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在國際上引起很大轟動,俄股市瞬間急跌、資金外流加速、社會爭論尖銳化、投資者疑慮重重。事件發生后,人們非常擔心俄私有化進程會否因此而改變。
俄私有化———幾多唾罵幾多譽
俄羅斯的大規模私有化始于俄獲得獨立后。1991年12月29日,俄總統葉利欽簽署《關于加快國有和市政資產私有化的總統令》,同時俄政府公布了《俄羅斯國有和地方企業私有化綱要基本原則》。1992年6月,作為葉利欽-蓋達爾政權推行激進經濟改革“休克療法”的一部分,私有化正式開始實施。當局的意圖是通過先放開價格和迅速將國有財產私有化,造成新生政權從政治到經濟上與蘇聯徹底決裂的事實,再通過短期內“急風暴雨”和“洗心革面”的全面改革,贏取民眾支持,鞏固新政權基礎。
按俄政府私有化綱要的規定,私有化進程分為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小私有化從1992年開始,到1993年底前基本完成。主要是以拍賣、招標、租賃、贖買和股份制的形式,將商業、服務業及小型工業、運輸和建筑企業私有化。大私有化則指通過股份化將國有大中型企業私有化或稱非國有化。大私有化又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所謂“證券私有化”,從1992年7月開始至1994年6月底完成。它的主要標志是自1992年10月1日起,俄政府開始向每個公民發放一張面值為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意在將蘇聯70年積累的部分社會資產經過估價,平分給每個公民,以表示向公民“無償轉讓國有資產”。該證券不計名、不掛失、可轉讓、可兌現,也可用來購買住房或企業股票。這一階段結束后,俄約3.1萬家工業、農業和科技小企業中的71%注冊成為股分制公司,商業、餐飲和其他服務業企業的私有化率更達75%左右。第二階段是“現金私有化”。從1994年7月開始到1996年12月,政府主要通過用現金形式向俄國內私人和外商出售國有資產和股權,目的是轉讓股份制企業中的國有股,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本國和外國的自然人和法人均可參加競購。為彌補政府嚴重的財政赤字,以及解決個人和私有化后新建企業的資金不足,其間政府還采取了“以貸款換股份”的方式出售國有股,允許私人以貸款方式購買企業或國有股。這種做法給那些控制銀行或與銀行有特殊關系的人提供了機會,他們大量廉價收購國有資產,迅速完成了資本集中、原始積累和對經濟命脈的控制,初步形成了俄首批金融和工業寡頭。第三階段是“個案私有化”。從1997年開始至今尚在繼續,主要是將經過前兩階段私有化后仍保留的國有“單一制”企業和其他企業中的國有股有選擇地按市場價拍賣或重組,以進一步提高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益,并將其收入主要用于建立和完善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霍氏和俄眾多經濟寡頭就是通過這三個階段的私有化進程,特別是第二和第三階段,迅速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質”的跨躍。霍氏最初是靠倒賣服裝、煙酒和計算機等積攢小額資本,后通過銀行的熟人進入金融界,建立“梅納捷普”投資銀行并任行長。1995年~1996年,政府為解決嚴重的財政赤字,同意向已有可觀積累的“新俄羅斯人”們借貸,同時允諾以比實際價值高數倍的石油和冶金企業的國有股份做抵押。正是在此期間的一個拍賣會上,由霍氏控制的“梅納捷普”投資銀行以3.5億美元的低價,購得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權,到1997年,該公司的市值就驟升到90億美元。俄幾乎所有經濟寡頭們都是通過此類方式,利用當局欠考慮的私有化政策,將國有資產據為己有。因此,民眾至今對政府的私有化政策基本持否定態度,多數人對寡頭們的巧取豪奪嗤之以鼻。
霍氏被捕———誰在欣喜誰在憂
在俄百姓心目中,這些借政府私有化政策在短期內暴富的寡頭闊老們如同“竊賊”一般,將原屬國家和全民所有的財產盜走,經過一番“漂洗”、炒作和包裝后,就變成了自己的“合法收入”。已被普京趕走和流亡國外的財閥別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如此,新近被捕的霍氏亦如此,因此,對他的被捕普通百姓并不感到過分驚訝。據俄民調機構最新所做的調查,約88%的俄羅斯人認為,金融寡頭們的財產來源是非法所得,70%以上的人認為應當改變或修正私有化政策,并對過去的私有化政策所導致的后果進行檢討和調查,甚至應當將寡頭們的非法所得收歸國有。俄共等左翼政黨在新議會選舉中提出的競選口號就是:“將被掠奪的礦產、資源、土地歸還人民!”
