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邊主義盛行,軍民技術“混淆”;武器走私漏洞百出。
近年來,曾經出現良好勢頭的軍控與裁軍進程因國際上出現的種種消極因素而在一定程度上發生逆轉,其前景令人擔憂。
單邊主義思潮抬頭,多邊裁軍陷入困境。
聯合國裁軍大會連續四年由于無法達成一致而沒有進行實質性的談判;裁軍委員會2002年的會議有被迫延期的危險;印度等國拒不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負責裁軍事務的聯合國副秘書長達納帕拉表示:“多邊裁軍外交目前陷入了僵局,出現了多種令人沮喪的情況?!睂е律鲜鼍置娴母?,就是美國的單邊主義傾向。其主要表現是,不再追求戰略穩定性,而追求自身的軍事優勢與絕對安全;不再熱衷于國際軍控條約,而是采取不受約束的、可逆的單方面裁軍。在單邊主義者看來,自己的利益是天然合理的,任何國際公約、條約都不應該成為它謀求自己利益、推行自己意志的障礙。這種單邊主義傾向危害極大,許多中小國家為此對國際軍控和裁軍抱猶豫觀望態度,地區軍備競賽有所抬頭。
美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和外空軍事化不可避免,全球戰略穩定基礎受到動搖。
2001年12月13日,布什正式宣布美國決定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2002年12月17日,布什又下令部署第一個導彈防御系統?!斗磳l約》被公認為是全球戰略穩定的基石,美國此舉不僅打破全球戰略平衡,嚴重阻礙核裁軍進程和國際防擴散努力,而且必將引發新一輪的軍備競賽。美國還嫌不夠,在謀求自身絕對安全的同時又宣稱要奪取所謂的“外空優勢”。美國2002年度《國防報告》指出,由于空間監視手段、地基激光武器和空間干擾系統越來越容易被獲取,確保美國進入空間的自由,保護美國在太空的國家安全利益,已成為“國防部首要任務之一”。在美國2003年國防預算中,用于太空項目的資金高達兩億美元,用于與太空項目相關的信息技術的資金為23億美元。美國試圖通過在軍事上壟斷外層空間,一勞永逸地解決美擔心的核擴散問題。
受新軍事革命的推動,武器裝備日趨高技術化,常規軍控與裁軍面臨新的挑戰。
近年來,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在削減常規軍備數量的同時,積極研制新型常規武器。美軍在科索沃戰爭期間投入的高技術武器高達98%,并首次使用了1997年~1998年才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聯合防區外武器”和“感應引信武器”。目前,美軍以同時打贏兩場大規模戰區戰爭為目標,仍在努力提高信息戰、遠程精確打擊和諸軍兵種一體化作戰等能力,積極開發精確制導、隱形、定向能、智能等尖端武器系統。這些以運用高、新技術為特點的“跨世紀的武器裝備”發展計劃,已對常規軍備控制與裁軍形成挑戰。現有的或可能達成的常規軍備控制與裁軍條約主要是限制武器的數量,并不能有效制約這種以提高武器質量為特征的軍備競賽。另外,高技術的發展,使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差別越來越模糊,國際裁軍與軍控努力很難像以前那樣做出明確的“軍用”與“非軍用”的界定,從而使武器的擴散變得更加容易了。
因地區沖突與紛爭的刺激,各國競相擴充軍備,亞太地區成為軍控與裁軍領域的重災區。
冷戰雖然結束,但因民族矛盾、宗教對立、領土爭端等因素而引發的地區性沖突不斷,從而導致近年來世界軍費開支逐步攀升的勢頭。美國國防預算已持續數年增長,2003年高達3930億美元,占全球軍費總支出的36.3%,超過了位于其后的15~20個最大的國防支出國的軍費總和。俄羅斯政府在普京上臺后開始加大對國防的投入,尤其是2001年,俄軍費開支猛增至78.5億美元,增幅為近10年之最。
與軍費開支增加相伴的是軍備建設呈上升趨勢,這一點在太平洋地區尤為突出。在西太平洋地區,為應付地區沖突的需要,美國最近決定把在該地區的航母戰斗群由2個增至4個,在關島計劃部署3~5艘“洛杉磯”級核潛艇和B-2隱形轟炸機,建立巡航導彈潛艇的母港。在東亞地區,日本借反恐之名大力擴充軍事實力,美國則聯合日本發展戰區導彈防御系統,并試圖將我國臺灣納入其中。東南亞國家隨著逐步走出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軍隊現代化計劃重新提上議事日程,不惜投入巨資加強國防建設,競相購買先進戰機、水面艦船、潛艇以及導彈等武器裝備。在南亞地區,印度自1999年制定“最低限度有效核威懾戰略”以來,加快建設“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多次進行中、遠程導彈的試驗,開始建造排水量為3500噸、可攜帶六枚彈道導彈的核潛艇,并宣稱準備進行中子彈的研發與試驗。印度還從俄羅斯等國購進大量先進的常規武器裝備,并與俄在軍工生產方面展開緊密合作。
美俄就核裁軍達成妥協,雙方將由核數量競爭轉向質量競賽。
美俄《關于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只有短短五款。從內容來看,美俄的表態只是初步的,對諸如削減核彈頭的種類、削減的步驟以及削減下來的彈頭是轉入儲存狀態還是徹底銷毀(美國堅持儲存起來)等一系列問題究竟該怎么辦,尚不得而知。加上雙方裁減時間跨度長達十年,其間必然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俄兩國的核武器一直朝著縮小規模、減少數量、調整結構、改善性能的方向發展。2002年1月,美國《核態勢評估報告》提出,建立“新三位一體”的戰略力量,由核與非核的進攻性打擊力量,加上彈道導彈防御能力以及能迅速應對各種威脅的靈活反應基礎設施三部分構成,即建立核與非核相結合,攻防兼備并能快速反應的戰略力量。俄外交部長伊萬諾夫表示,條約將使俄有機會更加靈活地確定本國核力量的結構,有機會為本國的洲際彈道導彈裝備多彈頭。美俄核裁軍不過是一場由數量轉入質量的競賽。
武器走私日益猖獗,防止恐怖主義組織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將成為防擴散任務中的重中之重。
據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統計,目前全球走私武器的交易額已由1992年的185億美元飆升到1000億美元左右。走私武器的種類也在不斷增多,各種性能先進、破壞力大的高新技術武器不斷進入走私武器的行列。核材料與核武器走私也已屢見不鮮。德國在不到兩年內就曾查獲124起核材料及相關材料走私案。更令人擔憂的是,核武器也已進入了走私武器的行列。據報道,六枚保存在哈薩克斯坦武器庫中的核彈頭已經不翼而飛。俄羅斯軍方不久前公開承認,俄羅斯丟失的核彈頭已達十多枚。防止此類武器落入國際恐怖主義者手中,將成為國際防擴散努力的新挑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