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加拿大鬧大停電,而中國2003年的電力短缺則創下了歷史記錄,限電省市從去年的11個擴大到19個。關于電力短缺的原因,有多種說法。一個說法是今年天氣太熱,還有一個說法是一些地方今年缺水,造成了水電供應不足。然而,當前如此大的電力缺口決非天氣、降雨等偶然因素和客觀因素所能解釋。惟一合理的解釋是:發電量已經嚴重供應不足。至于造成供求缺口的原因可進一步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進行分析。
有人說,當前經濟增長太快,居民需求增長太快,所以導致了電力短缺。的確,幾乎沒有人想到,中國經濟會在1997年處于下滑態勢后突然發力,形成一個由工業化、城市化和居民消費現代化三大動力拉動的超強增勢。這一說法聽起來有些道理,因為電力最短缺的地方,恰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方,如長江三角洲。不過,這樣的解釋“翻譯”成經濟學語言就不那么理直氣壯了,它的意思就是:市場錯了,經濟增長得沒有道理。而我們知道,好的商家,總是未雨綢繆,會在酷暑之前準備好涼傘。也就是說,市場永遠是對的,消費者永遠是對的,你不能抱怨市場太熱。
最終答案只能從供應方面來找,是供應方面出了問題。那么,是供應商的問題嗎?未必!因為電力供應是高度管制的供應,它與競爭性領域有所不同,不是說你想建個電廠就可以建,你必須得到審批。所以,我們要研究一下審批的特性。
政府的“十五”計劃,將經濟發展速度定在7%,但實際增速要快得多。是不是政府的目標束縛了電力專家的想象力呢?未必。是搞規劃的人不夠聰明嗎?不是。他們對形勢的判斷相當在行,對于當前的“電荒”有些人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事前諸葛。據筆者在廣東等地的調查,許多人其實早在幾年前就估計到了電力會出現短缺,并且想要擴大投資,可惜的是不獲批準。據國家電力公司負責人的說法,自1999年以來國家就沒有上過大的電力項目,而“十五”規劃五年的電力發展指標已在前兩年半全部用完。另據電力專家分析,去年全國發電機組裝機容量欠下的賬,直接造成了今年全國大面積缺電。到年底,仍約有2000萬千瓦的用電缺口。
那么,為什么結果是錯的呢?
答案只能從體制上去找。一般來說,商家在風險偏好方面呈正態分布,也就是說,風險偏好型和風險規避型都是少數,風險中性型居大多數。所以,如果完全由商家來決定是否上電力項目的話,總會有一部分風險偏好的人看準了發展機會就進入了。但對于政府部門的人來說,情況則有所不同。一是,盡管他們中也有人清楚電力可能要短缺,應該加大規劃,應該發展,但從利益機制角度講,投資成功了并沒有他們個人的好處,而失敗了則會受到批評乃至影響烏紗帽,因此一般都是風險規避型的,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一條決定了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通常是保守型的。二是,政府審批有巨大的權力,很容易出現尋租和腐敗,為了避免尋租和腐敗,政府要用加長審批鏈條以及增加各方面制衡的辦法。這在權力的約束上是很有必要的,但在決策上卻難免造成滯后,并很容易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最后不是由最正確的意見說了算,而是由最大的官說了算,因為最大的官誰也制衡不了。如果最大的官是錯的,那么整個決策就可能錯。因此,從體制上說,政府的決策通常是滯后的,而且是易錯的。
保守的官員加上易錯的體制,所帶來的結果必然就是″管制失敗″。電力短缺的真正根源其實就在于管制失敗。
其實,仔細想一下,電力短缺實際上是一出中國人最熟悉不過的老戲。那就是計劃和管制所造成的“一放就亂,一抓就死”的局面。這種令人困窘的局面不是由某個人的聰明與愚蠢、善良與丑惡所決定的,而是由體制的內在缺陷所決定的。我們看到,凡是放開的領域,凡是競爭的領域,都是供過于求的領域,都是資源配置比較有效的領域,那是得益于改革開放;而凡是管制的領域,凡是政府插手的領域,都是供應不足或者低效的領域,電力是這樣,中小銀行的貸款是這樣,土地供應也是這樣,其背后的原因都完全一致,那就是,政府干預破壞了正常的供求關系,并扭曲資源配置。所以,政府必須退出它不應該呆的領域。
目前鬧“電荒”,全國一片叫苦連天的聲音,但是,下一步會不會“一放就亂”了呢?據說各路諸侯正蠢蠢欲動,對政府的攻關不亦樂乎,因此,過幾年“電荒”忽然了變成了過剩,不要有什么奇怪!
歸根結蒂,中國電力的健康發展同其他領域的發展一樣,關鍵在于深化改革。目前,電力體制改革還只是剛剛拉開帷幕。電網分家兄弟分家了,但分家后各自怎么過日子目前尚不清楚,并且中間還有一大堆的關系等待著去理順。其中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完善電力市場準入。特別是要允許更多的投資者、包括民營資本和國際資本進入電力建設這個有利可圖的領域。反正電網壟斷著,電力建設則可以再放開一些,不會有什么風險。二是要完善價格管理,既包括供給方的價格管理,讓供給方競價上網,也包括需求方的價格管理,讓消費者競價購電。三是完善電力建設審批體制。筆者以為,在這方面最好改為備案制,取消審批,讓天下資本均有機會一決雌雄。