然而,俄羅斯的私有化畢竟已走過了十年的歷程,對它的任何觸動都涉及社會各個方面,如果搞不好,很可能會引起俄社會的動蕩不穩,這是政治家們不能不三思的問題。況且俄社會已經步入市場經濟軌道,各類金融寡頭、富商同時也是支撐俄國家經濟的支柱,他們雖然人數不多,卻在俄當前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有關調查顯示,俄石油、鋼鐵、煤炭、冶金、汽車和重型機械等工業已被寡頭控制,商業、金融等服務業也大都控制在少數金融商業財團手中。一旦對他們的過去都搞“反攻倒算”,俄經濟必然會陷入一片混亂,造成國內外投資者紛紛撤資。所以在霍氏被捕后,俄工業界聯合會、企業家聯盟等都召開緊急會議和致信普京總統,表示對檢察院的行動感到不安和憂慮,擔心此舉會嚇跑投資者,使俄今年以來重新出現的經濟較強增速減慢。
與俄企業有合作的外國投資公司也以各種方式,表達出對霍氏被捕后俄經濟政策是否會改變的擔憂。美國和歐洲的官方和企業界都表達了對事態的“關切”,希望俄當局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規則,合理解決在私有化過程中存在的舊矛盾和新問題,避免給投資者帶來損失,迫使他們從俄撤退。美國標準普爾等還聲言,可能將重新評估不久前對俄所作“適于投資”的結論。外國企業對俄合作伙伴會否因過去私有化階段的所作所為而遭到調查心存疑慮,擔心他們在俄的利益會因此受損。
普京承諾———有人相信有人疑
尤科斯總裁被捕事件引起人們對俄私有化問題的極大關注,有些人要求趁勢重新評估和停止私有化政策,對所有過去私有化過程中拍賣的項目進行再審查,并追究各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從普京上任后的政策主張看,他實際上承認過去的私有化政策有失誤,只是糾正錯誤的方式不是搞全面清理,造成人人自危,社會混亂,而是搞好尚需私有化的國有企業和國有股的轉化工作,通過競標拍賣使國有資產升值,企業效益提高。從他主政以來,俄私有化步伐一直沒有停止過。2001年12月21日,俄頒布了新的《俄羅斯聯邦國有資產和市政資產私有化法》,對過去私有化中的一些問題作出糾正,同時將私有化的范圍擴大到文化領域,如社會文化設施、歷史文化遺產等。國有資產的轉讓對象也由過去簡單的“變為私有”改為“轉讓給自然人和法人所有”。2002年7月,普京簽署了國家杜馬通過的《土地私有化法案》,允許有條件地轉讓和買賣土地。今年8月,俄政府還制定和通過一份私有化計劃,規劃了俄未來三年的私有化目標。根據這項規劃,有1063家國有公司被列入了2004年實行私有化的名單,這些公司涉及石油、漁業、鋼鐵制造業等,其中包括著名的軍工企業———米格飛機制造廠;俄還計劃出售政府在一批公司中所持的少于25%的全部股份;到2005年,出售政府在另一批公司中所持50%以下的全部股份;2006年還將出售“非戰略性”企業中政府所持50%以上的剩余股份;到2008年完成整個私有化進程。
目前,俄國內外還對普京的私有化政策和對待寡頭的行動持觀望態度,尤其那些在“發跡”過程中“掠奪”嫌疑較多的人,更在密切觀察當局對尤科斯案的處理及后續行動。從普京講話和政府的規劃看,俄私有化進程不會因尤科斯案而中止。初步判斷,政府會以“個案”方式處理可能出現問題的任何寡頭和企業,但不會來一次大規模的“清理”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