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諸宸,國際象棋棋后。去年10月,在同勁敵俄羅斯隊爭奪奧賽“明契克獎杯”冠軍賽中,作為領軍人物的諸宸為中國隊拿下關鍵一分,光耀全場。諸宸是國際象棋大賽中惟一個集少年、青年、成人,個人和團體大滿貫的世界冠軍。
諸宸現在就讀于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目前她將研究領域聚焦在美國“倒薩”的軍事前沿指揮中心——卡塔爾身上。——編者手記
1月7日,美國政府官員向媒體透露,繼美軍向海灣地區大規模調遣兵力之后,中央司令部的陸海空三軍軍事參謀、策劃與指揮人員也正前往戰地指揮中心——卡塔爾。
此前一個月,即去年12月9日,美軍為攻打伊拉克,在卡塔爾曾展開代號為“內窺03”、為期10天的大型電子虛擬軍事演習: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斯親自坐鎮指揮;美軍在世界各地的師以上將領參加了這場演習;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前往觀摩演習,并同卡塔爾政府簽署了一項新的軍事合作協議。“內窺”演習是在距卡塔爾首都多哈30公里大漠深處的美軍薩勒西亞陸軍基地舉行的。該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陸軍裝備預置基地,美軍耗資1.1億美元,于2000年夏天建成。一旦美國開戰,這里的坦克、戰車等重裝備便可根據需要投入戰斗,所有的二級戰斗指令也將在這里策劃完成。卡塔爾已成為美國“攻伊倒薩”的最重要的前沿指揮中心。
波斯灣上的一只手掌
從地圖上看,卡塔爾是一個位于波斯灣西南岸的半島國家,樣子像一只五指合攏的手掌,實際上它也就“巴掌大”,東西寬55~58公里,南北長160公里,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61.8萬人口。卡塔爾的西南邊接壤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西北邊是島國巴林,隔海相望伊朗。卡塔爾雖小,但在中東海灣地區的地緣戰略位置卻十分重要,它三面臨海,宛如扼住波斯灣咽喉的一只手掌。美國看中卡塔爾,在卡塔爾建立大型軍事基地,戰略目的之一就是要長期主宰波斯灣。
卡塔爾經濟主要依靠出口石油和天然氣資源。1980年卡塔爾的人均國內總產值(GDP)曾高達3.4萬美元,排名世界第一。因國際油價變動等因素,2001年其人均GDP降至2.7萬美元,居世界第七位,但仍是海灣地區首富。
卡塔爾已探明的石油儲量54億桶,居世界第24位,天然氣儲量為900萬億立方米,僅次于俄羅斯和伊朗,排世界第三。2001年卡塔爾開發儲量巨大的北方天然氣田,這個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整裝氣田。目前,石油收入占卡塔爾收入的1/3,但今后天然氣的收入將比石油收入多出兩倍以上。從美國中東能源戰略的角度看,加強在卡塔爾的軍事存在也有其特殊含義。
卡塔爾在美國中東戰略全局中的重要性凸顯的另一個重要背景是:9.11事件和阿富汗戰爭后,美國同阿拉伯世界的矛盾進一步加深,美國和沙特兩國關系明顯退化,沙特王室也不像上次海灣戰爭時那樣積極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了。沙特與美國的盟友關系雖不致破裂,但從長遠看,美國壓阿拉伯國家走西方所謂“民主化”道路,與沙特的王室政治及宗教文化傳統的矛盾還可能發展。因此,美國占據卡塔爾,必要時也可反過來制約一下“不聽話”的沙特。
目前,與伊拉克接壤的鄰國——敘利亞、伊朗、土耳其、約旦等國對美“攻伊倒薩”都不同程度地持抵觸或保留態度,只有科威特相對積極。目前美軍已在科威特駐軍1.2萬人,在巴林駐有第五艦隊。科威特與伊拉克接壤,雖是美軍理想的攻伊前沿陣地,但不利于防守,卡塔爾則與伊拉克保持一定距離,便于美軍發揮海空優勢。于是,美國把在中東最重要的軍事指揮中心選在卡塔爾,便是順理成章了。
