、理性原則,經過斗爭而確立的資本主義政治民主制度,便是沖破這漫漫長夜的曙光。資產階級民主的鋒芒所向,直接就是針對封建專制制度下的人身束縛、世襲特權、宗教蒙昧和陳舊的道德信條等等。封建秩序的瓦解和資本主義政治民主制的確立,是適應科學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同時又反過來成為科學和生產力發展的促進力量。列寧說過:“任何民主,和一般的任何政治上層建筑一樣……歸根到底是為生產服務的,并且歸根到底是由該社會中的生產關系決定的。”(《列寧選集》第4卷第439頁)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面,資產階級民主的歷史作用是不容抹殺的。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給予充分肯定。
記者:在一本叫《民主的歷史演變》的小冊子中有這樣一段話:“正像資產階級第一次把生產的社會化帶入人類的經濟生活一樣,資產階級在上升時期,也第一次把近代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帶進了人類的政治生活,這是新興資產階級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之一。”
作者:以上是第一個表現。第二,資本主義政治民主歷史進步性還表現在它為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條件。工人階級是歷史上進步的階級,是代表先進生產力和最終消滅剝削制度的階級。這個階級作為與資產階級相對立的階級雖然在同一社會形態的母腹中生長,但是唯有資本主義民主制國家對它的發展最為有利。一方面,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消滅了生產資料、財產和人口的分散狀態,消除了自然經濟對人的束縛,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使社會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從而為工人階級力量的集中和組織奠定了客觀基礎。另一方面,資本主義民主制為工人階級提供了一定的斗爭形式和斗爭場所。工人階級可以利用資本主義法律范圍內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開展合法斗爭,在斗爭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并利用資本主義民主所提供的條件,發展自己的組織,建立自己的政黨,提出自己的綱領,增強自身的團結,使工人階級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擔當起解放全人類的世界歷史使命。關于資本主義民主為工人階級的成長所提供的便利條件,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那里是充分論述過的。
記者:這里也有一個問題,即按照通常的見解,資本主義民主制僅僅保證作為統治階級的資產階級內部的民主,而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是被排斥在民主之外的。
作者:正像國家除了政治統治職能還有管理社會的職能一樣,資產階級的“政治解放”在保障資產階級民主的同時,在法律上也給予了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以一定程度、一定范圍的民主權利,特別是給予爭取民主的條件,這是并不奇怪的,雖然法律上的東西并不都是實際上存在的,
資本主義民主的歷史進步性的第三個表現,是它為社會主義民主提供了某些可資借鑒的思想和形式。對這一點,上面所引列寧的那段話已經說得很清楚。列寧曾論述民主的質和量,按我的理解,所謂民主的質主要是指導民主的階級規定性,民主的量主要是指民主的形式及其發展程度。
在這里,我想請你特別注意一點:正像資本主義胚胎中孕育新社會因素一樣,在人民斗爭和社會進步的條件下,資產階級民主胚胎內也不可避免地會增加人民民主的因素。現在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取消了選舉的財產限制就是一例,這個問題很可以研究。時代越進步,民主擴大的趨勢越不可阻擋。
記者:依你看,資產階級民主究竟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借鑒的呢?
作者:比方說,⑴民主共和國的形式。資產階級創立的民主共和國,既是對封建專制制度的直接否定,同時又為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現成的政治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09頁)這一點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早已肯定了的。⑵民主選舉制,選舉制是近代民主——包括資本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們是依據“人民主權”的進步思想建立的,是一種適應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需要而產生的民主制度。對于我們這個長期中央集權的國家來說,在實現民主方面,首先重要的是推行真正的選舉。這種選舉制度不會老停留在村級,從基層到鄉、鎮、縣、市、省逐步地有序地推開。當然要經過試點,慎重對待。但是,不要害怕選舉,尤其不要害怕差額選舉。⑶權力制衡的原則。雖然我們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主集中制,不照搬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但是資本主義民主的以權力約束權力、防止權力被少數人壟斷和濫用,從而保證政局穩定的一些經驗和措施,也是值得借鑒的。⑷注重法制,強調“法治”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⑸借助政黨的組織力、號召力,把民主運作納入有序狀態的某些方式方法。⑹資本主義民主所創造的輿論監督方法。資本主義國家的輿論監督自然有它的種種弊病,社會主義應當創造自己的輿論監督,使之為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如此等等。
總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是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等級特權的否定,如果我們能夠記住這一點,那末我們就會從資產階級民主中發現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重要是在制度方面。我們不少人講民主,常常把民主說成只是一種讓人說話、肯聽人意見的“好作風”(或曰“群眾路線作風”),到此為止了。其實,這是不符合民主的原旨的,依然是居上臨下的態度。如此談“民主”,我們有些領導人已經習以為常了。
記者:我們說社會主義民主要比資本主義民主更進一步,社會主義民主自然應包括資本主義民主的積極成果在內。這種觀點是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與盲目崇拜西方的態度截然不同。但必須承認,社會主義民主確實還年輕,我們要使社會主義民主獲得較完備的形式,看來不是一件容易事。
作者:這是一個艱苦的長期發展過程,因為民主的實現是有條件的。美國的卡爾·科恩曾在《論民主》一書中談到充分實現民主的條件有五個:一是物質條件,即人們要有寬裕的物質條件才有可能參與政治活動;二是法制條件,就是社會要有完備的足以保障公民有真正充分參與政治事務的權利;三是文化、智力條件,即公民要有表達政治見解、判斷政治是非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四是心理條件,指社會成員有適于民主政治生活的意識和習慣;五是防衛條件,指抵御外侮及內亂以防衛自己的能力。以上雖是資產階級學者關于民主發展條件的一般論述,但也可以供我們參考。我們知道,早在14和15世紀,在歐洲專制主義的堡壘中,新興資產階級就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藝復興運動,用理性和科學的武器砸碎封建意識形態的鐵籠。近代資本主義民主所賴以形成的思想文化條件——公民的自主意識、參與意識、平等意識、法制觀念等,就是從這里開始奠定基礎的,這少說也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當代資本主義尚有發展的潛力,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的發展,資本主義民主在某些方面仍有發展的余地。社會主義民主在質上雖要高出資本主義,前程無量,但它畢竟才走了幾十年的路程,不可能一下子達到完備的程度。
記者:西方國家經歷封建社會的時間比較短,封建傳統不像東方國家那樣深厚,因而在經歷了文藝復興這樣巨大的思想沖擊之后,封建的鐵籠較容易被打破,這恐怕是西方民主發展的一個特殊條件吧?
作者:一般來說,在經濟文化落后、封建積習很深的國家,人們的政治參與意識的確立,民主習慣的形成,要比建立民主制度本身還困難些,而沒有前者,某些制度往往會流于形式。我們不應忘記,列寧在十月革命后曾指出,俄國的落后和它向社會主義民主的“飛躍”之間存在著矛盾,由于這種矛盾,就出現了這樣的狀況:“蘇維埃政權在理論上實行高得無比的無產階級民主,對全世界做出了實行這種民主的榜樣,可是這種文化落后性卻貶低了蘇維埃政權并使官僚制度復活。”歷史已經無情地證明了這點。實際情況甚至比列寧所說的要更嚴重得多,更令人痛苦和不堪。歸根到底說來,經濟和教育是發展民主的基礎。因此,民主建設不僅要抓必要的制度建設,尤其要花大力氣推進經濟文化建設,提高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質,培育公民的民主觀念和法制觀念。這是在我們的條件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決不可把它看輕了。
(注:本文是從我和牛旭光同志合寫的《民主與政黨》一書中抽出來的,有較多修改)
(責任編輯致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