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隨著去年9月間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的訪朝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日承認“綁架事件”,以及隨后五名生還者獲準返回日本探親以來,日本媒體就從未停止過炒作這條新聞。各家大報,似乎每天都在出版專輯;至于電視,則從清早到夜晚都在反復播放五名歸國者的一舉一動及相關新聞,并加以“解說”。難怪有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在網絡新聞論壇上稱之為“宛如在搞一場政治運動”。
訴諸狹隘民族主義
對于朝鮮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綁架日本人的行為,日本當局與媒體表示憤怒,提出抗議、譴責,或進一步同朝鮮進行外交交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能獲得國際輿論的同情與支持的。但像日本媒體現在這般沒完沒了地炒作新聞,并導致朝鮮學校的學生置身于受恐嚇與譏嘲的不安境地,卻無法讓人認同。
正是在如此的氛圍當中,日本兵庫縣知事、教育部門主管、私學總聯合會會長、外國人學校協議會會長和國際交流協會理事長聯名發表緊急聲明,指出:“自從綁架的事實被確認以來,日本國內的朝鮮學校及其學生就面對著被恐嚇與譏嘲等壓力,這是既不人道,也是令人感到可恥與惋惜的行為。”聲明同時呼吁兵庫縣縣民發揮阪神大地震時日本人與外國人不分國籍與民族相互合作的精神。
在這一事件中,說得最為中肯的也許是作家高樹信子的一段話。她在對朝鮮進行抨擊及對被綁架者的家屬深表同情之余冷靜地指出,日本(包括日本媒體)有必要客觀地將此問題擴大至全亞洲的區域來考慮。她同時舉出下列的事實:“在殖民地統治時期,日本人的貨車開進朝鮮半島的農村,大量載走了正在農耕的(朝鮮)男人。總數高達數十萬。名義為‘帶走’,但對于這些農民及其家屬來說,恐怕也視為是綁架行為吧。”
不過,在媒體充斥著煽情報道與言論的今天,如果哪個日本人從綁架事件聯想起戰前日本統治朝鮮半島,強行帶走幾十萬朝鮮人當苦工的事實,就會遭到猛烈抨擊,認為是在鼓吹“自虐”和“相互抵銷”論。
一提起自己國家的丑聞就認為是有損國家、民族的“自尊”與“體面”,是“自虐”,這不能不說是狹隘民族主義的表現。這種做法阻礙日本人與亞洲人民正常交往,也就自不待言了。因為,在廣大的亞洲人看來,只談自己的受害,而不對自己的加害行為進行真正的反思,是不可能獲得信任的。其情況就如日本人只知道廣島和長崎吃了兩顆原子彈,卻不知道或不想知道日本軍人在南京、新加坡和菲律賓曾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般。
鼓吹戰前“強者有理”論
慶應大學有一名老教授就此次事件強辭辯道:“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是先進國家追逐擁有殖民地的價值觀被普遍接受的時代。但二戰之后,肯定殖民地統治的看法已銷聲匿跡,時代的精神也有了巨大改變。以現在的時代精神來評估戰前的殖民統治,恐怕并不是正確評價歷史的態度。”
換句話說,持此論者旨在為日本的侵略貼上免罪符。弦外之音則是,在工業先進國你爭我奪、強者有理的戰前,殖民地人民就是活該被綁架與欺辱。
正因為有著如此的歪論及媒體連篇累牘的煽情報道,原來對日本有利、應該得到同情的綁架事件(近現代史上少有的日本受害事件),卻淪為鼓吹狹隘民族主義的政治工具,因而也就沒有獲得國際輿論應有的同情與支持。針對當前日本國內如此不尋常的政治空氣,就連被日本視為最親密盟友的美國的原駐韓國大使格雷也忍不住表示:“(受害者的)家屬的感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日本人)幾乎完全沒意識到日本在過去曾從朝鮮半島大量帶走朝鮮人的事實。”
世人,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之所以無法接受日本為“普通的國家”及它所鼓吹的“未來志向(即向前看)”論,顯然并不單單只是由于難以遺忘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