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第六屆中歐領導人會議在北京舉行。
不久前,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這是中國發表的首份對歐盟政策文件,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發表的首份對外政策文件,這一史無前例的舉措引起了各方的廣泛關注。
中國發表首份對外政策文件,是中國對外特別是對歐洲關系中的一件大事。
首先,它反映了中國對歐盟總體的重視程度提高了。早在1975年中國就與歐盟前身歐共體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是最早與歐共體建交的社會主義國家之一。但長期以來,中國在發展與歐盟整體關系和與歐盟成員國如法國、德國及英國等國雙邊關系方面相比,中國更加重視和強調與后者的雙邊關系,而對歐盟整體在國際上的作用只停留在一般表述上,并未十分重視。首份對歐盟政策文件的出臺,標志著中國政府對歐盟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了。文件明確指出,歐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力量,它的誕生和發展是二戰之后具有深遠影響的事件。文件認為,歐盟的發展盡管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其一體化進程已不可逆轉,未來歐盟將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其次,中國政府首次制訂對歐盟政策文件,旨在昭示中國對歐盟的政策目標,規劃今后五年的合作領域和相關措施,加強同歐盟的全面合作,推動中歐關系長期穩定發展。在10月31日舉行的第六屆中歐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歐方代表表示,中國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發展中歐關系,贊同歐方提出的發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建議。
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的發表,標志著其對歐政策正在發生三個重要的轉變。
其一是由過去比較重視歐盟成員國到更加認識到歐盟層面的重要性;其二是由以往主要重視經濟,到現在經濟與政治同時看重;其三是由過去發展對歐盟及成員國關系時受外在因素較大到對歐盟自身因素的重視程度的增加,而對歐盟的重視也不僅只重視其硬實力(人口、GDP等),同時也日益看到其軟實力的作用和影響(政治影響、制定游戲規則的影響力等)。
《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的發表,是中國對歐盟對華政策的一個積極回應。
1995年以來,歐盟對中國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從這一年開始歐盟通過了一系列對華政策文件,其中1995年通過的《中歐關系長期政策》和1998年通過的《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兩份文件尤為重要。可以說,這是兩份為歐盟對華政策定調的文件。1995年12月歐盟部長理事會在討論《中歐關系長期政策》后發表的“審議結論”中指出,“中國正在進行的前所未有的發展表明,它不久將成為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世界強國。因此,同中國建立一種同其在世界和地區的現實和潛在影響力相稱的關系,是歐洲的優先考慮”。“1998年報告”確立了歐盟對華政策的五大目標,即通過提升并擴大與中國的政治對話,“將中國進一步納入國際社會”;通過幫助中國更加充分進入世界貿易體系和支持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與社會改革進程,促使其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支持中國轉變成為一個“建立在法治和尊重人權基礎上的開放社會”;有效利用歐盟對華援助資金;提高歐盟在中國的知名度。歐盟在1998年報告中同時提出應將歐盟與中國關系提升到歐盟與美、俄、日“同等重要的水平上”,并提議從1998年開始中歐建立了每年一度的首腦會晤機制。
從2000年開始,歐盟委員會先后三次對1998年政策文件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同時對未來進行新的部署,并將評估結果和新的政策建議提交歐盟部長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審批。
文件是在中國新的積極外交的大背景下發表的。
中國將經濟建設定位為一切工作的中心以后,中國政府表現出明顯的“內向”特征。在國際舞臺上刻意保持低調,習慣于“反應式”外交,而較少“主動出擊”。但近年來中國領導人逐漸意識到這一問題,并努力扭轉這一局面。今年初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臺以來,中國對于地區和全球事務的態度愈益積極,在和平解決朝鮮核危機問題、國際合作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上海合作組織的建設以及與東盟關系等方面,中國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肯定。《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的發表同樣反映了中國外交的這一主動性。
中國對歐盟認識的變化主要是基于歐盟自身發展變化的。
一,1993年11月《歐洲聯盟條約》生效,歐盟正式誕生。隨著1993年統一大市場和1999年貨幣聯盟的建立,歐盟在全球貿易、經濟和金融事務中的作用增大。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集團,歐元則成為僅次于美元的世界第二大貨幣。歐盟塑造全球經濟秩序的能力相應增大。2004年歐盟擴大到25個國家后,面積將達到400萬平方公里,人口為4.5億,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0萬億美元。
二,隨著實力的增加,歐盟對國際政治和安全事務的興趣明顯增大。1999年創立了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職位,并決定在2003年建成獨立的快速反應部隊。目前歐盟正在討論在新的憲法中取消歐盟主席輪值制,代之以常設主席職位,同時計劃將現有的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和歐盟委員會外交委員兩個職位“合二為一”,設立一位歐盟外交部長職位。以上改革設想均是為了增強歐盟在國際上的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影響國際經濟、政治和安全事務的發展。
三,歐美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歐洲安全環境的改變,尤其是歐盟獨立防務力量的建設使得歐洲對于美國的依賴日益減少,獨立性增大了。以法、德為代表的歐洲國家與美國圍繞伊拉克危機發生的矛盾,反映了雙方對于未來如何管理世界、建立何種世界新秩序等問題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在本質上,這種分歧反映了歐洲與美國圍繞全球權力分配進行的斗爭。雖然對美關系對于歐洲國家來說仍然是最重要的關系,但這種關系將朝著更加平等的方向發展。
閱讀背景
《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
第一部分闡述了歐盟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第二部分確立了中國對歐盟的政策目標。具體而言有三大目標,即在政治方面,達到“互尊互信,求同存異,促進政治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在經濟領域,“互利互惠,平等協商,深化經貿合作,推動共同發展”。在文化領域,“互鑒互榮,取長補短,擴大人文交流,促進東西方文化的和諧與進步”。
文件提出了未來五年中國希望與歐盟開展合作的五個領域,具有很大的務實性。包括:在政治領域,加強高層交往與政治對話;恪守一個中國原則;鼓勵港澳與歐盟合作;推動歐盟了解西藏;繼續開展人權對話;加強國際合作等。在經濟領域,加強經貿、金融、農業、環保、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合作。在科教等方面,加強科技合作、文化交流以及人員往來等。在社會領域,加強勞動和社會保障合作、司法交流、警務合作、行政合作。在軍事方面,中國希望保持中歐高層軍事交往,逐步完善和發展戰略安全磋商機制,同時,要求歐盟早日解除對華軍售禁令。
文件不回避雙方關系中現存的或潛在的問題。文件希望歐方始終尊重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重大關切,警惕臺灣當局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圖謀。在西藏問題上,中國鼓勵歐方各界人士到西藏訪問;歡迎歐盟及其成員國為西藏經濟、文教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持,開展合作;要求歐方不為達賴集團的分裂活動提供便利。在人權問題上,中方贊賞歐盟堅持對話、不搞對抗的立場,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同歐盟繼續開展人權對話、交流與合作,互通信息,增進了解。
2002年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歐盟的第三大貿易伙伴。歐盟同時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歐盟還是中國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和第一大技術引進來源地。據中國商務部提供的資料,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和歐盟的貿易額達到了890.6億美元,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水平(去年雙方貿易額為867.6億歐元)。在不久的將來,歐盟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