據報道,目前美國在卡塔爾擁有兩個大型軍事基地:薩勒西亞陸軍基地和阿迪德基地。阿迪德基地已擴建成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重要軍事基地,該基地同伊拉克南部邊界的直線距離僅645公里,距巴格達也不過1140公里。美軍現有5000多人駐扎卡塔爾,大量武器裝備仍不斷運進。
卡塔爾的苦衷
一個富而不強的海灣小國,戰略回旋余地自然很有限。卡塔爾雖富,但綜合國力并不強。卡塔爾的工業主要與石油和天然氣有關,如煉油廠、石化廠、鋼鐵廠等;農業基礎十分微薄,大部分地區都是沙漠,糧食、工業品和日用消費品長期依賴從美國進口,科技發展也很薄弱。可見,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卡塔爾小國,解決生存安全仍是首要問題。
卡塔爾把自己定位在海灣國家、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國家一條戰線三個層次上。但卡塔爾與其他阿拉伯國家既是兄弟,又存在著某種顧忌。卡塔爾與沙特曾長期未能解決邊界分歧,1992年兩國曾發生邊界沖突,2001年3月,經過四年多的談判和協商后,卡沙才簽訂最終邊界協議。此外,卡塔爾和巴林在一些島礁的主權歸屬上也一直存在爭議,1986年4月卡塔爾空軍飛機襲擊該島,海灣合作委員會曾予以調解,經過十余年的周折,1995年雙方同意通過海牙國際法庭裁定兩國最終邊界。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曾令卡塔爾大為震驚。卡塔爾領導人自然擔心科威特被伊拉克占領的歷史在本國重演。
卡塔爾是一個君主立憲制酋長國,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是現任埃米爾,他畢業于英國圣赫斯特軍事學院,1995年通過宮廷政變成為卡塔爾第九代埃米爾。現在的哈馬德身兼埃米爾、國防大臣、武裝部隊總司令三職,與英美關系密切,權力至高無上。
“小舟”會否變成“不沉航母”
“不允許外國勢力使用海灣國家的領土,向任何一個穆斯林國家或阿拉伯國家發動軍事進攻”,本是海灣國家的既定政策。作為海灣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卡塔爾如是解釋:“卡塔爾至今尚未收到美國要求使用卡領土打擊伊拉克的請求。但一旦美國提出,卡政府將根據海灣合作委員會其他成員國的立場做出決定。”那么,如果美國借卡攻伊,卡塔爾會采取何種態度?
兩伊戰爭期間,卡塔爾態度中立,希望雙方能和平會談。海灣戰爭時,卡塔爾政府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向多國部隊提供軍事基地、派兵支援。海灣戰爭后,卡塔爾主張尊重伊拉克主權、維護其領土完整,并呼吁結束制裁。這次卡塔爾在接受美軍進駐之后,2002年10月6日與伊拉克簽署對外貿易協定,并勸伊拉克接受聯合國核查,后對伊接受安理會第1441號決議表示歡迎。
的確,自身安全第一、尋求大國保護、借助國際條約、跟著聯合國和國際大趨勢走,是卡塔爾這類小國生存不可違背的準則。
自9.11事件后,卡塔爾“半島”電視臺多次向全世界播放本·拉登的影像,其國內反美情緒可想而知。其實,“半島”電視臺在世界走紅之前就已是阿拉伯國家首屈一指的電視臺。這也是“基地”組織總是把需要傳遞的信息一再交給“半島”電視臺的緣故。在當前眾多國際問題上,“半島”電視臺與卡塔爾政府的聲音堪稱紅白臉的絕唱。
另一方面,卡塔爾半島似乎越來越像美國在海灣的一艘“不沉的新航母”。它既不像科威特離伊拉克那么近,又不像巴林那么小。它可以讓戰斗機輕松起降。隨著美軍進一步滲透中東,美國和卡塔爾的“合作”或許是個“雙贏”的互動。但美軍在卡塔爾安營扎寨,卡塔爾受到恐怖襲擊的風險也可能隨之增大。所以,卡塔爾如將美國視為惟一的保護者,加強同美軍合作,對卡塔爾來說,究竟是福是禍,尚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